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16《磁铁玩具》说课 教案 鄂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科学16《磁铁玩具》说课 教案 鄂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3 22:0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磁铁有磁性》。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育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值得认真研读的,每次研读教材都让我常读常新。首先谈一谈这次我对教材的理解。《磁铁有磁性》是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的内容,此内容设为1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对磁铁有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两个活动:(1)研究磁铁的性质,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2)研究磁铁的特点: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其宗旨培养学生能用实验的方法获得确切的证据来检验自己的观点,修正原来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形成对磁铁有磁性的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尊重证据、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渗透实证的科学思想。为学生进一步研究磁铁的性质,掌握科学概念,做好铺垫。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都见过或玩过磁铁,而且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磁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也可能会对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不能吸引哪些物体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万事万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会对继续研究磁铁有很强的兴趣。以上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基础和条件。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教学中应以科学概念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这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在科学概念方面:学生要掌握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同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不能吸铁。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知道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教学难点是知道并理解用磁铁辨别出不易辨别的铁制品。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现状,在本堂课上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引导探究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曾经说过:“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观察实验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对于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活动形式,通过营造有趣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认识磁铁的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符合教学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让他们在亲历活动中感受到身边的科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发现科学的真谛。
作为以学生动手探究为主的这节科学课,材料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为了顺利完成探究活动,我准备了:磁铁、回形针、实验记录单、课件;除此之外,我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磁铁,曲别针、纸片、铜线、铁钉、铁丝、塑料片、玻璃珠、布片、橡皮擦、橡皮筋、铁片、铁盒、铝罐、圆珠笔、钥匙、勺子、筷子、剪刀等等。
下面主要说一说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的是情境式导入法。我通过武侠剧中隔空取物的功夫来引入磁铁吸引曲别针,进而产生磁铁除了吸引曲别针,还能吸引哪些物体的疑问,导入到本课的课题——磁铁有磁性。
(这样设计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非常新颖的导出了本堂课要研究的问题。)
接下来是活动一: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1)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认一认这些材料,然后让学生猜测一下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会。(2)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分组用磁铁进行验证并汇报实验结果。(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们最喜欢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亲自检测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会,让学生与原来的观点相比较得到确认。)(3)引导学生思考: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吸引的物体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得出结论:能被吸引的物体都是铁制品,不能被吸引的物体都不是铁制品,从而推出: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材料的检验,认识到磁铁能吸引铁这一性质叫磁性,突出本课的重点。)
然后是活动二:用磁铁辨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我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首先让学生利用磁铁有磁性这一特点让学生去辨别哪些是铁材料制成的,哪些不是铁制品,然后再进行全班的交流汇报。在这一环节中,也让学生知道有一些物体是不能用磁铁去辨别的,如手表、电脑、照相机等因为磁铁会干扰磁场,使他们不能正常运行。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学会用磁铁去辨别一些物体,加深磁铁有磁性这一概念,同时要用一颗细致的心,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突破难点。)
其次是活动三: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先回顾导入时隔空取物的功夫,然后增加难度,让学生们探索磁铁隔着纸片是否还能吸引曲别针,那隔着布片、塑料片呢?探索完后,提出疑问:那有没有物体,磁铁隔着它是不能吸引铁的?小组进行探讨,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引铁。
(这样设计是因为让他们去独立思考、探究,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个实验完成后,我做了一个课堂小结,采用的是先让学生总结,我再补充的方式进行。
(这样设计是因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会自我总结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总结归纳能力)
最后,我还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曲别针掉进了水杯里,如果用磁铁,不碰到水能将其捞起来吗?让学生回家做个模拟实验试一试。
(这样设计是因为科学探究不局限与课堂,让学生课后探索其中的原因,让学生真正融入科学生活。)
上完本节科学课,我锻炼了自己,从中也收获了很多。接下来我就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一些思考。
科学课程理念要求“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发展。”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合作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这一课就是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研究生活中最熟悉的——磁铁,从中获取更多的发现,因此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给学生们适当的引导,老师再和他们一起观察,这样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整节课的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设计合理,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没有对课堂内容进行提升,课的最后,应该鼓励学生发现隔着薄的物体能吸铁,隔着太厚的物体就不能吸了;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距离有关,离得近磁性强,离得远磁性弱等。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并且还可以将科学研究延伸到生活中去。最后教师要把握好每个实验环节的时间,控制好课堂的进程。
总之,为了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科学学习必须让学生手脑并用,在课堂或生活中去体验自然科学、感悟自然科学、应用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