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5.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案+任务单)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5.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案+任务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2 22:4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舌尖上的科学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教学目标:
①了解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②认识口腔中的消化。
③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构建消化的概念。
④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②从整体上建立口腔的结构和消化功能的联系。
?2、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每四人小组烧杯2个,小试管3个,酒精灯1个,火柴1盒,滴管(共12组),试管夹1个,碘液,淀粉糊,。镜子(每人一块,共48块),馒头(每人1个,共48个)
教师:口腔模型,淀粉,蛋白粉,菜油,维生素C粉末,食盐,烧杯6个,温水(2瓶),玻璃棒。
一、引入:
去年有一部记录片红遍大江南北,它是《舌尖上的中国》。当我们沉醉于影画中的美食时,营养学家却从营养学的角度记录片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我们来看一下。
《舌尖上的中国》令不少观众表示看后垂涎欲滴。营养学专家表示,记录片中的美食摄取时,要有适量原则。
例如诺邓火腿虽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适度的脂类物质 ,但盐份等无机盐含量太高。
炸藕盒中的淀粉和维生素的含量丰富,但脂肪含量很高。
油焖笋中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丰富,但制作过程中加入太多油,脂肪含量也很高。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食物反映了文化和情感,但我们在摄取食物时,要关注食物最基本的属性——营养均衡。只有这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合理搭配,才是美食的最关键一步。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能知道哪些是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生]:淀粉、蛋白质、脂类 、无机盐、维生素、水和粗纤维。
[师]:回忆一下,我们的早餐中有没有这些营养物质?
[生]:……
[师]:当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我们人体后,物质消失了吗?
[生]:营养物质被消化了。
[师]:消化后呢?
[生]:被人体吸收了。
[师]:是否这些营养物质都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被吸收?
[生]:……
[师]:科学家发现:那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不溶于水,只有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而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可以溶于水,直接被人体吸收。我们来做一个演示实验,观察一下这些营养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来判断它们是否可以溶于水,被人体直接吸收。
[师演示]:在5个小烧杯中各倒入50ml、37℃左右的水,向烧杯中加入淀粉、蛋白粉、菜油、维生素C粉末、食盐,搅拌。让学生观察各种不同大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
实验过程中提问:为什么用37℃左右的水做溶剂。
[生]:人体温度37℃。
[生观察后表述现象]:淀粉和蛋白粉在水中形成悬浊液,菜油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而VC和食盐在水中形成溶液。
[师]:由此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无机盐、维生素、水这些小分子可被人体直接吸收,淀粉、蛋白质、脂类这些大分子要经过消化才能吸收。
[师]:你知道淀粉、蛋白质、脂类是如何被消化的吗?
[生]:……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二、“三吃馒头”,科学观察
[师]:我们摄取食物,食物首先进入哪个器官?
[生]:口腔
[师]:口腔是我们人体消化道的起点。我们以馒头为例,来研究一下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在研究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要研究一个科学现象我们该采用怎样的科学方法?
[生]:观察和实验
[师]:若我们采用观察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但我们观察不到口腔内的现象,我们该怎么办?
[生]:用镜子。
[活动1]:一吃馒头
请大家吃一小块馒头,注意观察下列现象,并将现象记录到观察单上。
1、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形态变化。
2、观察口腔中的哪些结构在馒头形态变化过程中起了作用。
[生]:表述现象……表述在变化过程中起作用的结构……
[师]: 除了舌、牙齿,还有没有其他结构起了作用?
[生]: ?
[师]:这是口腔的模型。我来演示一下咀嚼食物,大家观察一下,还有哪些结构起了作用。教师演示
[生]:肌肉拉着牙齿运动,还有神经来传递信息……
[师]:在馒头的形态变化的过程中,其实是人体多种器官和组织共同协调完成的一个生理活动,当然在起主要作用的是舌和牙齿。你知道舌头起了什么作用吗?
[生]:搅拌
[师]:你知道牙齿起了什么作用吗?
[生]:……
[师]:想一想,我们有几种类型的牙齿?
[生]:犬齿、门齿、臼齿
[师]:谁来知道它们在口腔中的分布?
[生]:演示
[师]:它们的形态都一样吗?不一样的形态的牙齿功能一样吗?
[生]:不同
[活动2]:二吃馒头
细细咀嚼馒头,观察一下各种牙齿在吃馒头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生]:表述现象……
[师]:在牙齿和舌头的共同作用下,馒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这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我们把这种消化称为物理性消化。
[师]:在刚才两次吃馒头的过程中,你还有发现什么现象?
[生]:?
