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
1、阐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明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
知识结构
1.动物行为的概念;
2.动物行为的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教学重点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教学难点
分析涡虫研究的资料,概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时间:5分钟)
1.人猿泰山的故事:
一对带着幼子的夫妇遭遇海难,他们奋力划着救生艇来到茂密的非洲原始森林。夫妻俩在树上筑起树屋当作临时住所,一天却不幸惨遭花豹突袭,双双丧生。与此同时,母猩猩卡娜正因为失去了小猩猩而悲啼不已,听到远处传来婴孩哭声,她循着找去发现一个人类宝宝。在母爱的驱使下,卡娜收养了这个后来被称作“泰山”的婴孩,把他带回了森林中的家。用自己的奶喂养小泰山。长大后的泰山在经历了许多奇特的景遇后,最终回到了人类社会
2.对比图片:山雀喂鱼
3.多媒体图片展示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时间:15分钟)
动物行为研究示例:
1.学生看书,教师点拨
实验1:(1)取涡虫 (2)作标记
(3)水平放置,记录 (4)遮光处理,记录
实验2:(1)光照刺激看反应 (2)电刺激看反应
(3)光紧接着电击反复100次 (4)101次只有光
2.学生活动讨论:
(1)涡虫的行为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什么?
(2)实验中实验者的控制因素是什么?
(3)你能预测实验的结果吗?
(4)实验2中,涡虫的行为中对强光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点拨:实验者作出的假设是涡虫喜欢生活在黑暗无光的环境中。实验的控制因素是光照。
4.点拨:步骤1中反应是舒展身体。步骤4中反应是收缩身体,是后天学习来的行为。
(三)结合实验,自主总结(时间:10分钟)
1.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学生看书,思考:
(1)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2)举例:蜘蛛结网、蜜蜂筑巢、鸟类营巢孵卵等
2.动物的后天性行为
学生看书,思考:
(1)动物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2)举例:小狗算术、鹦鹉学舌、猴子骑单车等
(四)灵活运用,巩固提高(时间:15分钟)
1.课件展示材料如下:
(图片1):刚出生的小袋鼠只有人的手指那样大,眼睛还睁不开。它出生时掉在母袋鼠的尾巴根部,靠本能爬向母袋鼠的尾尖,再从尾尖爬到母袋鼠腹部的育儿袋中吃奶
(图片2):在迷官的一臂安上电极,而另一臂是潮湿的暗室,其中还有食物。当蚯蚓爬到安有电极的一臂时,它就会受到电击。经过多次尝试和错误后,蚯蚓能够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
问题1:对比分析资料1和资料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答(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如初生的袋鼠发育很不完全,如果它不具备爬向母亲育儿袋的本能,就不可能生存下去;而学习行为则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多变,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
(图片3)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自己的雏鸟一样,一连喂了好几个星期
(图片4)很多年前,在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巧打开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盖,偷喝了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
问题2:对比分析资料3和资料4,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局限性?答(通过分析可知,先天性行为有很多局限性。虽然美国红雀喂养金鱼的行为是出自本能,但这对美国红雀来说,是一 种浪费,因为它喂养的金鱼对本物种的延续没有任何意义。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如果一种生物一生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这种生物就会因找不到食物或不能逃避敌害等而被大自然淘汰)
(图片5)幼小的黑猩猩能模仿成年黑猩猩,会利用一根蘸水的树枝从洞穴中钓取白蚁作为食物。
(图片6)成年黑猩猩会利用经验来解决问题。当香蕉被挂在高处,徒手拿不到时,黑猩猩会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香蕉。
问题3:试分析并与同学交流一下:大山雀、幼猩猩和黑猩猩的学习能力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答(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强。)
2.设计表格进行比较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后天性行为
形成原因
获取途径
适应环境
进化趋势
3.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
板书设计: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后天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特征
先天性行为: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是本能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行为,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学习来的,是为了适应环境的行为。
随堂练习:
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下列的动物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属于后天学习行为的是( )
A.蜘蛛织网 B.猴子骑车 C.夜莺歌唱
D.老鼠打洞 E.蜜蜂采蜜 F鹦鹉学舌
教学反思:
本节要注重学生对于科学家研究涡虫行为的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并学会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准确的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肯定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努力创新。
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的多种行为;
2、举例说明动物行为对其生存和生殖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各种上行为类型的意义,分析动物行为与其生存和生殖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雄鹰盘旋之中突然俯冲捕食野兔,两只雄性角斗,小鸟筑巢等精彩画面。雌狮追捕斑马,两只公鸡争斗、乌贼喷墨汁等动物行为;不同动物的繁殖行为:如鸟的筑巢、求偶、孵卵等行为,鳄鱼的产卵、哺乳动物的哺乳等行为。
不论是动物的本能行为,还是学习行为都是动物适应环境的基本方式。本节我们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去研究和学习动物的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自身而言有什么意义。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取食行为
多媒体播放:蛇的取食、水螅的取食、鹰的取食、狮子的捕食等多种动物的取食行为。
议一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如何取食的?描述一下取食的过程。哪些动物有贮藏食物的习惯?动物的取食行为与动物生存有什么关系。
点拨:动物的不同捕食方式和各种捕食行为得动物获得食物,并且贮食行为有利于动物度过食物稀少时期,有利于动物的生存。
2、领域行为:
讨论:观看课本插图狗的习惯,联系实际生活说说,狗的这种行为表示什么?
点拨:狗撒尿做标记是在保卫自己的领地。
议一议:你还知道动物哪些行为是它占领和保卫领域的行为?
点拨:动物发出声音、散发气味、排放排泄废弃物等方式占领领地。
讨论:动物的领域行为有什么意义?
