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某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上古神话如何“重生”
林炜圣
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影片《大鱼海棠》的角色设计主要参考了《山海经》《庄子》等上古神话典籍。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电影《捉妖记》。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了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神话起源于先民对世界创造性的想象与认识,这种认识对今天的价值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创作者做好充足的功课,深入地了解上古神话的文化内涵,借鉴当前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自己的二度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陷而导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西瓜。《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凤皇、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衣袂飘扬,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价值平衡。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取法《山海经》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捉妖记》对妖与人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魔幻电影《指环王》情节虽有拖沓之处,但做到了叙事上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性对抗恶欲,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主题,这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离不开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如何善用高科技,并平衡好技术使用与文化内涵的关系是关键。伴随电影特效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构形象的写实转化已不是问题,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从细节着手,凸显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价值,确保影片整体风格的统一。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奇谲瑰丽的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当代大众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古神话是指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中的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
B、在《大鱼海棠》之前,国产影视作品已经多次尝试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如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电影《捉妖记》。
C、《大鱼海棠》塑造的多个形象均未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捉妖记》也未能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D、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与提升当代大众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当代电影充分展示上古神话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才能让上古神话重生。
B、要让上古神话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主创者不仅要创造出富有上古神话文化内涵的形象,还要让这些形象和时代审美相契合。
C、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这导致影视改编往往出现叙事不合理、矛盾冲突表现不够充分、故事主题不够凝练等问题。
D、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要获得成功,关键是要利用电影特效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虚构形象的写实转化,创造出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就能让上古神话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
B、《大鱼海棠》的塑造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凸显了传统伦理价值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C、与《捉妖记》相比,《大鱼海棠》在角色的动作设计上,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D、作为一部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电影,《大鱼海棠》唯一的遗憾是故事没讲好,在故事创作上,《指环王》值得我们学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周汝昌:一生做着红楼的梦
启? 风
①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②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1939年,二十岁的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但由于社会动荡,直到1947年秋,他才得以在燕园正式学习。那一年,周汝昌的四哥周祜昌来信说,他在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中得知,胡适已有敦诚的《四松堂集》,而敦敏的 《懋斋诗钞》却遍寻不见,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见信后就跑到燕京大学图书馆,谁知一索即获,而此前竟从未有人借阅过。读完《懋斋诗钞》后,周汝昌发现书中有六首诗是咏及曹雪芹的,而《四松堂集》中只有三首。周汝昌据此发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胡适看到这篇文章后,当即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肯定他发现《懋斋诗钞》是一“大贡献”。胡适是学界大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此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在这些信件中,他们讨论的大都是有关《红楼梦》的学术问题。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为了提携后学,胡适不但与周汝昌倾心交谈,还将作为“海内孤本”的《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慷慨相借。
③1950年,周汝昌从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当起了编辑。这使得他有便利致力于“红学研究”。1953年,他的《红楼梦新证》出版,这是一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在这部巨著中,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实证工作,明确地提出了《红楼梦》研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④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
⑤ 在几十年的研究中,周汝昌以两大创见,奠定了自己红学泰斗的学术地位。周汝昌提出《红楼梦》为曹雪芹“写实自传”的观点,否则《红楼梦》的作者何必费尽心机地“以讥为赞”,来写贾宝玉这样一个性格乖张的怪物?其次,周汝昌开创性地指出,为《红楼梦》做批注的脂砚斋,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这是他“自觉最为得意而且最重要的一项考证”。
⑥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望者。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周汝昌的这些学术观点,在当今主流红学界是饱受争议的,乃至于被批判的。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
⑦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周汝昌自三十岁起听力就大为衰退,只能依靠助听器与人交谈;后来一目视网膜脱落,另一目也仅存0.01的视力,读书要在阳光下,以两面放大镜叠放,才能勉强看清书上的字。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老人已是完全失明,连微光也看不到了,遗著《寿芹心稿》是通过口述写成的。 (选自《文史参考》,2012年12期)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B.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师”的影响,如他提出的 “为《红楼梦》做批注的脂砚斋,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这个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章题目内涵丰富、概括性强:“做着红楼的梦”点明周汝昌一生研究的对象是《红楼梦》,“一生”写出了他致力于《红楼梦》研究的追求和毅力。
D.“相关链接”交代了周汝昌的听力、视力等方面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赞美周汝昌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暗示周汝昌见解可能有不严谨的地方,人们对此有争议也有合理的一面。
4.如何理解文末“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4分)
6.周汝昌致力于研究红学并成为红学大家,这给追求成功的我们有哪些启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每个木桶里都有一个美丽的月亮
徐方圆
①火车从平原一路驶向高原,青杨望着车窗外出神,这次的目的地是西藏,她要去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寨支教。其实,与其说是支教,倒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朝圣。青杨打开自己的双肩包,拿出装有工作介绍信的信封,上面写着几个字:木桶希望小学。看着这校名,她笑了。
②从拉萨下火车,换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青杨终于来到了木桶希望小学。几年前,青杨来西藏旅游时,记得高原上鲜有树木,而这里却有许多高大的白桦树,让青杨甚为欢喜。
③青杨要带一个复合班,班上有大大小小20个学生。上课时,孩子们都很乖;下课了,孩子们围在青杨身边,用生涩的汉语问个不停。
④青杨也问他们:“这里为什么叫木桶小学?”
