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散步 课件(幻灯片36张)+教案+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6 散步 课件(幻灯片36张)+教案+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2 17:16:40

文档简介

6 散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 检查生字词。
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6 散步 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学习课文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3、赏析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以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重难点进行突破,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 培 根 (英国哲学家)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散步》的作者)的温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儿孝”的氛围吧。
二、检查预习
字词辨析
信服 :相信佩服。 嫩芽(nèn) 分歧(qí)取决 拆散(chāi sàn)
委屈 水波粼粼(lín lín)一霎时(shà) :顷刻间;很短的时间 ?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用序号标注课文的自然段。将你不认识的字注上记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最好 要求:
声音洪亮、吐词清楚、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做到抑扬顿挫。
2、整体感知——快速抢答
A.散步的人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原文)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E.“我”是如何处理这个分歧的?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四、问题探究
你认为: 这是 的一家人。(温馨 ,和睦,和谐, 尊老爱幼 )
五、语文活动
假如你有一束鲜花,你将献给谁?请结合文中写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我会将这束鲜花献给 ,因为他(她) ,从文中
可以看出。
第二课时
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母亲:温和慈祥 我 :孝顺温和 妻子:温柔贤惠 儿子:聪明伶俐
七、分析课文结构、主旨 (见板书设计)
八、理解主题
劝母亲散步——互相关爱
决定走大路——对母亲的孝顺
母亲让孙子——母亲对孙子的爱护
我和妻背母和子——尊老爱幼
九、归纳主题和写法
通过写什么事,表达什么情感,表扬或批评什么
通过记述一家三代人在田野散步的情形,表现一家人互敬互爱的亲情,颂扬了人民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突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1、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表达一个伟大永恒的主题思想.把大主题通过具体可见小事表现出来,使得主题更具具体性,感染力。
2、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一波三折
1折:我们去散步,母亲开始不去
2折:在走路时,产生分歧
3折:我顺从母亲,而母亲却依从儿子
这种一波三折的结构在叙述故事中
推动情节的发展,,也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十、赏析语句
1、从课文中勾画出你喜欢的精彩语句,然后按照下面的句式做批注。
我喜欢的句子是 ,因为 。
2、理解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语境意义。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答:
(2)但是春天总算来了。答:_____。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答:______。
(4)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答: 。
(1)一个“像”字写出儿子小时候很听母亲的话,是个乖孩子;母亲现在老了,十分尊重、顺从正当中年的儿子;可以说是母慈子从,儿孝母顺。写出了母子间几十年来相处和谐的关系,充满骨肉亲情。
(2)“总算”表露出“我”盼春春至的欣喜之情。表达了“我”对慈母的孝敬之情。
(3)一个“熬”字形象地写出了老母亲面对漫长的酷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所经受的磨难之大。
(4)“太迟,太迟了”表达了“我”对春天久盼不至,致使一些老人经不住严冬的折磨的怅恨之情,也交织着对自己母亲身体的担忧和焦虑之情。
十一、文段精读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品读语句: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母亲”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高度的使命感。三个形容词使用得很恰当:“慢慢地”指速度慢,“稳稳地”说明脚步沉重而有分寸,“很仔细”形容走路很留神。
2、为什么“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正是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和美的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正是由这样的家庭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十二、感悟亲情
读了本文,相信你对“亲情”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请模仿例句再续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亲情是散步途中家人的相互搀扶; ; 。
亲情是吃饭桌上家人的相互谦让 亲情是遇困难时家人的温馨话语
十三、研讨与练习
一、本文的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1、这个标题好,不用换。因为通过散步这个司空见惯的日常情景的描写,体现了家庭的温情,亲情,尊老爱幼的和谐的家庭氛围。
2、可以换《责任》。因为文章还有一个主题,中年人承担着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在支撑家庭的同时,又肩负着社会建设的重任,这是家庭和社会赋予中年人的使命,也是他们必须背负的责任。这是从文章主题角度确定的题目。
《大路和小路》《选择》《背上的世界》《大路还是小路》《爱》
二、“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①从字面上看,形容他们走得非常小心,因为走得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 ②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
