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需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观察蔗糖和食盐分别溶解于水的现象,结合生活常识和微观动画演示认识它们
所形成的混合物均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从而理解溶液的形成;通过硫酸铜晶体
溶于水的实验了解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说出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通过概念文字的解读和具体实例了解特殊的气态溶液和固态溶液,并明确以水为溶剂的水溶液是学习的重点,初步学会辨析常见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观看乙醇和水的互溶实验,了解液体互溶形成溶液的情况;
学会根据溶液的名称和物质的状态来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观察并描述碘、高锰酸钾在酒精、汽油等不同液体中的溶解情况,进一步学习“对比”认识事物的方法,归纳出一些溶解规律,知道酒精、汽油也是常用的溶剂;
通过讨论举例认识溶液在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用途,认识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难点:学会辨析常见溶液中溶质的分散微粒。
【教学准备】硫酸铜、氯化亚铁、高锰酸钾、稀盐酸四种溶液。
探究实验一:蔗糖、食盐、蒸馏水、泥土、植物油、小试管(4)、药匙
探究实验二:碘、高锰酸钾、汽油、蒸馏水、小试管(4)
探究实验三:酒精、稀高锰酸钾溶液或红墨水、蒸馏水、中试管(1)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分析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展示】硫酸铜、氯化亚铁、高锰酸钾、稀盐酸四种溶液。
【引入】在日常生活和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不同的溶液,有的溶液是无色的,有的则呈现各种美丽的色彩。溶液是怎样形成的,下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
【投影】探究实验一:溶液如何形成?
现象
形成
什么
微观
解释
存在的微粒
蔗糖放入水中
蔗糖溶解消失,得无色液体
蔗糖
溶液
蔗糖分子分散到水分子间
蔗糖
分子、水分子
食盐放入水中
食盐溶解消失,得无色液体
食盐
溶液
Na+、Cl-分散到水分子间
Na+、Cl-
H2O
【讲解】科学实验证明:把蔗糖放入水中,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不断向水中扩散,最终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生活中常俗称糖水。
食盐放入水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会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不断向水中扩散,最终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生活中常俗称盐水。
由于蔗糖或食盐在水中分散为单个分子或离子,肉眼看不见。同时分散微粒很小,在相互碰撞中不易聚集成质量大的颗粒,故能分布均一,保持稳定。
【归纳】化学上把糖水和盐水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称之为溶液。
【板书】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提问】
1、能否从文中找出信息解释“均一”、“稳定”?
2、溶液都是无色的吗?
3、溶液中至少含有几种物质?
【强调】溶液有三个重要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被溶解的物质称之为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之为溶剂。即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强调】溶液的概念中未指明物质的状态,只
要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都可称之为溶液,比
如空气、合金等,不过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主要
是以水为溶剂的液态溶液。为了便于区分不同
的溶液,名称中应指明溶质和溶剂。
【投影】下表中的物质经充分振荡或搅拌后,形成的物质是不是溶液?为什么?
物质
是不是
溶液
原因
蒸馏水
不是
纯净物
冰块加入水中
不是
纯净物
眼药水
是
均一、稳定的
混合物
蔗糖、食盐
同时加入水中
是
均一、稳定的
混合物
泥沙加入
水中
不是(是悬浊液)
不均一、不稳定
植物油加入
水中
不是(是乳浊液)
不均一、不稳定
【强调】注意:一种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
但溶质可以有多种。
【讲述】像泥水这样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像油水这样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发言、举例
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
阅读课本26页,思考分析完成表格填空
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倾听,结合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理解
均一性:指溶液各处
成分和性质相同,其
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
均一状态后,仍然处
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状态;
稳定性:指只要水分
不蒸发,温度不改变,
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不会分离。不会析出
沉淀或放出气体。
阅读课本26~27页,找出溶质、溶剂的概念,了解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说出】蔗糖溶液的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
氯化钠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思考回答
初步认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不同
联系生活
实际
通过图片解读想象粒子的微观运动
认识溶解现象的微观实质:了解溶质在溶液中是以分子或者离子的形式存在
培养阅读获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能说出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通过对比认识不同的混合物
【过渡】植物油是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别的液体比如酒精能否溶于水呢?
