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鉴赏第八单元第十五节《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 贝多芬》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一年级鉴赏第八单元第十五节《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 贝多芬》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9-07-15 11:38:28

文档简介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教案
教学目标
聆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认识、理解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欧洲古典音乐风格的特点。
通过了解古典时期西方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贝多芬,了解其音乐不同阶段的特点,认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文化。
初步懂得古典时期重要的音乐体裁奏鸣曲、交响曲及奏鸣曲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聆听《第九交响曲》,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理解音乐内容。
教学难点: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所用时间
导入
播放《命运》交响曲,提问作者是谁?对作者的了解有多少?
思考:乐曲的作者是谁?对作者生平是否了解?说出一至两首代表作品。
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关注,直接切入主题。
3分钟
新课教授
贝多芬生平及作品(一)
生平:古典主义时期三杰中的贝多芬(1770-1827)所处于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一生贫困,疾病潦倒,却创作了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人。
作品:贝多芬早、中、晚期作品欣赏,揭示贝多芬一生的心路历程。
教师总结: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创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的伟大人物。
学生讨论
1.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以及重要人物。
2.贝多芬生平、代表作品以及历史贡献。
10分钟
《第九(合唱)交响曲》欣赏
贝多芬用人声歌唱席勒《欢乐颂》中的部分诗句,《第九交响曲》也被称作合唱交响曲。
(1)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旋律是怎样变化发展的?
?音的跳进就像踩台阶一样,一级一级上升或下降,是级进的。也没有花哨的装饰音曲折的旋律。)?
大家看看欢乐颂的歌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友爱,和平,团结。人们团结成兄弟的大爱。)
节奏复杂吗???
节奏大量运用了四分音符的节奏型)
这样的节奏型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非常的庄重、有力。)
小结:作者用这样一段旋律表现出自己理想主义的梦想——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
完整聆听全曲
聆听思考
学生讨论
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展开讨论
学生练习演唱
学生讨论:感受音乐从痛苦与斗争的发展,走向全人类的解放与和平。
完整聆听全曲,感受基本音乐情绪,激发兴趣,初步懂得奏鸣曲式、奏鸣曲、交响乐的含义。
学唱《欢乐颂》
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欢乐颂》,并加以器乐、指挥等形式。
学生学唱,并和伴奏演唱。
30分钟
拓展
欣赏柏林爱乐乐团视频资料
总结
引导学生通过贝多芬,了解音乐与人生。
备用资料:贝多芬出生在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音乐世家里,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 公认的最像贝多芬Beethoven的画像 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资助他去维也纳,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1792年,经过海顿的指引,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   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 贝多芬(15张) 自由、平等、博爱的希望。   从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这是耳聋的前兆。贝多芬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中年失聪。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月光奏鸣曲》、《C小调第5交响曲》等。   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黛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了。   贝多芬一生坎坷。二十六岁时听力渐渐衰退,四十五岁时耳朵完全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 贝多芬的父母 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编辑本段贝多芬生平天才降生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 贝多芬16岁时剪影 夭亡,贝多芬成了长子。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还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但是当小贝多芬3岁生日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像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音乐神童   他的母亲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这种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的愿望,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他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八岁时的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跟随大师学艺   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担任了管风琴师尼福(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尼福学习音乐。尼福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 年轻的贝多芬肖像 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尼福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尼福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后,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刚开始的时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让他演奏音乐,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尔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贝多芬热爱练习钢琴,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的心无时不充满热情,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不解风情的朱列塔·圭恰迪尔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尔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创作交响曲   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 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27)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伟人辞世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 贝多芬的钢琴 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他患了肝脏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里。而一年之后,舒伯特去世。按照其遗愿葬于贝多芬墓旁,终生未婚。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先生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管弦乐几十首:交响曲9部;《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爱格蒙特》等序曲;钢琴协奏曲5首(还包括另外两首:零号钢琴协奏曲、D大调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田园、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小提琴奏鸣曲10首(包括《春天》《克莱采》;钢琴三重奏12首(包括:著名的《大公》)以及七重奏等各类室内乐共70余部;歌剧1部《弗黛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歌曲等许多作品。
课件17张PPT。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八单元第十五节他有多重职位:音乐家、钢琴家、指挥家...他被称之为:“乐圣”他是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有缺陷,但又完美有这样一个人...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八单元第十五节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 人物之一。?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贝多芬创造出非常多的优秀作品,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贝多芬的一生 维也纳古典乐派,是指1730—1820年间欧洲主流音乐。流派以18世纪下半叶“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杰出代表,其音乐作品被称为古典主义音乐维亚纳古典乐派音乐特点:乐观向上 美的观念 风格高雅 9部交响曲
11首管弦乐曲和戏剧配乐
器乐领域 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
16首弦乐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
3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变奏曲等;
声乐领域:
涉及歌剧、清唱剧、弥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贝多芬的作品贝多芬创作的三个时期1792-1802 波恩时期
1802-1814 英雄年代
1815-1827 创作晚期伯恩时期—天才少年的启蒙 1972年,他来到维也纳,师从海顿,开始了他的早期音乐创作。? 聆听贝多芬早期作品,你感受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英雄年代—艺术创作的巅峰 聆听《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感受此一时代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有何变化?音乐起伏大,音乐形象更加生动。英雄年代—艺术创作的巅峰 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的代表作品,以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出了当时欧洲人民在反抗侵略爱国的英雄面貌,这部作品中以无比巨大的热情寄希望于新的未来。晚年时期—伟大的艺术人生 1824年首演的《第九(合唱)交响曲》与同期的《庄严弥撒》,成了他人生目标与宗教信念的最后总结,证明贝多芬始终没有放弃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和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逝世与维亚纳。?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其表演形式有何不同?丰富了交响乐的表现形式
为欢乐颂的主题发展增加了强大的气势。
思考 一般交响曲都是器乐曲模式,为什么贝多芬在第四乐章中会加入合唱形式呢?晚年时期—伟大的艺术人生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阳光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人人团结成兄弟。欢乐颂
——德国诗人 席勒晚年时期—伟大的艺术人生《第九交响曲》的重要意义 此作品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