⑤小女孩梅朵最健谈:“因为我们这里产木桶。老师您看到白桦林了吗?我们手工做白桦木桶。”
⑥“这些木桶都是做什么用的?”青杨又问。
⑦“听阿爸阿妈说,我们这里做的木桶要卖到城里去,都是做浴桶的。小的洗脚,大的洗澡。一个木桶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做好,可以卖不少钱。我们自己舍不得用,都用塑料桶。”
⑧听到洗澡,青杨忽然觉得自己有不适感了。从出发到今天,已经一周了,却一直没有痛痛快快地沐浴。也没办法,这里打水比较困难,从学校出门要走将近1公里,才能到村寨的公用井。孩子们善良懂事,从青杨来的第一天起,每天都帮她打水。但井水不是很充足,每天只能打一桶,洗澡在这里便成了一种奢望。
⑨日子一天天过去。白天过得充实快乐,但一到夜晚,青杨就会想家。她常常做梦,梦见自己在远方的家里沐浴,还唱着幼稚的《洗澡歌》。可是醒来,青杨看到的却是陌生的灰墙。
⑩一天,青杨悄悄问梅朵,这里的人平时都去哪里洗澡。梅朵说,离学校不远的地方有个圣泉,泉水是从雪山上流下来的,平时水很少,一年中只有半个月时间才会有许多水,会形成一个湖泊,这时候人们就会去圣泉沐浴祈福。青杨又问:“到底有多远?”“没多远,七八里路吧。”梅朵平静地说。说完,梅朵看了青杨一会儿,抿着小嘴不再说话。
⑾第二天一放学,孩子们就都走了,平时他们会在学校多待一会儿。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洒在白桦树上,把叶子变成了亮闪闪的星。青杨想,圣泉边的月色一定也很美吧。忽然,她听到了孩子们的声音,回头一看,她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她看到了孩子们,还有木桶。对,20个木桶,每个孩子都双手掂着一个盛满水的木桶。梅朵端着木桶,站在队伍里,她对青杨说:“老师,我们去接圣泉了,只是这时候圣泉的水流太小了。这些木桶都是我们家里新做的。”说完,梅朵放下木桶,变戏法似地拿出一大束格桑花送给青杨,她趴在青杨的耳边说:“老师,您可以洗澡啦,这样您就不会离开我们了。”木桶还带着天然的白桦树的清香,孩子们把盛满水的木桶摆在青杨的宿舍门前。
⑿月亮越升越高,每个木桶里都有一个美丽的月亮。
(选自《中国教师报》)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看看这校名,她笑了”,是因为“木桶希望小学”的名字太搞笑,青杨从来没听过用“木桶”给学校取名的。
B.“这里却有许多高大的白桦树,让青杨甚为欢喜”,既交代了环境,又表现了人物心理,还为下文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可谓“一箭三雕”。
C.“一到夜晚,青杨就会想家”,这是因为她觉得那里十分清苦,生活很是无聊,于是产生了结束支教生活的想法。
D.“月亮越升越高,每个木桶里都有一个美丽的月亮”。这个景物描写很有诗情画意,含蓄地表现了青杨能够痛痛快快冼个澡的愉悦心情。
E.这是一篇与教育有关的小说,反映了援藏老师与藏族孩子之间纯真美好的师生关系,文笔清新朴实,内涵深刻丰富,读来饶有趣味。
8.小说开头所说“与其说是支教,倒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朝圣”这名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对孩子们提水给老师洗澡的举动,小说前面有不少暗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注]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注],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注] 范滂:年少时便励志清廉,因“清节”为郡人称道。
木岸:编排木桩,填以土石的堤防。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冠”指冠礼,亦称结发,加冠,是男子20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表示男子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
B.《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D.小人,古语亦有多种含义,如指地位低的人(后用作自己的谦称)。文中的意思指人格卑下的人。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苏轼从小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5分)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一15题。
草书屏风
(唐)韩僵
何处一屏风①?分明怀素②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①屏风:室内挡风或作为障蔽的器具,为美观计,上面一般都绘有图画或写有文字。
②怀素:唐代书法家,以“狂草”闻名于世,史称“草圣”。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首联以设问开篇,自问自答,好像十分激动地在问主人:“您从哪里得到的这个屏风啊?”惊喜万分之态,溢于言外。
B.从诗人立刻就认出这是怀素的笔迹,可见诗人平日对书法极为留心,尤其是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十分熟悉,一眼便认了出来。
C.第四句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点,已经把整幅字中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十分形象准确。
D.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体现了诗人对名家真迹蒙尘的惋惜伤感之情。