三、找出课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结合上下文仔细品味,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
作者先写大地,大小不一、浓淡不均匀的“新绿”随意分布着;再写空中,“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嫩芽代表了春天里新生命的萌发;最后写田里“起着水泡”,表明生命的复苏或诞生。
这些景物描写,都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感受这些景物之美,感受春天的美好,也是一家人“散步”的目的。
四、课文中多处运用对称式的句子,如例句所示。请再画出两处这样的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例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通过对比叙述,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就像“我”小时候信服她一样。这句话表明,随着母子年龄的变化,依赖感、责任心也发生了转化。
例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话出自“小家伙”之口,充满情趣,童稚可爱。他领悟到了一家四口人自然形成的两组相同的亲子关系,一前一后颇为“对称”。这也为下文走路发生分歧后,“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因此难以选择埋下了伏笔。
例3: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句话照应上文,分别说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在对称式表达和对比中,突出了中年人责任的重大以及亲情的美好。
十四、概括课文,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最深的感受。(提示:主题、选材、语言等。)
1.唤起社会“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突出中年人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2.以小见大的选材特点;
3.对称整饬(chì)的语言美
十五、唱响亲情
常回家看看
十六、课后作业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
2.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受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件36张PPT。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 培 根
(英国哲学家)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散步》的作者)的温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儿孝”的氛围吧。
信服 :相信佩服。
嫩芽(nèn) 分歧(qí)
取决 拆散(chāi sàn)
委屈 水波粼粼(lín lín)
一霎时(shà) :顷刻间;很短的时间 ?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
适的安顿。用序号标注课文的
自然段。
将你不认识的字注
上记号。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朗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最好 要求:
声音洪亮、吐词清楚、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做到抑扬顿挫。 C.散步的季节是:    。B.散步的地点是:    。A.散步的人有: 。        母亲、我、妻子、儿子田野初春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原文)  E.“我”是如何处理这个分歧的?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你认为:
这是 的一家人。(温馨 ,和睦,和谐,尊老爱幼 )假如你有一束鲜花,你将献给谁?请结合文中写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我会将这束鲜花献给 ,因为他(她) ,从文中
可以看出。散 步母亲:儿子:我 :妻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温和慈祥
孝顺温和
温柔贤惠
聪明伶俐
分析课文结构、主旨 主旨理解主题劝母亲散步_____互相关爱决定走大路____对母亲的孝顺母亲让孙子___母亲对孙子的爱护我和妻背母和子____尊老爱幼归纳主题和写法 通过记述一家三代人在田野散步的情形,表现一家人互敬互爱的亲情,颂扬了人民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突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责任感。通过写什么事,表达什么情感,表扬或批评什么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表达一个伟大永恒的主题思想.把大主题通过具体可见小事表现出来,使得主题更具具体性,感染力。
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一波三折1折:我们去散步,母亲开始不去2折:在走路时,产生分歧3折:我顺从母亲,而母亲却依从儿子 这种一波三折的结构在叙述故事中
推动情节的发展,,也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从课文中勾画出你喜欢的精彩语句,然后按照下面的句式做批注。
我喜欢的句子是 ,因为
。理解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语境意义。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答:
(2)但是春天总算来了。答:_____。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答:______。
(4)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答: 。(1)一个“像”字写出儿子小时候很听母亲的话,是个乖孩子;母亲现在老了,十分尊重、顺从正当中年的儿子;可以说是母慈子从,儿孝母顺。写出了母子间几十年来相处和谐的关系,充满骨肉亲情。
(2)“总算”表露出“我”盼春春至的欣喜之情。表达了“我”对慈母的孝敬之情。
(3)一个“熬”字形象地写出了老母亲面对漫长的酷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所经受的磨难之大。
(4)“太迟,太迟了”表达了“我”对春天久盼不至,致使一些老人经不住严冬的折磨的怅恨之情,也交织着对自己母亲身体的担忧和焦虑之情。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品读语句:“母亲”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高度的使命感。三个形容词使用得很恰当:“慢慢地”指速度慢,“稳稳地”说明脚步沉重而有分寸,“很仔细”形容走路很留神。为什么“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正是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和美的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正是由这样的家庭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母亲儿子小路分歧 取决于我