【投影】探究实验二:水和乙醇能互溶吗?
在盛有高锰酸钾溶液(用高锰酸钾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的试管中,用缓缓倒入约两毫升乙
醇(课本29页实验9—3)
溶
剂
溶
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水
乙
醇
乙醇浮在水面上
二者
混合
无分层
水和乙醇可以互溶
【小结】有的液体比如油类不溶于水,混合时形成乳浊液;而有的液体比如酒精则和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形成溶液。
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了解酒精和水能互溶
认识液体的互溶
【投影】探究实验三: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
只有水能做溶剂吗?观察下列实验现象,由此
获得哪些认识?(课本28页实验9—2)
溶剂
溶质
现象
认识
水
碘
碘难溶于水
1、2、3
水
高锰酸钾
KMnO4溶于水,
得紫红色溶液
汽油
碘
碘溶于汽油
汽油
高锰酸钾
KMnO4难溶于汽油
【提问】对比试管一、二或试管三、四中的现象,可以发现什么规律?(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对比试管一、三或试管二、四中的现象,可以发现什么规律?(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3、除水外,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观察实验描述现象并记录
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培养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投影】如何判断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方法一:根据溶液的名称判断
先读的物质为溶质,后读的为溶剂。
如蔗糖的水溶液,汽油的煤油溶液等
【强调】溶液的读法:溶质在前,溶剂在后,溶剂是水时可省略;
需熟记一些读法特殊的溶液如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石灰水等。
方法二:根据物质的状态判断
溶液的类型
溶质
溶剂
固+液
气+液
液+液
【强调】注意:
1、只要溶液中有水,无论多少,水都是溶剂。2、没有指明溶剂时,溶剂就是水。
如20mL汽油与30mL煤油互溶,汽油是溶质,煤油是溶剂,叫做汽油的煤油溶液。
了解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别依据
【过渡】我们学习溶液,是因为溶液在科研、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同学们能否举例说明?
【板书】3、溶液的用途
(1)溶液对生命活动有很大意义:营养物质要溶解在水中才能输送到动植物机体的各部位,并被组织器官吸收。同理药品配成针剂注射更容易被机体吸收。
(2)在溶液中可加快反应物间的化学反应速率。(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水分子间,充分接触发生反应,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物质溶于水会使水的凝固点降低,故冬季北方可用食盐融雪。淡水比海水易结冰。
(4)溶液的密度一般大于水的密度,可用一定浓度的食盐水来进行农业选种。
【小结】溶液的概念、本质特征、组成和用途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粒子总数相等)
溶液体积 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粒子间有间隔)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中的分散微粒不同
【课后要求】
阅读教材27页讨论题,联系生活,讨论溶液的用途
倾听记忆
完成练习
联系实际,了解溶液的广泛用途
把零散知识连成网络
【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至少含2种物质)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特殊溶液:气态——空气;固态——合金
3、溶液的用途
①生命活动 ②无土栽培 ③加快反应 ④融雪 ⑤农业选种……
【作业】写出下列常见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化学式(熟记)
溶液
溶质
溶剂
硫酸铜溶液
CuSO4
H2O
生理盐水
氯化钠NaCl
H2O
稀硫酸
H2SO4
H2O
浓盐酸
氯化氢气体HCl
H2O
澄清石灰水
氢氧化钙Ca(OH)2
H2O
含酒精75%的
医用酒精
酒精C2H5OH
H2O
汽水等碳酸饮料
CO2等
H2O
碘酒
碘I2
C2H5OH
【教学反思】
从内容上看,不存在什么难点,但这内容是溶液的开端,也是对后面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重要基础,也为下学期酸、碱、盐这重要内容打下基础。所以,这个开头如果开得好,对后面的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不能掉以轻心。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解答习题复习前面所学内容,进一步学会判断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通过实验探究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三种典型物质溶解于水时的热现象,
了解借助温度计等工具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过程的微观粒子及其
能量变化,初步形成辩证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
通过观察植物油与水混合振荡后分层,再加入洗涤剂振荡后不分层的实验
了解乳化现象和乳浊液,认识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油污用汽油
溶解和用洗涤剂乳化的例子了解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通过习题训练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知识、
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物质溶解于水时形成溶液的温度变化的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溶解时的热现象实验:固体NaCl、NH4NO3、NaOH(事先称好等量固体)、
量筒、玻璃棒、烧杯(事先装好等量的蒸馏水)、3支温度计等
乳化现象实验:蒸馏水、植物油、洗洁精、试管、烧杯等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分析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引入】讲解课本32页的习题,投影出常见溶液,要求学生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思考回忆回答
温习旧知,加深理解
【过渡】科学研究表明,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这说明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的现象,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的现象。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三种典型物质(固态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是放热还是吸热?