E.这是一首咏物诗,看似咏“屏风”,实际上是咏“屏风”上怀素的草书。它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生动地描述了怀素草书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
15.本诗后四句作者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怀素的书法?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琵琶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2)荀子《劝学》中告诉我们,君子做到智慧明达不犯错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的“ ”一句,用“鲛人之泪”作比,表达对逝去的美好的伤感。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场休息时,只见双方教练赶紧召集队员,抓住队员们擦汗喝水的间隙,对队员们耳提面命,希望他们下半场能有更佳的表现。
②台民进党党内初选时各派打得不可开交,在蔡英文当选之后,其政团内部各派极力争食权力大饼,吃相之难看,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③美国总统大选落下帷幕,特朗普以较大的优势战胜希拉里当选,但他竞选期间信誓旦旦作出的种种承诺会不会是一张张空头支票呢?
④江时学当天表示,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的,但欧盟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尚未取得成效,英国就“说了再见”。
⑤继因萨德事件遭遇执政危机之后,“闺蜜干政”丑闻对朴槿惠而言无疑是火上浇油,韩国民众连续数周在首尔举行大规模集会,呼吁朴槿惠下台。
⑥一般综艺节目对主持人及嘉宾的素质要求不高,而那些专业性较强的综艺节目则要求主持人及嘉宾不仅要巧言令色,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B.在先后发布“袭击纽约”“袭击华盛顿”的视频后,朝鲜22日发布新的宣传视频,显示“朝军大举进攻韩国,伞兵降落到韩国首尔与韩国士兵巷战,将15万美国公民劫持为人质”。
C.歼-15飞机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它具有作战半径大、机动性好、载弹量多等特点,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
D.黄庭坚在汲取前人草书优点的基础上,追求书法艺术的变化,强调笔法、章法的全面创新,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富有现代意味的创造。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得比法国稍晚, , , , ,? , ,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着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整个发展过程。
①更注重构件的装饰性
②喜欢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
③虽然在结构上采取了法国的技术
④通过不断扩建使建筑群落向纵向或各个方向延伸
⑤但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特征
⑥也不囿于法国哥特式建筑集中统一的空间观念
A.③①⑤②④⑥ B.③⑤①⑥②④ C.⑥②①⑤④③ D.⑥③⑤①②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夏天的时候, ① 不过,要是天天这样喝, ② 。碳酸饮料喝得太多,牙齿长期处于酸性环境中,很容易出现蛀牙,不仅使牙齿颜色变黑,还会导致牙痛,牙冠、牙根残损。避免这种损害的最佳方法就是 ③ ,并改掉晚上不刷牙的坏习惯。
21.观察下面一幅漫画,回答问题。(6分)
(1)为漫画拟一个恰当的题目,不超过10字;
(2)概括漫画的深刻寓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里,这杯水立即变色,不能喝了;一滴墨汁融入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蓝的大海。
不熟的麦穗直剌剌地向上挺着,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9年春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1. A 解析:从第二段“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可以看出,A选项的表述缩小了范围。
2. B 解析:A项中“只有……才……”是必要条件的表述,但“上古神话重生”的必要条件并非是“当代电影充分展示上古神话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C项中的“导致”一词使用不当,强加因果。D项中“关键是”后面的表述不正确,从第五段原文“如何善用高科技,并平衡好技术使用与文化内涵的关系是关键”可知。
3.C 解析:A项中“只要……就……”是充分条件的表述,但是“让上古神话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的充分条件不只有“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还有讲好一个故事等条件。B项中的“充分”一词使用不正确,从第三段原文“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可知。D项中的“唯一的遗憾”表述不准确,从第三段原文“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可知。
