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2019年浙江中考科学真题分类汇编16:常见的化学反应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0】2019年浙江中考科学真题分类汇编16:常见的化学反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2 10:2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浙江中考科学真题分类汇编16:常见的化学反应
一、单选题(共5题)
1.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有关灭火器使用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B.?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有利于拔出 C.?用力压手柄时,手靠近瓶口,容易压下????D.?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快速灭火
2.当汽车发生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里的物质发生反应使气囊弹出,以保护司乘人员的安全。某汽车安全气囊中的反应之一为:6Na+Fe2O3=2Fe+3Na2O,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3.将质量均为10克的Mg、Fe、Zn三种金属分别放入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三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成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不可能的是(?? )
A.??B.?C.????D.?
4.科学兴趣小组对金属R的活动性探究时发现:将R放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同时生成正二价的盐;将R放入ZnSO4溶液中无任何变化。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R+MgCl2=RCl2+Mg?????????????????????????????????????????B.?R+2AgCl=RCl2+2Ag C.?R+2HCl=RCl2+H2↑???????????????????????????????????????????D.?A+RSO4=AlSO4+R
5.如图为小科与妈妈在牛排馆用餐的对话:

小科叙述中的?”可能是(?? )
A.?加热还原氧化铜反应时通入足量氢气 B.?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C.?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 D.?将氧化钙转化成氢氧化钙时要加入水
二、填空题(共10题)
6.某同学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
(1)用如图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使劲捂住试管却仍观察不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若此装置气密性良好,为顺利完成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提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
(2)清洗试管时,试管中的固体物质溅落在衣服上,留下了黑点,用彩漂液(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清洗,黑点处迅速产生气泡,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气泡产生的原因________?。
7.一些心脏病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以在心跳骤停时刺激心脏,恢复心跳。
(1)心脏骤停会导致人体各器官缺氧。心脏的四个腔中,能将血液压入主动脉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是________。
(2)一种用于心脏起搏器的锂电池,工作时发生的反应为4Li+2SOCl2=4LiCl+X+SO2↑。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8.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许多地方的习俗,粽叶是包粽子的材料之一。
(1)箬叶(如图)是棕叶的一种,含多种氨基酸。用着叶包制粽子,可提高粽子中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是人体合成________(填营养素名称)的重要原料。
(2)个别商贩利用硫酸铜(CuSO4)溶液浸泡陈旧棕叶使之变为青绿色,这对人体有害。有关部门提醒市民可将粽叶用水浸泡,将铁钉(Fe)放入浸泡液中,根据铁钉是否变红进行检验。写出该方法相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9.据报道,“火星快车”号探测器在火星大气层中发现了一种二氧化碳分子,它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16O18O(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代表该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1)18O中的质子数是________中子数是________
(2)相同分子数的C16O2和C16O18O.分别与足量CaO化合全部转化为CaCO3,生成CaCO3的质量前者________后者(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0.海绵铁是多孔隙的块状固体物质,主要成分是铁单质,常用于除去工业循环冷却水中的溶解氧,当含有氧气的水通过海绵铁时,其中铁单质跟氧气等物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红褐色氢氧化物。回答:
(1)写出上述生成红褐色氢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海绵铁除去溶解氧的反应中,氧气表现了________性(选填“氧化”或“还原”),跟成分相同的普通铁块相比较,海绵铁除氧效果要好得多,原因是________
11.如图是同学们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部分装置图。向烧杯中加人适量水,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白磷被引燃。
(1)上述实验现象说明了生石灰和水反应是一个________(选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2)实验中涉及到的两个化学反应都属于反应基本类型中的________反应。
12.普通火柴的火柴头中含有可燃物、摩擦剂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可提供助燃剂)。火柴头在火柴皮上摩擦产生的热使可燃物燃烧放热,让氯酸钾快速分解产生助燃剂,使火柴头猛烈燃烧,从而引燃火柴梗。
(1)火柴头和火柴梗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它们自的________。
(2)写出快速产生助燃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13.? 2019年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某拓展小组模仿门捷列夫用扑克牌寻找元素规律的方法,对部分元素进行排列,位置如图所示。
