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常见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3.学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的方法;
4.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游泳是动物适应水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
2.行走、奔跑、跳跃、爬行是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
3.飞行是动物适应更广阔空间生活的运动方式;
4.鸟类适宜飞行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不同动物适于游泳的特点
2.不同运动方式的区别
3.不同动物与不同运动方式相适应的特点
4.飞行的两种方式:鼓翼飞行和滑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引入
初一我们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生物圈中还有哪些成员?
我们在第五单元就来学习动物和微生物的知识。
动物与植物除了细胞结构不同、营养方式不同之外,还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播放一段动物视频,引出第15章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回答
运动的概念和意义
动物的运动有哪些表现?
动作1——局部运动;
动作2——整体位移
指出:绝大多数动物都能迅速改变身体的位置,即上面说的第二种情况。
那么动物为什么要运动呢?
小结:获取食物、躲避天敌、繁衍后代、迁移到适宜环境……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讨论、回答
第一节:动物运动的方式
动物的生活环境多种多样,他们的运动方式是不是一样呢?你们知道哪些?
在学生交流基础上播放剪辑视频——动物运动会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
小结: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看视频
学生思考
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
一、游泳是适于水中生活最主要的运动方式
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怎样运动?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播放视频——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水螅、水母、乌贼、河蚌、虾、鱼、青蛙等)
小结: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漂浮、倒退、游泳、伪足运动、翻筋斗等
在这些运动方式中最主要的是哪种?
播放视频——鲫鱼
讨论:以鱼为例,分析一下有哪些特点是与游泳相适应的?
小结:体形、体表特点、呼吸器官、鳔、侧线、游泳的动力、鱼鳍的作用等
鱼主要是用摆动法游泳,其它善于游泳的动物是怎样完成游泳的呢?
结合图片,介绍划动法游泳和水翼法游泳。
时间允许补充其它运动方式。
学生交流课前资料
整理笔记
思考回答
观看视频
讨论、归纳
学生观察图片、倾听
小结
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游泳是适合水中生活的最主要的运动方式。
小结笔记
二、动物在陆地上的主要运动方式有:行走、奔跑、跳跃、爬行
请学生依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先回答,适当点评。
引导学生看视频——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注意思考以下问题:动物在陆地上有哪些运动方式?如何区分这些运动方式?不同的动物有什么与运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PPT进行总结归纳。
学生讨论1:当猫、狗、鹿、马等哺乳动物漫步行走时,四肢是如何变化的?当缓慢跑动时、快速奔跑时,四肢变化又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是行走还是奔跑?
学生讨论2:蝗虫、青蛙、袋鼠等善于跳跃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有哪些特点与这种运动方式相适应?后肢(足)很发达。
学生讨论3:善于爬行的动物于善于行走和奔跑的动物比,身体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是爬行还是行走?附肢(足)短小,无法很好制成身体,腹部贴近或者贴着地表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看视频、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动物在陆地上的其它运动方式
除了以上四种运动方式,动物在陆地上还有其它额运动表现吗?
补充介绍蠕动、攀援等
学生思考、回答
引入
请学生欣赏一段视频——飞翔的精灵,让学生感受鸟类运动之美,
引出新课。
学生观看视频
三、飞行的两种方式
不同的鸟类飞行的方式是否一样?请学生先根据自己知道的回答。再回忆视频内容,结合PPT进行总结。
学生思考、回答
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鸟类为什么能飞?
活动:制作并试飞纸飞机,体会机身、机翼的形态对飞行的影响。
(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提醒学生活动中药有序、节约纸张、爱护环境卫生等)
大多数鸟类是飞行的高手,它们除了拥有翼,身体还有什么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呢?
请学生先根据自己知道的谈一谈,再看视频——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总结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学生分组活动,制作纸飞机,观察飞机的飞行情况,对不不同样式纸飞机的飞行差异
学生思考、回答、看视频
不同动物适于飞行的运动器官
除了鸟类还有哪些动物能够飞行?
鸟类、蝙蝠、昆虫参与飞行的主要器官分别是什么?