4.C 【解析】A项偷换概念,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不在“红学”的范围;B项无中生有,“为《红楼梦》做批注的脂砚斋,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的观点与胡适无关;D项是过度解读,根据相关链接的内容看,作者是在赞美周汝昌在听视力存在问题下依然坚持创作的精神品质。
5.含义:①暗示周汝昌生前有过的毁誉参半的争议应该停止了;②希望老人家“临走”时,不再受到打扰。(2分)
作用:①内容上,表达默默地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
②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6.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在大学读书的周汝昌研究了《懋斋诗钞》后,根据自己的分析、理解发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的文章。②既善于继承又努力创新。善于借助于名家,周汝昌主动拜访胡适;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借助了胡、顾、俞的“曹、贾互证”方法;他通过研究提出了两大创见,一是《红楼梦》为曹雪芹“写实自传”的观点,二是为《红楼梦》做批注的脂砚斋,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③执着的精神。周汝昌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研究《红楼梦》近七十年;特别是在老年眼睛、听力都有问题时,还靠口述笔录的方式写作研究《红楼梦》的文章。(5分,答1点1分,2点3分,3点5分,一定要先有观点,后有分析)
7. 答案B E(A青杨只是觉得好奇;C青杨不是不愿意继续支教,是洗澡不方便;D用象征的手法表现藏族孩子纯洁的心灵和对老师真诚的爱。)
8.(1)表明青杨对支教工作认真虔诚的态度,暗示支教会给她带来心灵的净化的情感的升华,(2)与下文提到的圣泉相呼应,为描写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埋下伏笔,(3)留下悬念,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9.(1)“我们这里做的木桶要卖到城里去,都是做浴桶的。小的洗脚,大的洗澡……我们自己舍不得用……”(2)“孩子们善良懂事,从青杨来的第一天起,每天都帮她打水”。(3)青杨悄悄问梅朵“这里的人平时都去哪里洗澡”时,梅朵一边回答,一边思索,她“看了青杨一会儿,抿着小嘴不再说话。”(4)“第二天一放学,孩子们就都走了,平时他们会在学校多待一会儿”。(每点2分,找出其中2点即可)
效果,(1)为后文描写20个孩子每人都提来一桶水埋下伏笔:(2)表明孩子们的善良懂事以及家长们对老师的理解和帮助:(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结尾既有惊喜,又在情理之中:(4)引出文末“每个木桶里都有一个美丽的月亮。”的阐述,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谈到其中2点即可)
10.B [解析] 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11.D [解析] 文中的意思是地位低的人(自己的谦称)。
12.C [解析] 苏轼是为父亲向英宗要官,不是为自己。
13.(1)苏轼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大器”“为”“用”各1分,大意2分)
(2)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住各面城墙,终于保全了城池。(“庐”“堵”“全”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离家到各处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领。程氏读东汉的《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不会答应我呢?”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等到成年的时候,(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常常一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特别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后来读了《庄子》,感叹不已地说:“过去我有些想法,没能表达出来,如今读罢此书,真是句句是我的心里话。”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正当科举应试之文结构松散文辞奇特的不良之风已成主流,主考官欧阳修正想凭借这次的应试文来扭转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又惊又喜。后来(苏轼)拿着信件来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一次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起初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英宗治平二年,(苏轼)进入登闻鼓院任判官。英宗在藩王官邸就听说过苏轼的名字,所以就想按照唐朝的先例,召请苏轼进入翰林院,(让他)担任知制诰一职。宰相韩琦说:“苏轼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现在关键是要朝廷好好地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没有不敬畏爱慕佩服他的,都希望朝廷重用他,那时候再重用苏轼,人们就不会再有异议。如果现在骤然使他身居要职,那么天下的士人未必认为这样恰当,那样反而拖累了他。”苏轼听说韩琦的话,(对韩琦非常感激,)说:“韩公是一个以德爱人的人!”适逢苏洵去世,(英宗)赐予苏家金银丝帛,(苏轼)婉言谢绝,只求追封(苏洵)官爵。(英宗)于是追封(苏洵)为光禄寺丞。
