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140篇大阅兵第四辑
16.子路见孔子
《孔子家语》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②而羽之,镞③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注释】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括:扎,束。③镞:箭头。
【简析】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孔子因利势导,语言简明而深入地纠正了子路的观点,让人无可辩驳。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之谓由此可见一斑。
孔子的谈话善于运用比喻说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意义。由此可想到与《为学》中的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与此观点一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汝何好乐( ) ②岂可及乎( )
③通于犀革( ) ④镞而厉之( )
2.与“徒谓以子之所能”中的“徒”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免冠徒跣 B.老大徒伤悲
C.家徒四壁 D.徒步则汗出浃背
3.与“其入不益深乎”中的“益”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 B.不治将益深
C.精益求精 D.延年益寿
4.与“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汝何好乐? B.吾非此之问也。
C.其入不益深乎? D.宋,何罪之有?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读过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又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地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喜好,爱好 ②赶上 ③穿透 ④磨
2.C(只;仅仅。A赤足步行;B徒然,枉然;D用脚行走)。
3.D(增加。ABD义同:更加)。
4.C(反问句。ABD均为特殊文言句式“倒装句”)。
5.①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 ②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
【拓展】
道理:有才华的人,如果能勤奋好学,就会更加有才干。启示:谦虚好问是有才华人的基本素质。
【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喜好长剑。”孔子说:“凭你的才能,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孔子说:“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绳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通达;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你的问话。”
17.诚意
《札记·大学》
所谓诚其意者①,毋自欺也②,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③。故君子必慎其独④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⑤,无所不至⑥,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⑦。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⑧,则⑨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⑩。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日?:“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①诚:使……诚实,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意念,念头。 ②毋:不要。欺:欺骗。③此之谓:把这个叫做。自谦:自我满足,指自己不亏心。谦,同“慊”(qiè),满足。 ④慎:谨慎。独:指独居,即一个人独处的情况。 ⑤闲居:独居。为:做。 ⑥无所不至:没有什么达不到的,指坏事做尽。 ⑦跃然:掩藏的样子。著( zhuó):显露,展示。 ⑧如……然:好像……的样子。 ⑨则:那么。 ⑩诚于中:在内心里有实在的东西。这举指心中藏着恶念。形:表现,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指露出原形。 ?曾子:曾参,孔子的弟子。 ?十目、十指:指监视的人很多。 ?其:应该是,副词,表肯定。严:严肃可畏。 ?润:使……滋润,使动用法,这里指“使……光彩”。 ?广:宽。胖(pán):大。与现代汉语的“胖”(pàng)音义都不同。
【简析】《诚意》一文阐述了为人必须心意诚实的观点,要求人们襟怀坦荡,以诚待人。尤其是在一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诚实、谨慎。诚信、慎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更应该发扬光大,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新人。全文务理清楚,结构严谨。文中运用了不少比喻句、对偶句,句法灵活多变,使说理具有文采,形象生动,更容易使读者接受所阐述的道理。
【训练】
1.“此之谓自谦”的“谦”的含义是什么? ( )
A.谦虚 B.满足 C.严谨 D.约束
2. 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B.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
C.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D.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3.“慎其独”的正确意思是( )
A. 只谨慎的对待自己。
B. 防止他独自生活。
C. 谨慎地对待他人的独处。
D. 独处的时候,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4.关于本文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本文阐述了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慎独”的道理。
B.“诚其意”是自修的根本,想要加强自我修养,就不要自欺欺人。
C.文中小人的例子说明因为人们看不透小人之心,所以君子应独善其身。
D.引用曾子的话进一步说明了“慎独”的重要性。
5.在文中“如恶恶臭”与“如好好色”中的两个“恶”和两个“好”在读音、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本文所阐述的观点是什么?唐人自居易有一句名言也体现了这个观点。这句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1.B2.A 3.D 4.C 5.第一个“恶”是厌恶的意思,读wù 是动词;第二个“恶”是坏的、不好的,读è, 是形容词。第一个“好”是喜欢的意思,读hào 是动词。第二个“好”是美丽的意思,读hǎo ,是形容词。
【拓展】略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歩。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看透这些坏人坏事,就像是见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那么这种隐恶扬善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外表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即使独处之时,也要使自己规行矩歩。
曾参说:“一个人若是被许多双眼睛注视着,被许多只手指点着,这难道不是严肃可怕的嘛!”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房屋华丽;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18.嗟来之食
