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及其运算(2.7-2.12教案7份打包)(新版)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及其运算(2.7-2.12教案7份打包)(新版)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7-13 09:50:55

文档简介

2.7 有理数的乘法
第1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3.会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
1.小学我们学过了数的乘法的意义,比如说2×3,6×,……,一个数乘以整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
2.计算下列各题:
(1)5×6; (2)3×; (3)×;
(4)2×2; (5)2×0; (6)0×.
引入负数之后呢,有理数的乘法应该怎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运用
计算:
(1)5×(-9); (2)(-5)×(-9);
(3)(-6)×(-9); (4)(-6)×0;(5)(-)×.
解析:(1)(5)小题是异号两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为“-”,再把绝对值相乘;(2)(3)小题是同号两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为“+”,再把绝对值相乘;(4)小题是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解:(1)5×(-9)=-(5×9)=-45;
(2)(-5)×(-9)=5×9=45;
(3)(-6)×(-9)=6×9=54;
(4)(-6)×0=0;
(5)(-)×=-(×)=-.
方法总结:两数相乘,积的符号由两个乘数的符号决定: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任何数乘以0,结果为0.
探究点二:求一个数的倒数
【类型一】 直接求某一个数的倒数
求下列各数的倒数.
(1)-; (2)2;(3)-1.25; (4)5.
解析:根据倒数的定义依次解答.
解:(1)-的倒数是-;
(2)2=,故2的倒数是;
(3)-1.25=-,故-1.25的倒数是-;
(4)5的倒数是.
方法总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一般在求小数的倒数时,先把小数化为分数再求解.当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数又有分数时,一般要统一,具体是统一成分数还是小数,要看哪一种计算简便.
【类型二】 与相反数、倒数、绝对值有关的求值问题
已知a与b互为相反数,c与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为6,求-cd+|m|的值.
解析:根据相反数和倒数的概念,可得a与b、c与d的等量关系,再由m的绝对值为6,可求m的值,把所得的等量关系整体代入可求出代数式的值.
解:由题意得a+b=0,cd=1,|m|=6,m=±6;∴(1)当m=6时,原式=-1+6=5;(2)当m=-6时,原式=-1+6=5.故-cd+|m|的值为5.
方法总结: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根据题意得出a+b=0,cd=1及m=±6,再代入所求代数式进行计算.
探究点三:有理数乘法的应用性问题
小红家春天粉刷房间,雇用了5个工人,干了3天完成;用了某种涂料150升,费用为4800元,粉刷的面积是150m2.最后结算工钱时,有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一:按工算,每个工100元;(1个工人干1天是一个工);
方案二:按涂料费用算,涂料费用的30%作为工钱;
方案三:按粉刷面积算,每平方米付工钱12元.
请你帮小红家出主意,选择哪种方案付钱最合算(最省)?
解析:根据有理数的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解:第一种方案的工钱为100×3×5=1500(元);
第二种方案的工钱为4800×30%=1440(元);
第三种方案的工钱为150×12=1800(元).
答:选择方案二付钱最合算(最省).
方法总结:解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比较得出最省的付钱方案.
三、板书设计


本节课由情景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PAGE



3



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2.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一、情境导入
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栏目,有一个“快算二十四”的趣味题,现在给出1~13之间四个自然数,将这四个数(只能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可加括号,使其结果等于24,如:对1、2、3、4可作运算“(1+2+3)×4=24”或“1×2×3×4=24”.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你能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两种不同的算式,使其结果等于24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运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计算:
(1)(--)×70;
(2)(-2)×(-1)×(-2)×.
解析:(1)可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来简化计算;(2)可以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简化计算.
解:(1)原式=×70-×70-×70=35-50-28=-43;
(2)原式=-(2×××)=-5.
方法总结:运用乘法交换律或结合律时要考虑能约分的、凑整的和互为倒数的数,要尽可能地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时,要注意符号,以免发生错误.
探究点二: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计算:3.94×(-)+2.41×(-)-6.35×(-).
解析: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可简化计算.
解:原式=(-)×(3.94+2.41-6.35)=(-)×0=0.
方法总结:如果按照先算乘法,再算加减,则运算较繁琐,且符号容易出错,但如果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则可使运算简便.
探究点三: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实际应用
甲、乙两地相距4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经行驶了全程的,再行驶多少千米就可以到达中点?
解析:把两地间的距离看作单位“1”,中点即全程处,根据题意用乘法分别求出480千米的和,再求差.
解:480×-480×=480×(-)=80(千米).
答:再行80千米就可以到达中点.
方法总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要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实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学生经历积极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总结得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整个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师适当点评,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PAGE



