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知识体系
本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科学》第3章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学习对象为七年级学生。本节内容主要学习有关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以及板块构造学说三个学说,学习裂谷和海洋的形成方式。
科学方法
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地球上大陆形状的特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以科学史为线索,依次展开关于地球表面板块三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在板块构造学说部分,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辅助板块扩张、张裂对地形影响的教学。
地位与作用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本章内容主要学习了有关地球构造、活动等知识。本节课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于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组成地壳的岩石以及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初步形成了地球表面处于不断变动的抽象思维。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到地理的知识,对地理整个体系的建构并不是非常的清晰,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到应用的转变,学会从假说的建立到对未知自然世界的推测中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应用科学知识,为后继学习打下一个基础。
重难点
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3、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板块三个理论的发展过程,通过对三个理论的学习,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学生会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总结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资源准备:《地球表面的板块》的PPT、两本教科书、两木板、小瓶子
教学方法
课程主要采用呈现法,通过PPT展示地球上大陆位置的变迁,以及有关地球表面板块运动的小视频,逐步让学生学习地球表面板块三个理论的发展,再通过实验法,让学生知道板块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学习碰撞与张裂,学生之间通过讨论法与合作学习法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导入,引入前概念
【大陆漂移学说】
PPT展示“世界火山分布图”和“世界地震分布图”。
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世界火山分布图和世界地震分布图。你有什么发现?——世界火山分布和世界地震分布极其相似
讲述:那么为什么世界火山分布和地震分布极其相似呢,那么就进入我们今天新的课程
PPT展示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图片,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
讲述:那么这个问题,早在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魏格纳就已经发现了!
提问:轮廓线相同是否曾经就相连呢?
PPT展示教师用报纸剪下的两幅图,通过报纸上有文字相连判断来自同一张报纸,顺着这个思路,带领学生一起和魏格纳寻找发现地形、化石、生物、气候多方面的证据,证明大陆曾经是相连的,并总结和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观点。
【海底扩张学说】
讲述:“大陆漂移学说”有这么多的证据,但在当时并不被科学界接受。直到1960~1962 年,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洋底的移动定会提供一些线索。
PPT展示有关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认识大洋中脊,以及岩石会移动的原因。再通过PPT展示海底岩石年龄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越远离洋中脊,演示年龄越老。教师解释说明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并引出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即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PPT展示大西洋的扩张形成图
讲述:一开始,美洲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后来大陆破裂,岩浆从地幔中不断涌出,洋壳上较老的岩石被不退推向两边,导致海洋面积不断夸大,两大陆分离开来。
提问:“海底扩张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说”?它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什么问题?
实验活动,解释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
讲述: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讲述:全球有六大板块,它们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提问:板块的碰撞和张裂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两书本紧挨,然后缓慢用力推,并仔细观察——“凸起”,板块的碰撞形成巨大的山脉。
举例:喜马拉雅山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印度洋板块仍不断在向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和俯冲)使喜马拉雅山上升。现在发现仍以每年0.33到1.27厘米的速度在上升。
提问:板块的张裂会形成什么地形呢?
实验:木板平放桌面,板上放一小水瓶,两同学缓慢用力拉开,仔细观察、并感受拉断时的感觉——“凹陷”,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举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总结课程,完成作业
总结: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
解释:为什么火山和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很相似,都是在板块交界的地方呢?——在板块与板块之间容易发生火山地震(地质活动频繁)
布置课后作业,做好复习以及下节课预习工作
板书设计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