(1)根据规律,图中钠元素扑克牌应放入的位置是________(填序号)
(2)拓展小组用同样方法将其它元素排入相应的位置,并从表中选出几种元素,与钠元素组成了一种能和稀硫酸反应的盐。请写出该盐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1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小组分别选取以下四组药品,通过称量比较各组物质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达到目的的有???? ?。
A.?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B.?生石灰和水?????????C.?氯化钙溶液和硝酸钾溶液??????D.?碘和
(2)在一定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微粒种类变化如图所示“ “O”表示不同原子)。则参加反应的A、B物质的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
15.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组成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如图是处理汽车排放的某种有毒气体的微观模型。请回答:
(1)用模型表示方框中的微粒________;
(2)该反应属于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
三、解答题(共12题)
16.如图表示某国际空间站的水气整合系统,其中“氧气生成系统”能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萨巴蒂尔系统”能把氢气和航天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液态水和甲烷气体;液态水即循环利用,甲烷排放到外太空。
(1)图中化学式标注的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__。
(2)已知一个航天员平均一天要消耗约0.8千克的氧气,请计算一个航天员在空间站30天,理论上至少需要给该水气整合系统补充多少质量的水?(已知二氧化碳足量)
17.过氧化氢溶液保存时,因缓慢分解导致质量分数变小(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为探究酸碱性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影响,小明利用图甲装置,每次实验往锥形瓶中加10克30%过氧化氢溶液,再滴加调节剂,使其pH分别从3依次调至13,在60℃反应温度下进行实验,获得数据如图乙。
(1)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________?。
(2)根据本实验结果,对实验室常温保存过氧化氢溶液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
(3)某次实验中,当1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0.32克氧气时,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滴加的试剂对溶液质量的影响忽略不计,计算结果精确到1%)
18.工业合成氨的相关反应式为:N2+3H2 2NH3
(1)合成氨的原料气中可以通过分离空气直接得到的是________
(2)当前,原料气H2可用天然气来制取,理论上每生产1吨H2会同时产生5.5吨CO2,有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不生成CO的新方法来制取原料气H若需要合成8.5万吨氨改用新方法制取原料气H2可以减少排放多少万吨CO2? 19.为了探究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后所得滤液X的成分,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取50克滤液于烧杯中,天向烧杯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硫酸镁溶液20克,接着烧杯中滴加稀硫酸。加入溶液的质量与烧杯内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滤液X的pH________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滤液X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4)滴加入30克稀硫酸时,烧杯中沉淀的质量m2的值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0.? 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当天宁波会拉响警报,以增强市民的国防观念和防空防灾意识。

(1)某校为提高学生应急避险能力,进行了地震逃生演习。逃生演习时,高层的同学听到警报声后迅速躲到课桌底下,同时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正确姿势如图所示)。同学做出的这些反应属于________(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其中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主要是保护人体的生命中枢— ________?。
(2)若我们掌握一定的应急避险技能,可通过自救与互救来降低灾害风险。例如身上着火,可快速倒在地上,把身上的火苗压灭。这种灭火方式,利用的原理主要是________?。
21.实验室有一份在空气中潮解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质量为1.5g。某实验小组将这份样品完全溶解,配成50g溶液。然后缓慢滴入7.3%的稀盐酸,同时进行搅拌,使二氧化碳全部逸出。滴加过程中,多次测得溶液pH和溶液总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数
第1次
第6次
第16次
第21次
第26次
滴加的盐酸总质量/g
0
5
15
20
25
溶液总质量/g
50
55
m
69.78
74.78
溶液pH
12.4
12.1
7.0
2.2
2.1
请分析计算:
(1)第________次测量时,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2)表中m=________。
(3)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1.5g样品中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
22.实验室里有一瓶氢氧化钙粉末由于较长时间敞口放置,已部分变质为碳酸钙。某课外兴趣小组为测定该瓶粉末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实验操作、数据收集和计算。
(1)配制稀盐酸:配制500克7.3%的稀盐酸,需要36.5%的浓盐酸________克。
(2)抽样测定:将瓶中粉末搅拌均匀后称取20克样品放入烧杯并置于电子秤上,再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反应时间/秒
0
10
20
30
40
总质量/克
310.0
309.6
308.6
307.8
307.8
完全反应后,生成的CO2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克。
(3)计算出该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要有计算过程)。
