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流程设计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程内容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道淝水之战。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淝水之战的具体情况,该战争之后北方的形势发展,北魏的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情况。
教材内容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应该为:
淝水之战进一步确定了早已存在的南北对峙局面。淝水之战以后,南北继续分别发展。后来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统一了北方,实现局部的统一。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进行了改革,其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魏晋以来,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汉族的南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交融的内容愈加深入,从吃穿住行到思想文化,民族交融已经渐成趋势。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七年级学生毕竟只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他们的积极引导。七年级学生毕竟只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他们的积极引导。
重难点
重点:
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具体史实;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
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2016年6月。
(3)《梦溪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
(4)《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6年1月。
(5)《南齐书》,中华书局,2013年2月。
(6)《魏书》,中华书局,2013年2月。
(7)《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新课
回顾北单元前面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根据本单元前面所学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本课课题
本节课内容学习开始。
将教科书翻到本课。
淝水之战背景
介绍淝水之战的背景。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淝水之战过程
讲述淝水之战的具体过程。
能够了解淝水之战的具体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让学生学会观察地图,找到关键信息,强化地理位置意识。
淝水之战以后北方的形势发展
介绍淝水之战以后北方的发展,引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
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迁都。
根据地图,分析相关史料,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关于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后汉化的一系列措施,做好勾划。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勾划重点。
通过阅读材教材,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
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简要分析这些措施。
根据教师要求进行抢答,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
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简要分析这些措施。
根据教师要求进行抢答,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
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措施,说明这些措施的实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
根据相关史料和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深刻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北方民族交融具体情况
介绍汉族在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上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北方民族交融具体情况
根据地图册图片和相关史料分析汉族在多方面吸收了少数民族的元素。
根据所给图片和史料,能够分析出汉族在饮食、服饰等方面受到少数民族影响,进而理解民族交融的双向性。
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和图片,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北方民族交融——阶段特征
总结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情况。
本课小结
总结本课内容,突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深刻理解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课件16张PPT。知识回顾西
晋十六国东晋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战前背景 一、淝水之战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公元383年
南下进攻东晋 2.战争过程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从容应对淝水之战形势图 一、淝水之战公元3世纪前期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实现局部统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改革内容——迁都朕要迁都洛阳 (柔然)主发30万骑南侵,魏拒守不敢战。
——萧子显《南齐书》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王肃《悲平城》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改革内容——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改汉姓结汉亲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迁都洛阳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改革影响 三、北方民族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苻坚、王猛)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三、北方民族交融 (北齐时)中国衣冠,乃全用胡服。
——沈括《梦溪笔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饮食服饰起居方式音乐
舞蹈 魏晋时期汉族士大夫的生活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三、北方民族交融 阶段特征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民族心理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公元3世纪前期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实现局部统一中国再次统一 四、本课小结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