【投影】探究实验(四):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固体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注意: 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注意安全,防止眼睛、皮肤、衣服被它腐蚀。】
【小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同时发生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_吸收_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_分子或离子和_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温度无变化: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
温度降低: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
温度升高: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
【笔记】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质溶解时同时发生两种变化(和水分子作用放热使本身内能最低,趋向稳定)
溶于水升温的:NaOH固体、浓硫酸等
溶于水降温的:NH4NO3固体
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的:NaCl
注意:CaO放入水中放热是因为和H2O反应而非溶解。
【投影】例题:根据温度变化对气体体积、压强的影响设计无温度计的探究实验。
观察、记录现象、
阅读教材31页
划出相关重要信息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培养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过渡】衣服或餐具上的油污应如何除去?单独用水能洗掉吗?
【投影】探究实验五:水和植物油能互溶吗?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分层
浑浊
分层
否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结合生活常识
思考,回答
观察、记录
倾听、比较
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9-6(比较现象的不同)
操作步骤及现象:2mL水和几滴植物油分别加入2支试管中,观察现象(分层,油在上层)→向一支试管中滴入几滴洗涤剂,胶塞塞紧试管后振荡,观察现象(都得到乳状浑浊的液体)→静置几分钟,观察现象(没有加洗涤剂的试管中油逐渐上浮,分层;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稳定存在,液体不分层)→倒掉2支试管中的液体,并用水冲洗试管,比较内壁是否干净。(没有加洗涤剂的试管不干净,加了洗涤剂的试管干净)
【讲解】洗洁精是乳化剂,有乳化作用,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以极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的现象叫做乳化作用。洗洁精等常见乳化剂有乳化作用。
应用: 洗衣服(洗衣液、肥皂等);
洗餐具(洗洁精);洗头发(洗发露);
洗澡(沐浴露);制农药等
【讲解】课本32页第4题(2)
答:汽油使油溶解,形成溶液而除去;
加了洗涤剂的水是使油乳化,形成
乳浊液而除去。
【小结】
【投影习题】
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比较区别并思考原因。
倾听,理解
交流学完本课题内容的收获
思考解答
通过实验认识
乳化现象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溶解和乳化的区别
学会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质溶解时同时发生两种变化:
物质溶解时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是由于扩散过程吸热和水合过程放热不同引起的
溶于水升温的:NaOH固体、浓硫酸等溶于水降温的:NH4NO3固体等
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的:NaCl固体等(需熟记)
三、乳化现象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油水混合物、牛奶等)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以极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的现象叫做乳化作用。洗洁精等常见乳化剂有乳化作用。
应用:洗衣服(洗衣液、肥皂等);洗餐具(洗洁精);洗头发(洗发露);
洗澡(沐浴露);制农药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运用多媒体通过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动画展示洗涤剂去油污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乳化现象的本质。
当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设计思路不够开阔;课堂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组织才能调控机智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