(4)经过分析讨论,同学们觉得这样测得的结果有可能偏大,原因是________(指出一点即可)。
23.用久的热水瓶内胆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兴趣小组为了解具体成分进行了实验。他们取样品25克放入质量为100克的锥形瓶中,置于电子天平上,往瓶内加入150克稀盐酸时,恰好完全反应(样品中的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此时天平示数如图。对所得混合物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固体4.2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填化学式)
(2)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反应结束时溶液中MgCl2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
24.烟头掉落、炉火忘关……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火灾。如图是某型号的干粉灭火器的结构示意图。
(1)干粉灭火器使用时,拔下保险销,用手握紧压把,通过连杆把高连压气体容器打开。压把属于________杠杆。
(2)打开高压气体容器后,气体充满整个筒体,粉末状的灭火剂就会喷射出米,此时喷管受到一股反冲力,这是由于________。
(3)某种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当干粉灭火剂喷射到燃烧区,即能灭火。已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2Na2CO3+H2O+CO2↑
请结合燃烧的条件,简述该干粉灭火器灭火的原理。
25.小科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其它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中碳酸钙的含量,利用气密性良好的图甲装置进行实验:①称取石灰石样品6克,加入锥形瓶中,塞紧瓶塞,从左侧持续缓慢鼓入空气;②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盐酸,开始计时;③待装置D总质量不再增加时停止鼓入空气。实验过程中测得装置D增加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
(1)根据图乙,运用化学方程式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下列情况中,会导致测得的碳酸钙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________?。
① 去掉装置A,将空气直接鼓入装置B
② 去掉装置C,将B与D装置直接相连
③ 当气泡停止产生时立即停止鼓入空气
26.我国新一代水上飞机“馄龙”(如图1)的一项绝技是森林灭火,它汲水迅速、投水精准,灭火能力不同凡响。
(1)用水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写出一点)
(2)“鲲龙”机翼截面如图2,飞行时机翼上表面空气流速________?下表面空气流速,使上表面气压小于下表面气压,从而获得足够大的升力。
(3)“鲲龙”飞行时最大航速为560千米/时,计算飞往距它140千米远的火灾现场至少需要的时间。
27.为研究“不同物质在敞口容器久置后的质量变化”,某科学兴趣小组将10.00克下列物质分别盛放于相同的烧杯中,将它们敞口放置在恒温实验室。一段时间后,测得烧杯中物质减小的质量情况见下表。
放置时间(小时)
烧杯中物质减小的质量(克)

饱和氯化钠溶液
饱和硝酸钾溶液
7.3%的稀盐酸
24
1.85
0.61
0.72
1.35
48
3.70

1.44
2.80
请回答:
(1)表格中“?”的值是________克;
(2)与原饱和硝酸钾溶液相比较,敞口放置24小时的硝酸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分析上表中水、饱和硝酸钾溶液和稀盐酸敞口放置后的质量减小程度随时间变化不一样,为进一步研究稀盐酸在敞口容器久置后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小丽进行了下列操作:取敞口放置时间48小时的稀盐酸5.00克于锥形瓶中,滴入两滴指示剂,用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稀盐酸中,至恰好完全反应,共消耗了5.50克氢氧化钠溶液。
通过计算,确定散口放置48小时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是“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并对变化的原因作出解释。
四、实验探究题(共3题)
28.小组用耐强碱的反应管等仪器组装成如图实验装置,以研究铜酸钠(NaCuO2)跟H2的反应,实验中观察发现如下现象:① 固体中出现紫红色物质,② 试管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回答:
(1)经检验紫红色物一种金属单质,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CuO2+3H2=2NaOH+________+________
(2)若实验过程中包含下列步骤(没有根据操作顺序排列)①停止通H2:②通纯净H2排净装置里空气;③点燃酒精灯加热;④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
(3)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实验现象________(选填“①”或“②”),可直接判断氢气发生了化学变化
(4)完全反应后,为了测定固体产物中Cu的质量,要用蒸馏水多次洗涤后晾干、称量。在洗涤u按揭中判断洗涤干净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
29.材料一: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
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
② 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________。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________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________。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
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30.常温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产物主要为Fe2O3nH2O;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物为黑色的Fe3O4。

【提出问题】铁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时,是否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常见的铁的氧化物有三种:FeO、Fe2O3、Fe3O4 , 其中Fe3O4是磁性物质。
② FeCl3溶液呈黄色,FeCl2溶液呈浅绿色。
【探究】①按图连接实验装置,检查?? ★?? 。向试管内加入铁粉,针筒活塞停在A刻度。
② 加热铁粉的过程中,活塞发生移动。停止加热后,活塞逐渐向左移动,最终停在B刻度。
③ 用细线吊着洁净铁钉靠近加热后的固体粉末,发现没有粉末被铁钉吸上来。
④ 向试管内加入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溶液立即出现黄色。