点拨:动物占有一定的领域后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它的资源,如食物、配偶等,给动物的繁殖和抚育下一代提供一个安全的区域,避免与同类的其他成员竞争。
3、攻击行为
多媒体播放几种动物攻击行为。
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同种的动物之间的争斗现象?什么是动物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有什么特点?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称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特点是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的伤害。攻击行为在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4、防御行为:
议一议:老鹰追捕野兔,野兔迅速逃跑,对老鹰而言这是它的攻击行为吗?野兔迅速逃跑又是什么行为呢?
占拨:老鹰追捕野兔,不是攻击行为,而是老鹰的取食行为。对野兔而言迅速逃跑是它的防御行为。
讨论:什么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你知道哪些动物的防御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就是动物的防御行为。动物的防御行为利于动物躲避敌害,对动物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5、繁殖行为
想想议议:观察书中插图,动物和繁殖行为有哪些方面的表现?你知道哪些动物的繁殖行为?
点拨:动物的繁殖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育以及对后代的哺育等。
6、节律行为:
蝙蝠、老鼠、蟑螂等夜间出没动物的活动,鸟、狗、兔等到白天活动的动物,招潮蟹等海边活动的动物行为。
讨论:随着地球、日、月的运转,动物表现出的周期性和有节律和行为是什么行为类型?这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随着地球、日、月的运转,动物表现出的周期性和有节律和行为是节律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动物适应复杂的环境,利于动物的生存。
7、社群行为
说一说:哪些同学可以说出蜜蜂的一些特点?
点拨:蜜蜂是群体生活的,有工蜂、雄蜂、蜂王。三种成员。工蜂数量最多,雄蜂较少。蜂王只有一只。他们各自的职责不同。
讨论::蚂蚁的群体和蜜蜂的群体相似,它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对他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蚂蚁的群体和蜜蜂的群体成员一样,有明显的分工,共同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存,有利于种族的延续。
想想议议:你还知道哪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一些特征?
迁移:狼王、狮王、猴王等。
㈢应用联想,巩固提高
例1老鼠将食物送回洞穴中贮藏起来,这是老鼠的什么行为?对老鼠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例2在一群狮子静下来享受食物前,每只狮子通过猛咬、抓、和咆哮的方式决定是谁优先享用食物,狮子的这一系列表现是什么行为?
例3雄性犀牛总是不断在他活动的周围排出一些粪便,这是它的什么行为?对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例4枯叶蝶形如枯黄的树叶,食虫鸟难在枯叶中发现它,从而避免了枯叶蝶被食虫鸟吃了,有拟态行为的动物行为称为什么行为?
例5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说的是什么行为?
例6 青蛙等动物在温暖的季节活动,冬天则冬眠,这种行为属于哪种动物行为?它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例7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有什么特点?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学习动物的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中,知道无论是什么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
㈤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开放探究。
板书设计:
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群行为
取食行为:草履虫靠摆动纤毛取食;草原上动物靠视觉和听觉发现食物;黑猩猩用草棍钩白蚁;松鼠贮存食物
领域行为:狗一路走一路排尿,狐狸散发难闻的气味
攻击行为:盘羊为争雌性盘羊斗争
防御行为:乌贼遇害喷墨;昆虫的保护色、警戒色
繁殖行为:三刺鱼产卵;火烈鸟育雏
节律行为:鸟类换羽毛;动物迁徙
社群行为:蜜蜂、蚂蚁成窝生活,非洲草原上的狮群
随堂练习:
动物行为根据其功能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
将下列动物行为与行为类型进行连线。
秋天大雁南飞 防御行为
啄木鸟给树“治病” 领域行为
蜂王产卵 取食行为
青蛙捕捉害虫 节律行为
雄盘羊打架 社群行为
黄鼬放臭屁 繁殖行为
一只老虎占领一座山 攻击行为
教学反思:
本节要学习动物的七种行为类型,如果都用一种模式去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和疲倦,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第一课时由老师讲解,重点介绍动物这些行为的特点和如何确认区分这些动物行为的方法,在第二课时学习动物另外三种行为时,布置任务,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讲解,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讨论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既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又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自觉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讲解,对动物的行为的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
2、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行为。
二、提前准备
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相关材料。
三、知识结构
科学家的案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难点: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和联系。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的相互攻击等行为的录像。
议一议: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有哪些行为表现?科学家是怎么知道三刺鱼的这些行为的?可能采用哪些方法?
观看课件演示,交流讨论。
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引出观察动物研究动物所用的方法。
新课教学
阅读课文,讨论“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雏鸟求食行为的研究”、“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材料,想想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阅读:读“细腰蜂运送食物哺育幼虫的行为研究”和“雄性三刺鱼生殖行为的研究”资料。
3、讨论比较: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和联系。
小组自由讨论,得出小组结论,各小组自由发言。
建立教与学沟通、合作、互动的是师生关系,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养成教育。
课外延伸
例1雄狮鬃毛综黑色和黄褐色的研究。制作一只仿真黑鬃雄狮立于狮群出没处,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它很快就吸引了几只雌性狮到身旁来。这属于什么研究方法?
例2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就是利用动物行为来获得结果。这属于什么研究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小组结论,向全班同学作汇报。
通过学习,学生能很认识了解到研究动物的主要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
本课小结
在屏幕上展示本节知识点,再次帮助学生强化对本节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关于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还有什么感到疑惑的地方,提出来一起讨论。
学生谈体会,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讨论交流。
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堂上练习题,激励学生以竞答的形式完成,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积极思维,抢答题。
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利于巩固新知。
5分钟检测题
及时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
板书设计:
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
科学家的研究案例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主要应用观察法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
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
学生活动:探究蚂蚁的行为
教学反思:
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帮助学生认识、掌握两种方法的基本要点,向学生灌输科学研究的态度,为提供科学研究的氛围。课堂上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