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 春 课件(幻灯片2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 春 课件(幻灯片2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2 14:0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课 春
——朱自清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
朱自清以散文闻名,其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细致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著名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写作背景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正值中国“十年内战”时期,也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生字新词
朗润 lǎng rùn 宛转 wǎn zhuǎn  嘹亮 liáo liàng
黄晕 huáng yùn 烘托 hōng tuō 应和 yìng hè
抖擞 dǒu sǒu 蓑衣 suō yī 涨 zhǎng
卖弄 mài nòng 薄烟 bó yān
生字新词



huò
huó
和 好
和 诗
和 牌
和 面
和 药

散 文
分 散
sàn
sǎn

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仔细揣摸下列语句,找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
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的”和“钻”这些词用的好,好在那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偷偷的”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钻”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这样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运用了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
答: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春山润泽、春水涣涣、春日 暖人的特点。
品味语言
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贴切地突出了雨多、细、密、斜、薄的特点。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花多,生动而有人情味。
品味语言
段落结构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盼春(1)、绘春(2~7)、赞春(8)。
绘春部分又描绘了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板书设计
知识链接
★成语中的“春”
春暖花开 春风满面 春回大地 春风化雨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万紫千红 生机勃勃 绚丽多姿 枯木逢春 和风细雨 桃红柳绿
★诗中的“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唐?杜甫《春夜喜雨》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唐?白居易《忆江南》
★推荐阅读:《荷塘月色》、《绿》、《背影》。
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一:某两个或三个词(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段)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段)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例】文中说春天像什么?最后三段的顺序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力量上由小到大,时间上从先到后,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生长过程。“领着我们上前去”与开头的“东风来了”相呼应,一来一去,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三个段落,独立成段,是为了强调春的不同成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喜爱和赞美春的真挚感情,点明文章主旨。
【解析】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力量上由小到大,时间上从先到后,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生长过程,是递进关系。
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解析
【小练习】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知识点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修辞的作用:把××比喻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拟人修辞的作用: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事物(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解析
【例】赏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解析】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按“拟人”修辞手法的格式进行赏析即可。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百花竞相开放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春花以及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中考在线
【例】文段中画线的三个短语“火红的花瓣”、“淡红的花瓣”、“洁白的花瓣”顺序不当应怎样调换?说明理由。
考点一:某两个或三个词(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一日,我与友人去游南京梅花山。梅花山上游人如织。梅花品种繁多,花色纷呈,有淡红色的梅花重重叠叠地开满凌空的枝桠;有火红的梅花成簇地挂在低垂的细长的枝梢上;有些纤细的像垂柳一般的枝条上布满洁白的花儿。它们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地怒放着,一株连着一株,不断地怒放着。秀丽的身姿不时地拽住穿行于花树下赏梅的脚步。我屏息凝望着循时序逐渐缤纷的梅苞。火红的花瓣,淡红的花瓣,洁白的花瓣以其充沛的张力盛放着,仿佛将它体内贮藏已久的能量猝然释放出来似的,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此刻……
中考在线
【例】文段中画线的三个短语“火红的花瓣”、“淡红的花瓣”、“洁白的花瓣”顺序不当应怎样调换?说明理由。
考点一:某两个或三个词(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参考答案】应该将“火红的花瓣”和“淡红的花瓣”调换一下顺序。因为这样就和上文的句子“有淡红色的梅花重重叠叠地开满凌空的枝丫;有火红的梅花成簇地挂在低垂的细长的枝梢上;有些纤细的像垂柳一般的枝条上布满洁白的花儿”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晰。
【讲评】判断短语的位置应考虑其与上、下文一一对应的关系。
中考在线
【例】阅读下文,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考点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参考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梅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在漫天飞雪中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仰慕和赞美之情。
【讲评】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按“拟人”修辞手法的格式进行赏析即可。
课后习题
1.《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____________ 之情,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写景抒情
江南
对春天的赞美
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C
2.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课后习题
3.课文中有两处引用,请你填写。
⑴“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⑵“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花
争相开放
4.“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句描写的是_____,表现了它的________。
课后习题
5. 将文章结尾的三个排比比喻段工整地抄在下面方格内,并仿照这三段,以“秋天”为对象写三个句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