我听从听从妻子大路听 从责任的重大散 步委屈读了本文,相信你对“亲情”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请模仿例句再续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亲情是散步途中家人的相互搀扶;

。亲情是吃饭桌上家人的相互谦让亲情是遇困难时家人的温馨话语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相亲相爱研讨与练习
一、本文的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1、这个标题好,不用换。因为通过散步这个司空见惯的日常情景的描写,体现了家庭的温情,亲情,尊老爱幼的和谐的家庭氛围。2、可以换《责任》。因为文章还有一个主题,中年人承担着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在支撑家庭的同时,又肩负着社会建设的重任,这是家庭和社会赋予中年人的使命,也是他们必须背负的责任。这是从文章主题角度确定的题目。《大路和小路》《选择》《背上的世界》《大路还是小路》《爱》二、“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①从字面上看,形容他们走得非常小心,因为走得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 ②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三、找出课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结合上下文仔细品味,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
作者先写大地,大小不一、浓淡不均匀的“新绿”随意分布着;再写空中,“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嫩芽代表了春天里新生命的萌发;最后写田里“起着水泡”,表明生命的复苏或诞生。
这些景物描写,都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感受这些景物之美,感受春天的美好,也是一家人“散步”的目的。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这几句景物描写,勾画出一幅典型的田园风景,清新而明丽。

这些风景是从母亲的眼里“望”出来的,意味深长。这是她改变主意的部分原因:她听从了孙儿的选择,因为“小路有意思”。四、课文中多处运用对称式的句子,如例句所示。请再画出两处这样的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例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通过对比叙述,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就像“我”小时候信服她一样。这句话表明,随着母子年龄的变化,依赖感、责任心也发生了转化。
例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话出自“小家伙”之口,充满情趣,童稚可爱。他领悟到了一家四口人自然形成的两组相同的亲子关系,一前一后颇为“对称”。这也为下文走路发生分歧后,“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因此难以选择埋下了伏笔。
例3: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句话照应上文,分别说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在对称式表达和对比中,突出了中年人责任的重大以及亲情的美好。
?
概括课文,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最深的感受。(提示:主题、选材、语言等。)1.唤起社会“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突出中年人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2.以小见大的选材特点;3.对称整饬(chì)的语言美常回家看看找点空闲,找点时间,
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
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
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
2.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受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自拟。
1、为下面加粗的多音多义字注音。
(1)①散( )步 ②一盘散( )沙
(2)①随意地铺( )着 ②店铺( )
(3)①强( )壮 ②勉强( )
(4)①严重( ) ②重( )新(1)sàn ②sǎn
(2)①pū②pù
(3)①qiáng②qiǎng
(4)①zhòng②chóng 练习:2、课文中有不少语句是大致对称的,一般来说,文句对举,是文意对举的反映,那么,你能说出下列每组对举的文句所对举的文意吗?答案:(1)祖孙对举,表明祖孙之间有不同的要求。
(2)祖孙对举,表明祖孙二人有同样的特点。——听从于“我”。
(3)夫妻对举,表明夫妻二人各有所为,背负着老的、小的,却共同把整个世界背了起来。
这种文句对举,语句大致整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以优美整齐的形式强化了亲情,且富有趣味。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答:__________
(2)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1)“我”是家庭的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妻子、儿子三者之间的“分歧”,也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我”的这种想像表现了“我”对家庭重大的责任感。
(2)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母亲”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高度的使命感。三个形容词使用得很恰当:“慢慢地”指速度慢,“稳稳地”说明脚步沉重而有分寸, “很仔细”形容走路很留神。 4、找出文中的两段环境描写并体会其作用。《散步》中的景物描写共有两处,第一处的作用是
第二处的作用是 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点明了下文的母亲担心走不过去的原因 。衬托了一家人散步的快乐心情。5、“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决定”、“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处可谓是大词小用、小题大作,《散步》的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6、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承前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