《礼记》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①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日:“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日:“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②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食( sì),给……吃。②谢,道歉。
【简析】本文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一个宁可饿死,也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刻画了一个视气节比生命更宝贵的铮铮硬汉的形象。
这位饿者死了,但他死得有骨气。孟子“贫贱不能移”的自洁精神,在这个饿者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不食嗟来之食”这句话,便也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训练】
1.选出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袂辑履 履:鞋 B.予惟不食嗟来之食 予:给,给予
C.以至于斯 斯:此,这 D.从而谢焉 谢:推辞,谢绝
2.比较下列加点“食”的读音和意思,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为食于路 ②以待饿者而食之
③黔敖左奉食 ④嗟!来食
A. ①②不同,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③不同,②③④也不同
C .②④相同,①③④也相同 D.①③相同,①②④都不同
3.黔敖为什么要“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黔敖是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饥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宁可饿死也不吃带有侮辱性的食物,是不是值得?你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文言文中包含了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在我国近代有一位仁人志士也因为不食“嗟来之食”而饿死,这个人是谁,用简练话言概括故事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积善与积恶
《周易》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①,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②,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③,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④。《易》曰:‘何校灭耳,凶⑤。’”
【注释】①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不……不……”,固定格式,表示条件关系,前一个“水”引出条件,后一个“不”引出结果,表示后一件事情的发生是以前边的事情发生为条件的,相当于“不……就……”;以:来,可不译出。 ②“以……为……”:相当于“认为……是……”。而:连词。 ③无伤:无害。去:去掉,改正。 ④解:解脱,解除,此指赦( shè)罪。 ⑤何校灭耳,凶:扛上头枷,死路一条,凶险啊!何:同“荷”,扛。灭:死亡,此译为死路一条。凶:凶险。
【简析】这篇短文,就“积善”与“积恶”的辩证关系做了深刻而实用的论述,虽历千年,仍有现实意义。就写作手法来说,除最束一句引爻( yáo)辞以警世人外,前面几句都排列对比成文,显得结构严谨,语句整齐,读起来很富节奏感和冲击力。
【训练】
1.给下列句+加点的词注音并释义。
(1)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校灭耳,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辨析句式,并译成现代汉语。
(1)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苟子·修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战国策·赵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论点是第____句,论据是第____句,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拓展】
古人谈“积善与积恶”的实质是谈____问题,想一想,再找出几例古今中外有关“善恶”的名言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训练】
l.(1)fú不 (2)iào古代术制囚具,此指加在罪犯颈上的刑具。2.(1)善行不积累就够不上成就好名声,恶行不积累就够不上杀身之祸。(2)路途虽然近,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虽然小,不做就不能成功。(3)小人总以为行小善无益而不去做 (4)当初我以为你是天下杰出的公子,我现在才知道你不是天下杰出的公子。3.第1、2句 3、4、5、6句 举例引用
【拓展】
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例子略。
【译文】(孔子说):“善行不积累就够不上成就好名声,恶行不积累就够不上杀身之祸。小人总以为行小善无益而不去做,认为行小恶无害而不改正。于是恶行积累到了无可掩饰的程度,酿成大罪而不可赦免。
《易经》说:‘扛一头枷,死路一条’,凶险啊!”
20.士志于道
《论语》
子日:“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②,亦足③以发,回也不愚。”(《为政》)
子入太庙④,每事问。或⑤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⑥?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
子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⑦与议也。”(《里仁》)
宰予⑧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⑨也,与子何诛⑩?”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子予与是?改。”(《公冶长》)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注释】
①回:颜回,字子渊,孔子弟子。②省( xǐn g):省察,研究。私:个人,自己。③足以:能够。④太庙:太祖之庙。这里指周公旦的庙。⑤或:有的人。⑥孰:谁。都人:指孔子的父亲叔粱纥(hé),他做过鄹大夫。鄹: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十里。⑦足:值得。⑧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孔子弟子。⑨杇(wd):粉刷墙壁。⑩与:同“欤”,呢,语气助词。何诛:即“诛何”,责备什么。疑问代词“何”作动词“诛”的宾语而前置。?是:这。?知:同“智”。?敏:勤奋,敏捷。
【简析】
本文所选的六则孔于语录,表现了孔子思想的几个侧面:一是强调孝顺父母,交友有信。这是他倡导的“仁”的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注重学习,“入太庙,每事问”;他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正因为他勤学好问,才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三是追求真理,安贫乐道,不以恶衣恶食为耻,把有志于道,放在人生的第一住。乐山、乐水,不追求物质享受。四是诲人不倦,了解学生。只要送给他一点微不足道的见面礼,他就对任何人都加以教诲,决不拒绝。他对颜回、宰予有很好的了解,对他们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不违如愚(违背,反对)
B.士志于道(指道德)
C. 而耻恶衣恶食者(以……为耻,意动用法)
D.智者乐水(乐,yào ,喜爱)
2.孔子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国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事的著作叫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论语》第五则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人有许多文学作品是描写山水之乐的,你能写出其中的两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4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