2



2.8 有理数的除法




1.理解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一、情境导入
1.计算:(1)×0.2=    ;
(2)12×(-3)=    ;
(3)(-1.2)×(-2)=    ;
(4)(-1)×0=    W.
2.由(-3)×4=    ,再由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得(-12)÷(-3)=4,(-12)÷4=   W.
同理,(-3)×(-4)=    ,12÷(-4)=    ,12÷(-3)=    W.
观察上面的算式及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换一些算式再试一试.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有理数的除法
计算:
(1)(-36)÷(-6);(2)(-3)÷5.
解析:(1)中的两数能整除,可以确定商的符号后直接相除;(2)中两数不能整除,需利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进行计算.
解:(1)(-36)÷(-6)=+(36÷6)=6;
(2)(-3)÷5=-×=-.
  方法总结:两数相除,如果能够整除,可以在确定商的符号后直接相除;不能整除时,可以将之转化为乘法进行计算.
探究点二: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计算:
(1)(-24)÷[(-)×];
(2)(-81)÷2×÷(-16).
解析:(1)中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把除法转化为乘法;(2)中应先将除法统一为乘法,再确定符号,需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
解:(1)原式=(-24)÷(-)=24×=36;
(2)原式=(-81)×××(-)=81×××=1.
  方法总结: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计算时不能将运算顺序颠倒.
探究点三:根据,a+b的符号,判断a和b的符号
如果两个有理数a、b满足a+b<0,>0,那么这两个数(  )
A.都是正数 B.符号无法确定
C.一正一负 D.都是负数
解析:∵>0,根据“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可知,a、b同号,又∵a+b<0,∴可以判断a、b均为负数.故选D.
  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有理数乘法和加法法则,将二者综合考查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此题的侧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让学生深刻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对学好本节内容有比较好的作用.教学设计可以采用课本的引例作为探究除法法则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探索并总结除法法则,同时也让学生对比乘法法则和除法法则,加深印象.并讲清楚除法的两种运算方法:(1)在除式的项和数字不复杂的情况下直接运用除法法则求解.(2)在多个有理数进行除法运算,或者是乘、除混合运算时应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然后统一用乘法的运算律解决问题.










PAGE



2



2.9 有理数的乘方




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法则.
2.能熟练地进行乘方运算.                   