⑤ 另取一些未加热过的铁粉加入到盛有盐酸的试管内,发现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经检验,步骤④、⑤产生的气体相同。
(1)步骤①中“★”处应填:________?。
(2)步骤④、⑤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
(3)本实验探究的结论是:铁粉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时,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产物是________?。
(4)结合已学知识和本次探究分析可得,铁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受反应温度、氧气的________等因素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C
考点:燃烧的条件
解析:【分析】(1)当提起物体时,拉力的方向越接近重力作用线越省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3)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阻力臂越长越省力; (4)只要可燃物隔绝氧气,很快就会熄灭。 【解答】A.提灭火器时,手越靠近瓶口,拉力的作用线就离重力作用线越近,自然越省力,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拔插销时,放开手柄,压力减小,插销受到的阻力减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力压手柄时,手靠近瓶口,动力臂越短,越费力,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快速灭火,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 C
考点:识别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的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在反应 6Na+Fe2O3=2Fe+3Na2O中,Na和Fe都是单质,而Fe2O3和Na2O都是化合物,属于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因此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 D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方程式计算氢气质量,计算时要先确定是利用金属质量计算还是利用酸的质量确定,等量金属完全反应镁产生氢气最多,铁次之,锌最少,等量酸完全反应则产生氢气相等。 【解答】A、若酸是足量,金属完全反应,则等量酸产生氢气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 B、若酸足量,则金属等量且完全反应时,镁产生氢气最多,其次是铁,锌产生氢气最少,不符合题意; C、若酸适量,金属等量,则镁和铁将酸全部反应,产生氢气相等,锌不能全部消耗掉酸,产生氢气最少,不符合题意; D、等量镁完全反应消耗酸最多,铁次之,锌最少,不可能出现镁完全反应,而铁和锌部分反应产生等量氢气的结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 C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R能与硫酸反应,不能与锌反应可得出R的活动性在氢前,但在锌后,再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与排在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 发生反应判断。 【解答】A、R不能与硫酸锌反应,则活动性比锌弱,所以也不能与氯化镁反应,错误; B、氯化银为沉淀,R与氯化银不能反应,错误; C、R能与盐酸反应,生成+2价盐和氢气,方程式正确; D、方程式中硫酸铝化学式书写错误,错误。 故答案为:C。 ?
5. C
考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反应物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固体催化剂也叫触媒)。 【解答】由小科与妈妈的对话可知,蛋白酶能够加速蛋白质的分解,这时酶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A、加热还原氧化铜反应时通入足量氢气,是为了使氧化铜完全被还原;故A不符合; B、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是为了检测溶液的酸碱性;故B不符合; C、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是为了加快反应的速率;故C符合; D、将氧化钙转化成氢氧化钙时要加入水,是作为反应物参与反应;故D不符合;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6. (1)双手分开握,增大与试管的接触面积(或“用冷水冲刷试管外壁,擦干后再重新实验”、“用冷水冲刷试管外壁,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把试管浸入热水”等合理均可) (2)2H2O2 2H2O+O2↑
考点: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瓶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体积变大,从水中溢出形成气泡,因此后来与原来的温度差越大,现象应该越明显;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会分解为水和氧气,据此解答。 【解答】(1) 使劲捂住试管却仍观察不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如果气密性没有问题,只能是前后的温度变化太小,可以: ①提高温度,即双手分开握,增大与试管的接触面积、用酒精灯加热或放入热水中; ②提前降低温度,即用冷水冲刷试管外壁,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会分解为水和氧气,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7. (1)左心室 (2)S
考点:心脏和血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解析:【分析】心脏是脊椎动物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化学方程式,也称为化学反应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客观事实。用化学式(有机化学中有机物一般用结构简式)来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解答】(1)心脏中连接主动脉的是左心室;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发生改变可知,反应物比生成物多出一个硫原子,所以X是S; 故答案为:(1)左心室;(2)S。
8. (1)蛋白质 (2)Fe+CuSO4=FeSO4+Cu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蛋白质
