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 18锣鼓声声教案 鄂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 18锣鼓声声教案 鄂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2 16:2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学《锣鼓声声》教学设计
背景与导读
《锣鼓声声》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科学》 (鄂教版) 四年级下册第 18 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生活听到的各种声音、乐器声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研究各种发声的物体和发声的现象,让学生弄清楚“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关键问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能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 并分析归纳, 得出最后的结论;
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让学生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 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初 步分辩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五、使学生学会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
发展学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实验、乐于探究与的 欲望。
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识。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鼓、锣等乐器,音叉; 学生准备:各种不同的乐器,自己认为可以发出声音的各种物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这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同学们都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
生汇报:说话声、歌声、乐曲声、虫鸣……
师提问: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进行简单猜想,大多学生会联想到:与物体的活动有关。也 有不正确的想象,教师不急于肯定,也不急于否定,让学生自己想办 法利用带来的物体进行实验验证。 [评]放手让学生做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体现了科学 需要勇于实践的精神。
进入新课,学生开始实验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声音的产生的原因。
(1)请学生敲响锣,注意观察锣发声时的现象。
(2)学生开始使其它物体也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3)全体学生回答问题,边说用手摸自己的喉咙,停止后,再摸一摸,发现什么不同。
(4)在鼓面上放几粒小豆子,然后敲敲,观察鼓面上有什么现象发生,停止敲敲,有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互相交流,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物体震动起来有关,物体不动,声音消失。”
学生继续使用更多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填写书中 62 页的实验 记录卡
(1)讨论分析:还有那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怎样使它们发出 声音?又怎样使它们停止发出声音?有什么发现?
(2)学生讨论、汇报,继续设计实验。
(3)小组实验、观察,并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 进行自我评价。
[注]如何做发声实验, 教师可以完全放手, 只要让物体发出声音, 怎样做都行,学生要注意观察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做完后, 把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 汇总。 此时, 教师不能 “先入为主” , 只记录下与振动有关的现象,排除其他无关现象,应该将所有的发现 都记录下来,找共同点就是对所有现象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 性操练而达到,而必须是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 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而成 实验材料 发出声音的 发出声音的 停止发声的 停止发生的 方法 现象 方法 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自行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
(1)讨论:根据这节课我们的实验,请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 的”
(2)汇报记录: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四、扩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