一、情境导入
贝贝同学说:“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约是8844m.如果有一张足够大且厚度为0.1mm的纸,那么连续对折30次(理想状态下)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皮皮疑惑地说“这不可能吧,一张纸能折那么高吗?”通过下面的学习,相信你一定能解开皮皮的困惑!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的形式,并指出底数和指数各是什么.
(1)(-3.14)×(-3.14)×(-3.14)×(-3.14)×(-3.14);
(2)×××××;
(3).
解析:首先化成幂的形式,再指出底数和指数各是什么.
解:(1)(-3.14)×(-3.14)×(-3.14)×(-3.14)×(-3.14)=(-3.14)5,其中底数是-3.14,指数是5;
(2)×××××=()6,其中底数是,指数是6;
(3),其中底数是m,指数是2n.
  方法总结:乘方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幂是乘方的结果,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要先用括号将底数括起来再写指数.
探究点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计算:(1)-(-3)3; (2)(-)2;
(3)(-)3; (4)(-1)2015.
解析:可根据乘方的意义,先把乘方转化为乘法,再根据乘法的运算法则来计算;或者先确定幂的符号,再用乘法求幂的绝对值.
  解:(1)-(-3)3=-(-33)=33=3×3×3=27;
(2)(-)2=×=;
(3)(-)3=-(××)=-;
(4)(-1)2015=-1.
  方法总结:乘方的运算可以利用乘法的运算来进行.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探究点三:与乘方有关的规律探究问题
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后,厚度为2×0.1毫米,求:
(1)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2)对折20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解析:要求每次对折后纸的厚度,应先求出每次折叠后纸的层数,再用每张的厚度乘以纸的层数即可.纸的对折次数与纸的层数关系如下:
对折次数 1 2 3 4 … 20
纸的层数 21 22 23 24 … 220
解:(1)∵厚度为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后,厚度为2×0.1毫米,
∴对折2次的厚度是0.1×22毫米.
答:对折2次的厚度是0.4毫米;
(2)对折20次的厚度是0.1×220毫米=104857.6(毫米),
答:对折20次的厚度是104857.6毫米.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纸的层数化为幂的形式,找出这些幂与对折次数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丰富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的体验,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PAGE



2



2.10 科学记数法




1.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一、情境导入
在悉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天文学家指出整个可见宇宙空间大约有700万亿亿颗恒星,这个数字比地球上所有沙漠和海滩上的沙砾总和数量还要多.
如果想在字面上表示出这一数字,需要在“7”后面加上22个“0”.即约为“70000000000000000000000”颗.
生活中,我们还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例如:
1.据报载,2014年我国将发展固定宽带接入新用户25000000户.
2.全球每年大约有577000000000000m3的水从海洋和陆地转化为大气中的水汽.
3.拒绝“餐桌浪费”刻不容缓,据统计,全国每年浪费粮食总量约50000000000千克.
像这些较大的数据,书写和阅读都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有没有一种表示方法,使得这些大数易写、易读、易于计算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
【类型一】 直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资阳中考)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酌,实属来之不易,舌尖上的浪费让人触目惊心.据统计,中国每年浪费的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千克,这个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5×1010千克 B.50×109千克
C.5×109千克 D.0.5×1011千克
解析:此题是科学记数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将500亿千克写成50000000000千克,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即50 000 000 000=5×1010.故选A.
  方法总结: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其中a必须是整数位数只有一位的数,即a的范围是1≤|a|<10,n为整数.
【类型二】 需通过计算后再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若每人每天浪费水0.32升,那么100万人每天浪费的水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3.2×104升 B.3.2×105升
C.3.2×106升 D.3.2×107升
  解析:水是生命之源,节约水资源是我们每个居民都应有的意识.题中给出假如每人浪费一点水,当人数增多时,将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100万人每天浪费的水资源为1000000×0.32=320000(升).所以320000=3.2×105.故选B.
  方法总结: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体会科学记数法的实际应用.题中没有直接给出数据,应先计算,再表示.
探究点二: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转换为原数
已知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出原来的数:
(1)2.01×104;(2)6.070×105.
解析:(1)将2.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4位即可;(2)将6.07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5位即可.
解:(1)2.01×104=20100;
(2)6.070×105=607000.
  方法总结:将科学记数法a×10n表示的数,“还原”成通常表示的数,就是把a的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所得到的数.
三、板书设计


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空间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PAGE