解析:【分析】(1)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矿物质)、维生素、水和纤维素等7类;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铜的前面,说明铁能够将铜从它的铜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写出化学方程式。 【解答】(1)箬叶(如图)是棕叶的一种,含多种氨基酸。用着叶包制粽子,可提高粽子中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是人体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原料。 (2)有关部门提醒市民可将粽叶用水浸泡,将铁钉(Fe)放入浸泡液中,根据铁钉是否变红进行检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 。
9. (1)8;10 (2)小于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根据氧原子质量数分析,根据左上角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大则原子实际质量大。 【解答】(1) 18O为氧原子,质子数是8,中子数为16-8=10; (2) C16O18O 中氧原子质量大于 C16O2 ,所以分别与足量CaO化合全部转化为CaCO3 , 生成CaCO3的质量 C16O2小于C16O18O 。 故答案为:(1)8;10;(2)小于。
10. (1)4Fe+6H2O+3O2=4Fe(OH)3 (2)氧化;海绵铁中多孔隙,增大跟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了反应速率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方程式书写的原则分析; (2)根据氧气的氧化性分析;根据海绵铁的形状分析。 【解答】(1) 生成红褐色氢氧化物是铁、氧气和水生成氢氧化铁,方程式为 4Fe+6H2O+3O2=4Fe(OH)3 ; (2) 海绵铁除去溶解氧的反应中,氧气表现了 氧化性; 海绵铁中多孔隙,增大跟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了反应速率 ,所以比普通铁除氧效果好。 故答案为:(1)4Fe+6H2O+3O2=4Fe(OH)3 ;(2)氧化; 海绵铁中多孔隙,增大跟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了反应速率。
11. (1)放热 (2)化合
考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识别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条件确定反应的放热情况分析; (2)根据化合反应定义分析,化合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 【解答】(1)白磷能被引燃,说明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放热过程; (2)氧化钙与水反应和磷燃烧都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1)放热;(2)化合。
12. (1)着火点 (2)2KCIO3 ?2KCl+3O2↑
考点:燃烧的条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2)根据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析。 【解答】(1) 火柴头和火柴梗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它们的着火点; (2) 快速产生助燃剂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反应方程式为 2KCIO3 ?2KCl+3O2↑ ; 故答案为:(1)着火点;(2) 2KCIO3 ?2KCl+3O2↑ 。
13. (1)③ (2)Na2CO3+H2SO4=Na2SO4+H2O+CO2(其它合理也给分)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及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1)钠元素质子数为11,应放在 ③ 处; (2)碳酸钠为盐,且能与稀硫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 故答案为: (1)③;(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
14. (1)A,B (2)2:1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密闭容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要找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完成分析; (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个数不变确定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分析。 【解答】(1)A、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正确; B、生石灰与水能发生化学反应,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正确; C、氯化钙溶液与硝酸钾溶液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不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D、碘和酒精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不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该反应为2A+B=2C,所以A和的分子个数比为2:1. 故答案为:(1)AB;(2)2:1。
15. (1) (2)化合反应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识别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相互接触的分子间发生原子或电子的转换或转移,生成新的分子并伴有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解答】(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拆分,原子重组的过程,而图中空白部分则是分子拆分成为原子的过程,即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如图: ;(2)反应前是2个一氧化碳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后生成2个二氧化碳分子,符合化合反应特征;故答案为: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1) ;(2)化合反应.
三、解答题
16. (1)CH4(或“甲烷”) (2)解法一:解:设要生成0.8kg的氧气,需要消耗水的质量为x.
2H2O 2H2↑++O2↑
36??????????????? 32
x????????????? 0.8kg
, 36:x=32:0.8kg
x=0.9kg
H2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H2+CO2 CH4+2H2O
结合2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水气整合系统中电解的水有一半可循环利用,所以需要补充水的质量为:0.9k8×0.5×30=13.5kg
解法二:
设要生成0.8kg的氧气,需要消耗水的质量为x,同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为y,
2H2O

2H2↑+
O2↑
36
4
32
x
y
0.8kg
36:x=32:0.8kg
x=0.9kg
4:y=32:0.8kg?? ?
y=0.1kg
设反应0.1kg的氢气能生成水的质量为z.