结合PPT总结,提醒学生注意区分翼、翼手、翅。
学生思考回答
拓展
请学生根据收集资料的内容,补充介绍一些昆虫的翅的类型、昆虫和鸟类的飞行距离、速度等。
教师自己也准备一些素材,适当渗透仿生学研究、动物保护等内容
学生交流
总结
小结内容:动物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回忆 总结
作业
板书设计: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第一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
一、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
1.漂浮运动:水母;
2.倒退运动(喷射法游泳):乌贼;
3.游泳:(摆动法、划动法、水翼法):鱼、虾、海豚等。
二、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
1.爬行:动物依靠肌肉或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身体推向前进。如:龟、蛇。
2.行走:动物用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使整个身体前进。如:马、猫。
3.奔跑:动物依靠四肢交替运动,在某一瞬间四肢离开地面,身体腾空。
如:猎豹、斑马
4.跳跃:动物依靠后肢的弹跳把身体弹起来,跨越较大距离。如:青蛙、袋鼠。
三、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飞行
(一)飞行方式
1.滑翔——是飞行动物的一种不很费力的飞行运动,它们依靠飞行器官流线形的特点,产生升力和推力。
2.鼓翼飞行——是依靠双翼快速,有力地上下扇动空气而获得上升和前进的动力。
(二)与飞行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被覆羽毛,前肢特化胃翼,骨骼中空,流线型体型,有气囊双重呼吸,无膀胱不储存尿液等。
2.不同动物完成飞行的运动器官不同
蝙蝠——翼手;昆虫——翅;鸟类——翼
***动物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利于生存和繁衍。
第1课时 骨和关节
一、教学目标:
1.观察长骨的结构,辨认骨的基本结构;
2.探究骨的成分,解释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能识图说出关节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4.知道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骨结构与功能的适应;骨的成分和特性。
难点:骨的结构和成分与其功能的关系。
三、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主备
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收集有关的图片、录像、电影等资料、检测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就生活经验聊聊平时吃鸡腿时看到的骨头样、煲汤的骨头样等等,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1.以活动“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为主,则由学生自带动物的长骨,通过课堂实验,一起动手来认识骨的结构;再以活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为主,认识骨的成分。因此,组织好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实验,是骨教学的基本保证。此外,应教会学生运动骨折后的急救,特别是要保护骨膜。要重视联系青少年和老年人的运动保健知识。
标题
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
目的要求
?
材料器具
?
方法步骤
讨论
1、长骨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重要功能是什么?
三部分。骨膜——骨的形成和骨折后的愈合;骨质,骨密质——抗压和抗扭曲力强,骨松质——坚固性;骨髓,红骨髓——造血功能,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当身体大量失血或贫血时,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2、为什么说长骨既坚固又轻便?
长骨的骨干主要由骨密质构成,形成管状结构,轻而结实,弹性强。
标题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
?
设计实验方案
?
实施实验并记录
?
分析实验现象
?
得出结论
?
讨论
1、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无机物,主要是钙盐等,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
2、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有机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使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
3、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展示实验处理材料。
4、怎样检验实验结论是否正确?
有机物能燃烧,无机物能够溶解于盐酸。
2.关节的结构组成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引入
播放视频——哺乳动物关节的结构,请学生看后,阅读课本P13,小组内讨论交流,尝试归纳笔记
出示关节示意图,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汇至版图,整理完善板书。
学生回忆
学生思考
三、关节的结构与功能
讨论:哪些特点使关节牢固?哪些特点使关节灵活?
关节的牢固性是由关节头、关节窝的结合,关节囊的坚韧性是由关节周围的一些韧带决定的。它的灵活性是由关节面上光滑的软骨,关节腔内的滑液,关节囊和一些韧带有一定的伸展性决定的。
结合生活实际,介绍一些知识,学生可以随时补充。如: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什么是关节炎?怎样保护关节,预防关节炎;什么是脱臼?若发生脱臼后怎样急救?等等。引导学生关于运动中对关节的保护,加强锻炼,强健关节。
学生看视频
学生分组自学、交流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听老师介绍、补充
四、骨骼
剩余时间学生自学骨骼的部分,提出:注意区分骨与骨骼的概念;注意突出骨骼与运动相适应的特点,补充脊柱的生理弯曲、足弓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人体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学生自学、讨论
小结
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的作用,既牢固又灵活,那么有了骨做杠杆、关节做支点,就能实现运动了吗?
