六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统计的应用 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统计的应用 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7-12 09:3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数学 学科教学设计
课 题
《统计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数据分析、问题讨论等体会数据产生误导的过程。
2、能够用统计量分析问题、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
3、体验用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性,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统计量分析问题、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设 计
教学环节
学情预设
应对策略
创设情境
1、师:再过几个月,我们六年级的同学就要毕业了。其实6月也是许多大学生毕业的日子。老师查阅了一下,今年全国大约有700万大学生会走出校门,奔向各个人才招聘会。大学生李明就发现有两家专业对口的公司都在招聘,让我们和他一起去看看。
2、(电脑出示招聘广告)
师:谁来读一读?
如果你是李明,你会选择哪家公司?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师:有不同的选择吗?看来大家都对A公司的平均月薪有疑问,那老师也对这家公司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是这家公司全体员工的工资统计表,从表格中,你了解到哪些情况?(电脑出示教材50页表格)
师:看来应聘这家公司的职员工资只有1000元,那平均月薪1600元是怎么得来的?利用你手中的计算工具,算一算,看看平均月薪到底多少元?为什么大多数员工的工资只有1000元,平均月薪就有1600元呢?
师小结:这组数据中,8000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在数学中就叫做极端顺据,有了它,算出的平均值就会偏大,同样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一个特别小的数字,平均值就会偏小。这就是平均数这个统计量的一个特征,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这家公司招聘职员的广告中用平均月薪合适吗?
如果现在再让你来选择的话,你会选择哪家公司呢?
师:其实老师挺佩服这个撰写广告的人,他挺聪明的,正是利用了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所以在分析数据特征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统计量,否则容易产生误导。刚才一个小小的求职问题,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
作业时间问题。
师:刚才我们为未来的应聘热了热身,下面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时下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就是六年级学生的作业量问题。(电脑出示对学生作业量的调查表)
师:根据规定,不得超过60分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下面四人一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教师逐题提问,学生回答)
根据大家得出的数据,这天的作业量合适吗?为什么?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师小结:我会把大家的数据转达给这位班主任,建议他能更合理的安排作业量。
生活实践。
1、饮水问题:
师:其实,除了要合理的安排学习,更要合理的安排生活,据调查,一个人每天应饮水1400毫升,才能维持人体的需要。
老师这里有一个瓶子。大约这样的几瓶?我们的同伴丫丫对自己的一周饮水情况做了一个统计,请看下表:(电脑出示调查表):丫丫算出自己一周的平均饮水量事1450毫升,已经足够标准了,你们对她的这个观点认同吗?试着用数据说明问题。
2、布置实践作业。
师:你每天的饮水量达到标准了吗?课下请大家把自己一周的饮水情况记录下来,对照标注,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3、洗衣机厂广告问题:某洗衣机厂广告中宣传自己生产的洗衣机的寿命能超过12年,质检部门为了检验广告的真实性,抽样选取了8台洗衣机进行检验,分别是:5年、8年、6年、9年、13年、11年、13年、10年。这家洗衣机厂是用哪个统计量来进行宣传的?合适吗?你认为用哪个统计量更合适?
2、小东、小立、小明5次跳绳如下:
(51、60、87、97、97)
(69、98、97、70、95)
(80、65、98、79、98、98)
都说自己跳的多,他们是用哪种统计量来说的?
广告:招聘职员
本公司待遇优厚,平均月薪1600元。A公司。
广告:招聘职员
本公司招聘公司,月薪1000元。B公司。
生1:我选择A公司,因为这家公司的工资是1600元。
生2:我选择B公司,因为这家公司的工资很明确,是1000元。而第一家公司说的是平均月薪,到底工资是多少还不清楚。
生3:我选择B公司,第一家公司的工资可能比1600多也可能比1600少。
生:平均月薪是全体员工平均每个月的工资。
生:平均月薪是一个人一年中平均每个月的工资。
(生观看图表,从表中了解信息)
学生可能说:
这家公司有一名经理,工资8000元。
这家公司有2名业务主管,工资5000元。
职员挣的最少,月薪1000元。
职员与经理的差距很大。
(学生用计算机计算平均月薪,集体订正)
得到结论:平均月薪是1600元。和大多数职员的工资有差距。
学生通过教师讲解了解平均值的特征。
生1:这里用平均值不合适。应选择众数或者中位数。的含义。
生:我会去第二家公司,因为它告诉了实际工资,而第一家公司说的是平均工资,不确定,容易误导我。
生2:我去第二家,如果是应聘经理就去第一家,第二家公司更真诚。
(板书课题:统计的应用)
1、(电脑出示调查作业时间统计表,学生仔细观察,从表中搜集信息)
2、小组合作,利用手里的计算工具将表中的问题一一解决。
生:不超过60分钟就是可以少于60分钟或者等于60分钟。但不能比60分钟多。
学生一一回答问题:
生1:时间的众数是1.5。表示大多数同学都是1.5小时完成的。作业有些多。
生2:中位数是2。表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至少用2小时完成的。也说明作业有点多。
生3:平均每人用1.7小时完成。不符和不超过60分钟,所以作业量不合适。
学生估计:大约3瓶。
学生观看统计表搜集信息:
生1:丫丫周日饮水最多。
生2:周一至周五丫丫饮水都很少。
小组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1:丫丫饮水量的众数是1250,表示一周有3次都饮水1250毫升,没有达到标准。
生2:中位数是1300,表示丫丫每天引水量的中间状态不到1400毫升。
生3:用平均饮水量不合适,因为它受到了2100这个极端数字的影响。
学生根据问题一一作出回答。
生:用的是众数统计量。
生2:应当用平均数或中位数。
生3:众数只出现了2次,剩下的6台洗衣机都没有达到12年,所以有些不合适。
生动手计算,小组交流,集体讨论,每个人分别是用哪个统计量来说的。
生:小东用的平均数。
生2:小立用的众数。
生3:小明用的中位数。
从生活情景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尝试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引发学生自由讨论,经历问题讨论、自主交流、等理解平均月薪的含义,体会平均数这个统计量的特征。
让学生经历分析数据,仔细观察、互相交流等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对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平均月薪的含义以及与其他统计量不同的地方。
鼓励学生自由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适时点拨,予以指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影响的特征。教师小结,做到对知识的总结与提升。
通过让学生尝试对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认知理解,使学生充分经历“尝试解答——初步得出结论——验证结论——归纳应用正确的统计量”的过程。
在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引发学生对第一家广告的不确定性做出正确的判断。体会数据在实际生活中可能给人们带来的误导。
通过表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搜集有价值的数学信息,经历分析数据的过程,感受统计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尝试计算,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统计量的含义的准确掌握。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统计知识的联系,为下面的问题讨论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小组讨论,通过对各个统计量的计算,说明没个统计量的含义,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说明问题的过程,体会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性。
师生谈话,引出生活中的饮水问题,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搜集信息,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了解平均每天的饮水量不是实际每天的饮水量。
实践作业采取学生自己记录一周饮水情况,作出分析,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课后练习采取和生活紧密联系,在开放性的问题讨论中了解三个统计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理解每个人应用的是哪种统计量,感受统计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决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