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70页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能清晰、有条理的阐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比的意义
1.导入情境
师:我们学校是剪纸特色学校,我们的同学人人都有一手剪纸的好本领。为装扮咱们的教室,美化学校环境,有位同学想参照作品A剪两幅大小不一的剪纸作品。大的作品放在学校橱窗里展示,小的作品放在班级后面黑板上展示,你们帮她挑挑看,哪两幅作品比较像作品A,比较适合使用呢。
课件动态演示(在A照片的基础上抽拉出4张规格不同的剪纸作品)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认为选择哪张比较合适呢?
生1:图片B可以用来装扮教室。
生2:图片D可以用来美化校园。
师:为什么这两张比较合适呢?
生3:我觉得图片B、D看起来和图片A比较像。
生4:图片C太扁了。
生5:图片E看起来太窄了,不好看,不太像。
2.研究照片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师: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与图A比较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图片像不像与什么有关?(幻灯片显示)
生:作品的长和宽。
师:那我们今天就先一起规定下这五幅作品的长和宽。竖着的这条边称为长,横着的这条变成为宽。(和学生边说边比划,避免作品C、E长和宽的混淆)
师:是的,我们刚才通过观察直接判断出像与不像。现在能不能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像与不像的原因呢?
师:为便于研究,老师把这些作品放在方格纸中。
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给出的几个问题(出示问题)研究下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完成的同学小组间再交流下,你的想法和同学的是否一致。
(点击课件,隐去照片,出示长方形长与宽的数据,如下图)
思考:
数一数,在方格纸中数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并填写在表格上。
算一算,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议一议,你能发现作品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学生通过数格子、观察、交流、记录、分析来比较长和宽的关系,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各个小组讨论情况并加以指导。
长方形
长
宽
你的发现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能说说这些作品像不像的秘密吗?
生1:长方形A长是6,宽是4,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B、D的长也都是宽的1.5倍,所以比较像。
师:能不能用算式来表达你的思维过程?
生2:我是这样算的:6÷4=1.5 3÷2=1.5 12÷8=1.5 (板书)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我还发现长方形A、B、D的宽分别是其长的,所以比较像。
生4:他们都是横着看表格的,我们小组竖着看表格。我们发现长方形D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形A的长和宽的2倍。
我是这样算的:12÷6=2 8÷4=2(板书) 所以它们比较像。
生5:我们也是竖着看表格的,发现长方形A的长和宽分别是B的2倍。
6÷3=2 4÷2=2(板书) 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都找到比较像的原因了,有哪位同学研究与图A不像的图形C、E它们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呢?
生6:我发现长方形C的长是宽的,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图形A、B、D的不一样,所以也不像。
生7:长方形E的长是宽的6倍,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图形A、B、D的不一样,所以也不像。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8:长方形C的长是长方形A的,而宽是它的,长与宽的倍数不同,因此不像。长方形E的长是长方形A的2倍,而宽是它的,长与宽的倍数不同,因此它也不像。
师: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发现了像不像的秘密,不管哪种发现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
生合:除法。
师: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个这样的长方形图片吗?
生画长方形图片。
师:我们用除法找到了每张作品长与宽之间的关系,解决了像不像的问题。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比。(板书:生活中的比)
二、合作交流,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1、认识比号“∶”
师:这种相除关系,在数学上还可以用一种新的形式来表示,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比。
师:比如6÷4求长是宽的1.5倍,我们又可以说成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6比4,写作:6∶4,读作:6比4。中间这个符号叫做“比号”。说到比号,你们知道比号的来历吗?
师:(课件出示史料)17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与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了现在的比号。
师:图形B、C、D、E的长与宽的比你能说一说,并写一写吗?
学生自行书写、并小组互相检查,个别学生上台展示。
师:宽与长的比呢?
师引导学生发现。理解“比”时要注意顺序性,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不能随意颠倒位置。
2、完善比的认识
师:咱们同学会说、会写比的认识这个还不够,比各个部分的名称你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自学第69页认一认部分,并补充相关知识点。
6 ∶ 4 = 6 ÷ 4 = = 1.5
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
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
读懂生活,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共同魅力
“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可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组成比;也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比,人体身上也有很多的比,让学生了解人体中的比,会使学生对比的应用有更深的了解。比在生活中不仅有广泛应用,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体验数学的价值。
1.寻找身边的“比”
师:老师想采访下我们班的同学,她今年几岁了。
生1:我今年13岁。
师:应老师今年29岁。那我们可以组成的比是?
生2:应老师和这位同学的年龄比是29∶13。
师: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生3:同学的年龄和老师的年龄比是13∶29。
师:我们还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事物写成比,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的比,你们想成为发现者吗,那就行动起来吧,用你们明亮的眼睛来找找生活中的比。
生4:在教室里有2扇门,4扇窗户,门和窗户的比是2∶4。
生5:我的铅笔盒里有3支黑笔,2支红笔,黑笔和红笔的数量比是3∶2。
生6:六(1)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0∶20。
2.介绍身体的“比”
师:我们身体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比,(课件出示)身高与双臂平伸的长度之比大约是1∶1,心脏的大小与拳头的大小之比是1∶1,婴儿的头长与身体的长之比是1∶4。(师边讲述,学生边比划,并让学生说说各个比的具体含义,最后定格在婴儿的头长与身高的比例图上)
师:谁能说说这个1∶4的具体意义?
生1:如果把婴儿的头长看着一份的话,那么婴儿的整个身高就有这样的4份。
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你们观察一下,这位同学的头长与身高的比还是1∶4吗?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老师的头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多少?
师(小结):同样是头长与身高的比,婴儿的大约是1∶4,儿童的大约是1∶6,成人的大约是1∶7.另外,有些成人的头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9,这种人很适合一种工作,那就是——模特。
3.感受美学的“比”
师:除了身体上存在着比,生活中还有体现美学的黄金比,它的比值是0.618,如芭蕾舞蹈演员在跳舞时为什么要踮起脚尖,那是因为踮起脚尖,身高就可以增加6-8cm,这是他的下半身与身高的比就接近黄金比例了,这样就会呈现出优美的艺术形象。
师:不单是人体上的比例结构存在着黄金比,在建筑上也存在这黄金比,这种比例下的剪纸看起来会更具有美感。如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泰国的泰姬陵等,我们一起来欣赏下。
提升总结,夯实本课教学目标
在美的感受中,总结提升本节课的知识点。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