(苏轼)调任到徐州主持工作。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裕的百姓争着要出逃躲避水灾。苏轼说:“如果富裕的百姓都逃出了城,民心就会全部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毁坏城池。”(他)将富裕的百姓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毁坏城池,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竭尽力量。”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泥巴和积水,我们这些地位低下的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苏轼)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在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地下,城中没有被淹没的只有三版之墙。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住各面城墙,终于保全了城池。(苏轼)又调来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岸,以便预防洪水的第二次到来。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14、答案AD(选A给3分,选D给2分)
【解析】A.不是设问,是疑问。设问是无疑而问,先一问后答,而这两句是有疑而问,下一句也不是对上一句的回答。或者说这一问只是表示一种惊叹的语气,不是设问。D.主要体现的是诗人发现真迹的惊喜、愉悦之情。
15、①新奇的比喻。颈联从点画来赞美怀素书法的刚劲有力。前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的点,好像怪石正在秋涧奔走;后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即“寒藤”)挂在古松上。这一比喻形象奇特,体现出怀素草书狂放、苍劲的特色。(3分)(答不出点、竖、弧钩这些术语没关系)②奇妙的想象。尾联说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里去了。这一想象非常奇特,表现怀素书法的灵动、矫健。“恐”字,不仅有估计的意思,也还恐怕它真化为龙,从水中飞走,而失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种风趣的意味隐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怀素草书遗墨的万分珍爱之情。(3分)
16、 (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沧海月明珠有泪 (每空1分,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空不得分)
17.B(①耳提面命: 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的教导。使用正确。②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本句前有“让人”,故不合语法。③空头支票:指不能兑现,即取不到钱的支票。比喻不准备实现的诺言。符合语境。④金瓯无缺:金瓯,盛酒器,比喻国土。金瓯没有残缺。比喻国土完整。望文生义,不恰当。⑤火上浇油: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符合语境。⑥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色彩不符合语境。)
18.C (A项,句式杂糅,“突出……的原则”与“以……为原则”杂糅,应把“突出”改为“以”或把“为原则”改为“的原则”;B项,成分残缺,“显示”后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的画面”;D项“黄庭坚……成为……创造”主宾搭配错误。)
19.答案:B(从所给文字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这段文字要将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和法国的进行对比,③与⑤构成转折关系,①解释⑤中的“特征”,⑥中的“也”表示要说明另一个特征,②④衔接解释⑥。)
20、①喝一口冰凉的碳酸饮料实在是爽(很多人喜欢大量饮用碳酸饮料)
②就有可能损坏牙齿
③减少碳酸饮料的摄入
(答对一句给1分,答对两句给3分,答对三句给5分)
21、(1)示例:① 模仿 ② 有其父必有其子 (3分)(上行下效)
(2)①讽诫不文明旅游(或告诫人们要文明旅游)(1分)
②警示父母不文明行为对子女的消极影响(或告诫家长:行为应为子女表率)(2分)
22、【写作指导】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里,这杯水立即变色,不能喝了;一滴墨汁融在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蓝色的大海.为什么?因为两者的肚量不一样.不熟的麦穗直刺刺地向上挺着,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为什么?因为两者的份量不一样.宽容别人,就是肚量;谦卑自己,就是份量;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质量.
参考立意:
1、度量决定人生价值;
2、宽容别人是一种智慧;
3、懂得谦卑.
PAGE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