4H2+CO2

CH4+
2H2O
8
36
0.1kg
z
8:0.1kg=36:z
z=0.45kg)
需要补充水的质量为:(0.9kg-0.45kg)×30=13.5kg
考点:常见物质的分类,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有机物即有机化合物,即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2)解法一:列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设需要消耗水的质量为x,列出比例式计算出消耗的水的质量,然后将 H2与CO2反应 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与前面的方程式比较,得到实际消耗的水是计算出水的质量的一半,最后再乘以天数即可; 解法二:首先利用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消耗水的质量和生成氢气的质量,然后利用H2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氢气的质量计算出生成水的质量,两次水的质量之差就是真正消耗水的质量,最后再乘以天数即可,
17. (1)氧气不易溶于水 (2)在pH约为3~5的酸性条件下保存 (3)解:设当产生氧气0.32克时,消耗掉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2H2O+
O2↑
68
32
x
0.32克
??
x=0.68克
剩余过氧化氢质量m=10克×30%-0.68克=2.32克
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H2O2%=2.32克/(10-0.32)克×100%=24%
答: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
考点:氧气的收集方法,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溶于水的气体用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大的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小的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不溶于水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 (2)根据乙图分析不同PH值环境下产生氧气的快慢,产生氧气越慢的越利于保存过氧化氢; (3)首先通过化学式方程式计算出消耗掉的过氧化氢的质量,然后用原来过氧化氢的质量减去消耗的质量得到剩余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接下来用原来溶液的质量减去产生氧气的质量得到剩余溶液的质量,最后用溶质质量除以剩余溶液质量求出剩余溶液的质量分数。 【解答】(1)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氧气不溶于水; (2)根据乙图可知,当溶液的PH值在3~5之间时,氧气的产生量最小,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变质最慢,因此常温下保存过氧化氢溶液应该:在pH约为3~5的酸性条件下保存; (3) 设当产生氧气0.32克时,消耗掉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2H2O+
O2↑
68
32
x
0.32克
???
x=0.68克
剩余过氧化氢质量m=10克×30%-0.68克=2.32克
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H2O2%=2.32克/(10-0.32)克×100%=24%
答: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
18. (1)N2(或氮气) (2)解:设需要H2的质量为m。
N2+
3H2

2NH3
6
34
m
8.5万吨
m=1.5万吨
少排放CO2的质量=1.5×5.5万吨=8.25万吨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空气中氮气含有氮元素分析; (2)根据方程式计算方法分析,利用氨气的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氢气的质量,然后利用氢气与二氧化碳的关系计算出二氧化碳质量。 【解答】(1)空气中氮气可作为合成氨的原料。 故答案为:(1)氮气;(2)8.25万吨。
19. (1)大于 (2)Mg(OH)2+H2SO4=MgSO4+2H20 (3)Ba(OH)2和NaOH (4)解:设加入20克硫酸镁溶液时,生成Mg(OH)2沉淀的质量为x。
Ba(OH)2+
MgSO4=BaSO4↓+
Mg(OH)2↓
120
58
20克×6%
x
120:58=1.2克:x??
解得x=0.58克
M2=4.66克+0.58克=5.24克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中含有碱pH大于7分析; (2)根据氢氧化镁沉淀溶于硫酸,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分析; (3)根据加入硫酸沉淀质量增加分析; (4)根据方程式计算的方法步骤分析,利用反应的硫酸镁的质量计算出生成氢氧化镁质量,再根据图像中所给数据计算最终产生沉淀质量。 【解答】(1)加入稀硫酸沉淀增加,说明氢氧化钡有剩余,且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则滤液XpH大于7; (2) CD段沉淀减少,为氢氧化镁与硫酸的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OH)2+H2SO4=MgSO4+2H2O ; (3) 滤液X中含有的溶质是Ba(OH)2和NaOH ; 故答案为:(2) Mg(OH)2+H2SO4=MgSO4+2H2O;(3) Ba(OH)2和NaOH ;(4) 5.24克 。
20. (1)条件;脑干 (2)使可燃物隔绝助燃物
考点:燃烧的条件,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1)不经过训练就产生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经过训练产生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是为了保护脑干; (2)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解答。 【解答】(1)同学们经过训练做出的逃生反应属于条件反射; 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主要是保护脑干; (2)如果身上着火,可快速倒在地上,把身上的火苗灭火,利用的原理是使可燃物隔绝助燃物; 故答案为:(1)条件;脑干;(2)使可燃物隔绝助燃物。
21. (1)16 (2)64.78 (3)解:由表格可知,第16次测量时样品中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此时产生的CO2的质量mco2=50g+20g-69.78g=0.22g
设:1.5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与碳酸钠反应消耗的氯化氢质量为y
Na2CO3+
2HCl=2NaCl+H2O+
CO2↑
106
73
44
x
y
0.22g

解得:x=0.53g

解得:y=0.365g
Na2CO3%= ×100%= ×100%≈35.3%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35.3%。
(4)解:与氢氧化钠反应消耗的氯化氢质量为15g×7.3%-0.365g=0.73g
设:1.5g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NaOH+
HCl=NaCl+H2O
40
36.5
z
0.73g

解得:z=0.8g
答:1.5g样品中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0.8克。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表中数据溶液中pH分析,pH=7说明酸碱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根据没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后溶液质量为反应前各溶液质量和分析;根据方程式计算的方法步骤分析,注意代入方程式中的质量要是参加反应的纯净物的质量。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第16次所得溶液pH=7,说明氢氧化钠样品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2)因第21将所加盐酸不再反应,所以m=69.78-5=64.78。 故答案为:(1)16;(2)64.78;(3)35.3%;(4)0.8.
