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2.2地球的表面 教案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科学2.2地球的表面 教案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4 11:0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利用谷歌地球软件自行搜索地球表面形态,并认识其特征。
2.学会做地表模型,绘制地表模型平面图,初步认识地图。
3.培养信息收集能力,意识到利用地图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利用谷歌地球软件自行搜索地球表面形态,并认识其特征。
难点:绘制地表模型的平面图
教学资源:7组电脑 连接网络塑料小盆 沙土若干 带有网格的明胶片 学生自带水彩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三个小动物关于地表形态的争论。(小猴:很简单,我觉得地球上都是连绵起伏的高山,那里有吃不完的野果;青蛙:不对不对,地球上到处都是田地和池塘,我们蛙声一片,生活美满;海龟:呵呵,你们说的都不对,地球上到处都是海洋,我游来游去都望不到边。)
2.学生交流:它们的争论有道理吗?为什么?
3.过渡:看来地球表面形态有各种各样,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今天用网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三个小动物的争论问题。揭题板书。
二、上网搜索并认识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
1.教师黑板上出示不同地形文字:阿尔卑斯山 别桥 罗布泊 浙西大峡谷??崇明岛??青藏高原 贵州梯田 自由
2.任务:各组每人利用谷歌地球软件,每人搜索一个地形,下载上传到百度云盘,相互讨论自己搜索到地形有什么特征,简要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3.学生分组搜索地形并下载上传,讨论地形特征。
4.大组交流:打开云盘,请同学介绍自己搜索的地形有什么特征?相机板书典型地形特征:
平原:低平而宽广。(课件)  
盆地:周围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课件)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课件)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课件)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课件)  
5.小结出示视频:千姿百态的地形特征。
二、制作地表模型,绘制地形图。
1.谈话:地球的表面真是千姿百态,赞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我们怎样记住或利用这些不同的地形呢?(做模型 画图)
2.介绍材料:今天我们就各组带来的泥土、花草、树叶在塑料盆中做小组喜欢的模型。
(1)想一想: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怎样分工?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2)出示已经做好的地形模型作品图,小组进行参考设计自己的地表模型图。
3.学生设计并制作地表模型。(做好后小组轻轻交流地形特征)
三、绘制地形图,初步认识地图
1.引导:地表模型做好了,怎样向同伴们展示?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绘制地形图)那么这个地形图该如何画呢?出示网格胶片,把带有网格的胶片罩在地表模型上,用彩色笔画出地形轮廓。那么,不同的地形你们都想怎么来表示?具体都用什么方法表示,你们小组自己来定,不过要在下面加上说明。
2.学生画出自己刚才制作的地形图。(相机微信文件传输图片,同步发送各组模型图片)
3.交流各组制作地表模型的特点。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优点和不足。(引导出地图基本要素:方向)
4.比一比:自己画出的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1)观察电脑桌面中国地形图,现说说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平原、哪里是海洋?为什么
?????(2)学生观察交流,小结图例: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白色表示冰川等,板书图例。
(3)引导认识地图的要素——比例:我们刚才画的就是地图,当然要按照地面的地面的大小来画,但是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地球仪。????
5.小结:地图的要素:比例 方向 图例。
四、渗透科学史,认识高科技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其实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从实物到模型、地图、卫星技术拍摄,一直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我们课前运用的谷歌地球软件中的图片就是卫星拍摄的结果。相信只要我们积极行动起了,争做小小地理学家,等我们长大了,一定会对地球表面认识有更加好的突破。
五、整理作业:
1.继续修改自己化的地表模型平面图。
2.画好后按比例缩小地形,画在书后活动记录上。
地球的表面
?
记录一
????????????????????第???????组
地????名
?
地形特点
(简要概况)
?
?
海拔高度
?????
????????????????米
记录二
设计有山有水的模型(画出简图即可)
?
《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
《地球的表面》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球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是引导学生认识地表形态、研究地表形态形成原因的龙头课文,编者采用由分到总的形式,现认识地表形态,再进一步细化认识火山和地震,再次基础上总结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渗透认识研究地表形态的科学史,形成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教学建议。教学本单元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而学生对地球认识已有经验比较少,抽象内容多,为此,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引导学生深入网络探究认识地球的形态和形成原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概念。
在教学前,进行充分的备课,思考该课为什么要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哪些问题?教学本课通过“谷歌地球”软件,引导学生输入地名,充分浏览网络,下载具有典型特征的图片,上传到网络云盘,交流制作地形图等环节,这样教学有以下优势:
1.整体性强。利用软件认识地球表面形态,能够让学生充分深入网络,从不同角度搜索地表形态及周边环境,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比传统的图片教学要直观、趣味性强,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地表形态、周边环境、海拔高度、地理位置,所获的信息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每组搜索效果好,既能从图上感受到地表特征,又能思考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2.主动学习程度高。通过网络探究,能促进每位学生全身心投入,搜索地表特征精准度高,兴趣浓厚,他们真正是学习的主人,通过下载图片、交流特征、发布信息、思考成因等一些列的学习环节,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探究,形成了经验,引发了思维共振。
3.交流氛围浓厚。以前交流只是在学生实验后,凭记忆或记录进行交流,有时会忘记自己实验时观察到现象,造成交流假象。现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及时利用手机拍摄学生画图作品,通过微信文件传输软件同步发送电脑,即时性效果,每组的地图呈现在屏幕上,一目了然,相互比较,引发讨论交流,直指地形图的要素,目标指向明确。
值得反思的地方:
1.价值取向问题。即为什么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教师要深入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怎样学习?目标指向有哪些,应该分清楚。教学本课,我的价值取向就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地表形态,建立地表典型形态特征,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三要素、渗透人类认识地球的科学史,再次基础上进行教学。
2.资源的选择运用问题。数字化资源很多,例如软件、手机图片、QQ、微信、课件、传感器等,课型不同,运用资源不同,对学生的发展也不同。绝对不能为了数字化而实行数字化,要充分根据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和内容要求进行选择。教学本课主要利用谷歌软件、课件、手机、微信传输图片、百度云盘、截图工具等资源进行层层深入,有效运用,效果较好。
3.思维发展问题。评课时有老师谈到要培养思维,这是对的,关键是要根据本课设计的目标,课前创设了三个小动物争论的情景,就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原有概念,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思维探究,当然在画地形图时课再细化些,引导学生动脑筋画出各种不同地形特征的图,进一步巩固地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