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讨论
五、骨骼肌的结构及特性
骨骼肌在我们初一学习人体基本组织的时候曾经设计过,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出示图片,介绍骨骼肌的结构组成——肌腹和肌腱。结合生活中学生吃鸡腿的感受,归纳总结。强调骨骼肌的着生位置。
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的骨骼肌的功能特性是什么?
播放视频——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遇到刺激收缩,刺激停止舒张。总结骨骼肌的特性——遇到刺激,收缩。随意性、易疲劳等
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是什么?在运动形成中的起动力作用。
学生回忆、观察、联系实际
学生思考、观看视频
学生思考、回答
拓展
总结
小结内容:动物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回忆 总结
作业
教
学
反
思
3、本课小结
在屏幕上展示本节知识点,再次帮助学生强化对本节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关于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还有什么感到疑惑的地方,提出来一起讨论。
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4、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堂上练习题,激励学生以竞答的形式完成,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5、5分钟检测题
及时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
板书设计: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运动的结构基础——运动系统
(一)骨
1.骨的形态: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2.长骨的结构
骨膜 结缔组织膜(保护)
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营养、接受刺激)
有成骨细胞(长粗、再生)
骨质 骨密质:致密坚硬
骨松质:疏松,排列有规律
骨髓 红骨髓:造血
黄骨髓:贮存营养
***既轻便又坚固,适于完成运动
3.骨的成分与特性
无机物(2/3)——使骨脆硬
有机物(1/3)——使骨柔韧
(二)骨连结
骨连结的类型
不活动的骨连结
半活动的骨连结
2.关节的结构
关节囊:致密的结缔组织膜,保护作用,内表面分泌滑液
关节面:由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有关节软骨,减小摩擦,减缓震动
关节腔:有少量滑液,减少摩擦
**关节既牢固又灵活,适于完成运动
第2课时 骨骼肌与动物运动的形成
教学目标:
1.依据位置能说出人体骨骼的基本组成;
2.描述人体躯体运动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骨骼肌结构图、屈肘伸肘模型的观察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主备
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收集有关的图片、录像、电影等资料、检测题
五、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引入
活动:完成屈肘、伸肘动作,体会一个动作的完成,除了骨、关节,还有什么结构参与了?
学生回忆
学生思考
复习:骨骼肌的结构及特性
骨骼肌在我们初一学习人体基本组织的时候曾经设计过,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出示图片,介绍骨骼肌的结构组成——肌腹和肌腱。结合生活中学生吃鸡腿的感受,归纳总结。强调骨骼肌的着生位置。
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的骨骼肌的功能特性是什么?
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是什么?在运动形成中的起动力作用。
学生复习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听老师介绍、补充
二、运动的形成
出示屈肘伸肘图片,讨论屈肘、伸肘动作中,骨、关节,骨骼肌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运动时如何实现的?
结合杠杆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产生,是在神经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动着骨围绕关节活动,明确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杠杆、支点、动力)
学生自学、讨论
三、运动中骨骼肌的协调
在一个简单运动中,至少有多少骨?多少关节?多少骨骼肌的参与呢?引出运动过程中的骨骼肌的协调。
自此利用屈肘伸肘的例子,结合简单模型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运动中骨骼肌的协调作用,归纳总结。
拓展
除了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在运动中还需要哪些结构参与?
引导学生思考:消化系统负责获得有机物,呼吸系统负责提供氧气,循环系统负责运输……,感受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学生回忆、观察、联系实际
学生思考、观看视频
学生思考、回答
总结
提供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以人体为例学习了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我们知道,运动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结构参与,每一个结构都有与运动相适应的特点。请大家回去完成《伴你学》本章内容,尝试把本章知识做以梳理总结。
回忆 总结
作业
教
学
反
思
板书设计:
一、骨骼肌
1.结构: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
肌腹:主要由肌细胞构成
2.特性:遇到刺激产生收缩
二、运动的形成:
在神经系统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动骨围绕关节产生活动。
(骨骼肌——动力;骨——杠杆;关节——支点)
三、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