22. (1)100 (2)2.2 (3)解:设该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20x
2.2克
???
x=25%
(4)二氧化碳逸出时会带出水分(盐酸有挥发性)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3)根据方程式计算方法分析,利用产生二氧化碳质量计算出反应的碳酸钙质量; (4)根据盐酸的挥发性和溶液中产生气体带有水蒸气分析。 【解答】(1)设 需要36.%的浓盐酸 质量为 x 则36.%x= 500×7.3% x= 100 g; (2)根据反应后总物质减少的质量即为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可知, 生成的CO2气体的质量为 310.0g-.07.8g=2.2g。 (4) 二氧化碳逸出时会带出水分且盐酸有挥发性,由总质量减小质量即为二氧化碳质量会使得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100;(2)2.2;(3)25%;(4) 二氧化碳逸出时会带出水分(盐酸有挥发性) 。
23. (1)CaCl2、MgCl2 (2)CO2的质量:25克+100克+150克-268.4克=6.6克
解:设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x
CaCO3+2HCI=CaCl2+H2O+CO2↑
100????????????????????? 44
x??????????????????????? 6.6g
?x=15g
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100%=60%
答: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60%g
(3)解:设反应结束后产生的MgCl2为y
样品中Mg(OH)2的质量为25g-15g-4.2g=5.8g
Mg(OH)2+2HCl=
MgCl2+2H2O
58
95
5.8克
y
???
y=9.5g
最后溶液的质量:25g-4.2g+150g-6.6g=164.2g
样品中MgCl2的质量分数= ×100%=5.8%
答:反应结束时溶液中MgCl2质量分数是5.8%。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分别与盐酸反应的生成物分析; (2)根据反应前后质量差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利用二氧化碳质量计算碳酸钙质量分析; (3)根据氢氧化镁质量计算出生成氯化镁,再计算氯化镁的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CaCl2、MgCl2 ; 故答案为:(1) CaCl2、MgCl2 ;(2)60%;(3)5.8%。
24. (1)省力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解:碳酸氢钠喷射到燃烧物上受热分解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水汽化吸热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又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而覆盖在可燃物上隔绝氧气,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
考点:燃烧的条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初中物理学中把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杠杆可以是任意形状的硬棒。可燃物必须有一定的起始能量,达到一定的温度和浓度,才能产生足够快的反应速度而着火。 【解答】(1)由图可知,动力臂比阻力臂大,所以该杠杆属于省力杠杆; (2)灭火剂冲出,给喷管一股反冲力,则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碳酸氢钠灭火剂喷到燃烧区时,受热分解释放出来水和二氧化碳,而水能够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二氧化碳则能够隔离可燃物,使可燃物缺乏助燃剂而难以燃烧; 故答案为:(1)省力;(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 解:碳酸氢钠喷射到燃烧物上受热分解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水汽化吸热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又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而覆盖在可燃物上隔绝氧气,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
25. (1)解: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由图乙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克
CaCO3+2HCl=CaCl2+H2O+
CO2↑
100
44
x
2.2g
100/44=x/2.2g
x=5g
CaCO3%=5g/6g×100%=83.3%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2)①②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算及实验误差分析。 【解答】(1)小科为了测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向样品中加入盐酸,而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乙图中可知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一共是2.2g,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比例方程即可求出样品中的碳酸钙质量,然后与样品总质量相比即可得到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甲图中A装置主要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B装置是反应装置,C装置主要为了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D装置主要是为了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 ①去掉装置A,将空气直接鼓入装置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被D装置,导致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增大,计算出的碳酸钙质量也会偏大; ②去掉装置C,将B与D装置直接相连,缺少气体干燥装置,水蒸气也会被D装置吸收,导致测出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增大,则碳酸钙质量分数也会偏大; ③当气泡停止产生时立即停止鼓入空气,反应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完全被D装置吸收,导致测出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偏小,则碳酸钙志昂分数偏小;
26. (1)水的温度较低,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或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或蒸发产生的大量水蒸气使可燃物隔绝了空气(或氧气)。 (2)大于 (3)t=s/v
=140km-560km/h=0.25h