2



2.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在运算过程中能合理地应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一、情境导入
在学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后,老师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出了下面这道题:
计算-32+(-6)÷×(-4).
小明和小颖很快给出了答案.
小明:-32+(-6)÷×(-4)=-9+(-6)÷(-2)=-9+3=-6.
小颖:-32+(-6)÷×(-4)=-9+(-6)×2×(-4)=39.
你能判断出谁的计算正确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计算:(1)(-5)-(-5)×÷×(-5);
(2)-1-{(-3)3-[3+×(-1)]÷(-2)}.
解析:(1)题是含有减法、乘法、除法的混合运算,运算时,一定要注意运算顺序,尤其是本题中的乘除运算.要从左到右进行计算;(2)题有大括号、中括号,在运算时,可从里到外进行.注意要灵活掌握运算顺序.
解:(1)(-5)-(-5)×÷×(-5)=(-5)-(-5)××10×(-5)=(-5)-25=-30;
(2)-1-{(-3)3-[3+×(-1)]÷(-2)}=-1-{-27-[3+×(-)]÷(-2)}=-1-{-27-2÷(-2)}=-1-{-27-(-1)}=-1-(-26)=25.
  方法总结:因为乘方和除法的基础是乘法,减法的基础是加法,所以,有理数混合运算中的运算技巧,来源于加法和乘法运算中的技巧,是加法和乘法运算中技巧的综合和提高.
探究点二: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
某食品公司的冷藏库能使冷藏食品温度每小时下降4℃,每开库一次,库内温度上升5℃.现将15℃的猪肉放进冷藏库,3小时后开一次库,又隔2小时再次开库,再关上冷藏库4小时,猪肉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解析:用猪肉原来的温度加下降和上升的温度,下降的温度记为负,上升的温度记为正.
解:根据题意,得15+3×(-4)+5+2×(-4)+5+4×(-4)=15-12+5-8+5-16=-11(℃).
答:猪肉的温度是-11℃.
  方法总结:利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其关键是根据题意建立有理数混合运算模型,通过解决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运算是数学中很多其他运算的基础,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加、减、乘、除、乘方这几种运算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学生进行混合运算,首先应注意的就是运算顺序的问题.小组讨论有理数运算法则后,教师应提醒学生牢固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几项规定,特别是加入乘方以后,学生对乘方运算不熟悉,容易算成加法或底数与指数相乘.学生在运算符号多的时候容易出错,需要进行针对性讲解.









PAGE



2



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1.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一、情境导入
任选1,2,3,……,9中的一个数字,将这个数字乘以7,再将结果乘以15873,你知道积是多少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学会了计算器的使用,这些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498 765)×239-6 989 329; (2)-177.
解析:(1)中按键顺序为,计算器显示结果为-126194164;(2)中按键顺序为,计算器显示结果为-410338673.
解:(1)(-498765)×239-6989329=-126194164;
(2)-177=-410338673.

探究点二: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利用计算器计算:
(1)0.012,0.12,12,102,1002,1 0002;
(2)0.013,0.13,13,103,1003,1 0003;
(3)通过(1)(2)的计算探究乘方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解析:先利用计算器求出结果,再对比结果观察得出规律.
解:(1)0.012=0.000 1,0.12=0.01,12=1,102=100,1002=10 000,1 0002=
1 000 000;
(2)0.013=0.000 001,0.13=0.001,13=1,103=1 000,1003=1 000 000,1 0003=1 000 000 000;
(3)由(1)(2)两题可以发现小数点每向左(或向右)移动一位,它的平方的小数点就相应地向左(或向右)移动两位,而它的立方的小数点也相应的向左(或向右)移动三位.
  方法总结:探求乘方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需观察分析乘方前各底数小数点的位置,再比较相对应的各数乘方后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可发现一般规律.
探究点三:求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按括号中的要求取近似数.
(1)0.6328(精确到0.01);
(2)7.9122(精确到个位);
(3)47155(精确到百位);
(4)130.06(精确到0.1);
(5)4602.15(精确到千位).
解析:(1)把千分位上的数字2四舍五入即可;(2)把十分位上的数字9四舍五入即可;(3)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然后把十位上的数字5四舍五入即可;(4)把百分位上的数字6四舍五入即可;(5)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然后把百位上的数字6四舍五入即可.
解:(1)0.6328≈0.63(精确到0.01);
(2)7.9122≈8(精确到个位);
(3)47155≈4.72×104(精确到百位);
(4)130.06≈130.1(精确到0.1);
(5)4602.15≈5×103(精确到千位).
  方法总结:按精确度找出要保留的最后一个数位,再按下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即可.
三、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积累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