[活动3]:三吃馒头
用舌尖快速舔一下馒头,说一说味道。
细细咀嚼馒头,品一品味道。发现味道变化了请举手。
[生]:原先寡淡无味,后来慢慢变甜了。
[师]: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一般甜味的物质是什么?
[生]:糖
[师]:科学家发现这种甜味物质就是麦芽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它怎么就变成了麦芽糖呢?大家猜想一下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
[生]:唾液
[师]:大家了解唾液吗?说一说。
[生]:……
[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唾液。阅读一下小资料。
唾液
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粘稠液体。唾液无色无味,正常人每日分泌量约为1.0到1.5升(牛、羊等食草动物,每天唾液分泌量多达体重的1/3)。人的唾液中99%是水,还有唾液淀粉酶、少量无机物质等物质。
[师]:唾液是由哪个结构分泌的?
[生]:唾液腺。
[师]:唾液是混合物吗?
[生]:是。
[师]:大家进一步猜想一下,唾液中的什么物质在淀粉变成麦芽糖的过程中起了作用?
[生]:唾液淀粉酶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师]: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生]:实验
三、探究实验,获取新知
[师]:我们该如何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猜想?
[生]:设计对照实验。
[师]:那么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哪个变量应该不同?
[生]:有无唾液淀粉酶。
[师]:我们应该如何操作来控制这个变量?
[生]:……
[师]:如何证明淀粉的存在?
[生]:?
[师演示]:将碘液滴入淀粉糊中,观察现象。
[生]:淀粉遇碘液变蓝了。
[学生设计实验]:小组围绕“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证明淀粉发生变化?”,“如何设置对照组”展开讨论,并设计实验,最后将实验装置图画出来。
[学生展示、交流、评价]突出学生评价,并整理出一个共同的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阅读实验操作要点,并进行实验。
[生]:表述实验现象,
[师]:为什么煮沸唾液的一组变蓝了,而没煮过的唾液一组没变蓝。
[生]:煮沸唾液的一组有淀粉,而没煮过的唾液一组没有淀粉。
[师]: 淀粉去哪里了?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起作用。
[师]: 你的组内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表现怎么样?
[生]: ……(突出学生之间对实验过程的评价)。
[师]:这种在消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的消化我们称之为化学性消化。
四、建构概念,总结方法
[师]:那么淀粉消化后的产物麦芽糖又有什么性质呢?我们来做一个演示实验。
[师演示]:将麦芽糖放入水中观察溶解状况。
[生]:溶解了。
[师]:将原先淀粉悬浊液与麦芽糖溶液进行对比,大家能否对“消化”这个概念有自己的认识?
[生]:消化是将不溶于水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成能溶于水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师]:能否对这个概念加两个状语:消化是将不溶于水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在……中,在……作用下,分解成能溶于水可吸收的物质。
[生]:口腔,还有胃、小肠等等。
[师]:我们将这些消化器官称为消化道,消化在消化道中进行。那么在什么的作用下?
[生]:唾液腺。
[师]:那胃中呢?小肠中呢?是不是都是唾液腺?
[生]:是胃腺,肠腺。
[师]:我们把这些腺体称为消化腺。那么你们能不能将消化这概念完整一下?
[生]:消化是将不溶于水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在消化道、消化腺作用下,分解成能溶于水可吸收的物质
[师]:很好,我们将消化道、消化腺合称为消化系统。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生]:……
[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生]:……
[师]:其实今天的课还有一些问题,比如粗纤维是否能被消化吸收?麦芽糖只是淀粉初步消化后的产物,那么它还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这些消化器官上又有哪些消化腺?各自又会分泌哪些消化液?而各种消化液对哪些营养物质起作用?只要我们合理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这些问题将一一解开。
板书设计: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课堂观察、实验任务单
一、观察
观察目标
观察所得
一吃馒头
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形态变化。
观察口腔中的哪些结构在形态变化过程中起了作用。
二吃馒头
观察不同牙齿的功能。
数一数各种牙齿各有几颗。
三吃馒头
用舌尖快速舔一下馒头,说一说味道。
细细咀嚼馒头,品一品味道。
二、实验探究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设计实验方案,并简要地写在表格上(表格不一定要填满,不够自行添加)。
(2)、实验流程
(3)、实验操作注意点:
①四人小组分工。一位同学实验操作 ,一位同学协助操作,一位同学监督、计时、提醒实验流程和操作规范,一位同学实验记录。
②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套入,夹在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或中上部。
③加热时,试管与台面成45°,试管口勿对人。
④滴管口不可伸入试管口。
⑤实验中,控制量要相同。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