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科学》三上《小车的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力: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2)认识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载重量的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小车载重量越大,
运动得越慢,小车载重量越小,运动得越快。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设计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方法。
(2)初步会做小车运动快慢与载重量关系的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载重量之间的关系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尊重证据、乐于相互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小车载重量越大运动得越慢,载重量越小运动得越快。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正确的实验数据。
三、教学准备:供演示用的几种玩具小车、一张放大的各组实验数据统计表(见下图)。
小车重量变化与运动快慢变化的关系
重量
变化
各组小车从起点到终点所用时间(秒)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6组
7组
8组
9组
10组
11组
1个
钩码
2个
钩码
3个
钩码
4个
钩码
为各组准备:一辆无动力装置的简易四轮小车(车前端有孔可以系绳)、一米左右长的绳索一根、铁钩码(或稍重的铁螺帽)5个、秒表(也可以是电子表)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导语:上节课我们玩过了磁铁小车,今天老师又带来了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玩具小车(一一展示给大家看看)。现在老师想请几名同学到前面来操作小车,使这些小车运动起来。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些小车是怎样运动起来的。
2.观察与思考:这些小车是怎样运动起来的?
3.引导归纳:这些小车都能运动起来是因为车内都有动力装置。
(二)初步认识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1.试一试:你们有哪些不同的方法能够使一辆没有任何动力装置的小车在桌面上运动起来?(要求:小组内的同学轮流试一试并将能够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填在课本第59页上面的表格里。)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简要板书:推、拉、吹……)
3.师生共同研讨:
(1)问题:为什么一推小车,它就运动起来了?(以“推”为切人点,结合前面的几种玩具小车,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方法都对小车用了力。)(板书:力)
(2)问题:当你用力推小车时,小车朝哪个方向运动?当你用力拉小车时,小车又朝哪个方向运动?(引导学生分析力有方向。)
(3)问题:你有什么方法能使小车运动的快一些,你又有什么方法能使小车运动的慢一些?(引导学生发现力有大小。)
4.引导归纳:通过前面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一个静止的物体若要运动起来,需要对它用力。(板书: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研究小车的运动快慢变化与其载重量的关系
1.学生猜测:当这辆小车上分别装上不同重量的物体时,如第一次装上一个铁钩码、第二次装上两个钩码、第三次装上三个钩码、第四次装上四个钩码,你认为每次小车运动的快慢会发生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怎样通过实验进行检验?
(1)问题:每次怎样让小车运动起来?怎样保证每一次用的力一样大?(引出用重物拉,介绍方法:我们可以用一根绳子一端系在小车上,另一端系上一个重物。将重物垂吊在桌边,每次都让这个重物拉着小车运动。)
(2)问题:要想比较精确地知道小车在装上不同重量的物体后运动的快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该怎么办?(引出秒表并通过实物投影仪介绍秒表的使用方法。)
(3)问题:在每次实验中,对小车运动的距离有没有规定?
(4)介绍:为了保证每次实验时小车运动的距离一样,老师在每组的桌上贴了一个标记。请大家在实验时就以这个标记作为小车的起点。
(5)问题:为了防止小车被重物钩码拉着跑出桌面,我们有什么简便可行的办法?
(6)学生合作分工: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现在我们对每个小组的同学进行一个分工。(计时员、小车操作员、记录员、给小车取放重物员)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张贴小车重量变化与运动快慢变化的关系图表。)
4.学生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各组汇报的数据依次填写在表格中)
5.学生汇报并填写实验结论:现在我们来看看各组的实验情况。从各组的实验情况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小车载重量越大,运动得越慢,小车载重量越小,运动得越快)。请大家将这一结论用自己的语言记录在课本第60页的表格中。
(四)拓展延伸:
1.问题:我们经过研究已经知道了一辆车运动的快慢与它的载重量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也会影响车辆运动的快慢?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小结: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研究条件,确定一个研究的方面课后继续开展研究。下节课一开始再把自己的研究情况与大家进行交流。
附板书设计:
小车的运动
推
↓
拉 → 力 ← 吹
↑
……
力有大小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