考点:燃烧的条件,大气压与人类生活,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所受到的重力。科学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的计算公式:V=S/t。速度的单位是m/s和km/h。 【解答】(1)物质能够燃烧的条件是有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有助燃剂;而通过水来灭火,主要通过温度相对较低的水附着在可燃物上,且液态的水受热汽化的过程中也会吸收热量,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另一个方面水还可以隔绝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这样可燃物会缺乏助燃剂,也可以灭火; (2)由图2可知,机翼上方是弧形的,相同的时间内,机翼上方的空气通过的路程上方更长,所以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流速; (3)已知路程和速度的情况下,根据t=S/v计算, t=s/v=140km-560km/h=0.25h; 故答案为:(1) 水的温度较低,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或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或蒸发产生的大量水蒸气使可燃物隔绝了空气(或氧气);(2)大于;(3) t=s/v=140km-560km/h=0.25h。
27. (1)1.22 (2)不变 (3)解:设敞口放置48小时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x
NaOH+HCl=
NaCl+H2O
40
36.5
5.5克×8%
5克×x
=
解得:x=8.03%>7.3%(其它解法也可)
解释:蒸发的水和挥发的HCl质量比大于927:73(或蒸发的水占水总质量的百分比大于挥发的HCl占HCl总质量的百分比)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物理属性,是物质的量的量度,它是一个正的标量。质量分数指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也指化合物中某种物质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3)由题意可知,向放置一段时间后的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消耗5.5g;根据酸碱中和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稀盐酸中的HCl的质量,从而计算出稀盐酸的质量分数;稀盐酸中初始的质量分数是7.3%,而放置48小时后质量分数变大,则说明溶剂的蒸发量与溶质的蒸发量不同,且溶剂蒸发的更多; 【解答】(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放置48个小时减少的物质质量是放置24个小时减少的质量的2倍,而饱和氯化钠溶液放置24个小时物质减少的质量是0.61g,则放置48个小时后其减少的质量为0.61g×2=1.22g; (2)饱和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剂会蒸发,溶质也会析出一部分,所以依然是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故答案为:(1)1.22;(2)不变;
四、实验探究题
28. (1)2Cu;2H2O (2)②③④① (3)② (4)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检测pH是否等于7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2)根据氢气的性质及加热氢气的反应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及水的验证方法分析; (4)根据铜是否洗净只需验证清洗液的pH分析。 【解答】(1)紫红色物质为铜,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可知,另一种物质为水,所以反应方程式为 2NaCuO2+3H2=2NaOH+ 2Cu + 2H2O ; (2)由实验过程可知,该实验操作要先通入纯净氢气,然后再加热,再停止加热,最后停止通氢气; (3) ②试管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说明有水生成,则可证明氢气发生了化学变化; (4)若洗涤干净,则 最后一次洗涤液中一定不含氢氧化钠,所以检测最后一次洗涤液的pH即可。 故答案为:(1) 2Cu ; 2H2O ;(2) ②③④① ;(3) ② ;(4) 最后一次洗涤液,检测pH是否等于7 。
29.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会增加(合理即可) (2)空气 (3)打开容器前没有称量容器的总质量。 (4)A,C,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所给资料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1) 铁丝或镁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会增加,可说明燃素学说的错误; (2)金属加热后质量增加, 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于空气中的氧气; (3) 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打开容器前没有称量容器的总质量 ; (4)A、 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正确;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错误;C、 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正确;D、 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正确。 故答案为:(1)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会增加 ;(2)空气;(3) 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4)ACD。
30. (1)装置气密性 (2)氢气(或H2) (3)氧化铁(或Fe2O3或三氧化二铁) (4)浓度
考点:实验步骤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密闭容器的实验在反应前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分析; (2)根据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分析; (3)根据铁的氧化物的验证方法及现象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解答】(1)该反应要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所以反应前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2) 步骤④、⑤中产生的气体是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 (3) 由实验现象可知,铁粉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时,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产物是氧化铁。 (4) 铁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受反应温度、氧气的浓度等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