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5.2测量 教案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科学5.2测量 教案 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4 07:1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测量》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及基本的测量方法。
2.知道使用工具,可以进行精确测量。
过程与方法:
能够测量 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并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一个计时15秒的水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能提高效率,细致的态度可以减少工作误差;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
1.认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及基本的测量方法。
2.知道使用工具,可以进行精确测量。
教学难点:
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经历记录 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使学生发现,看起来缓缓滴漏的水实际上流失得非常快。
教学策略:
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组织科学探究活动进行验证。让经历学生思考—讨论—验证—进一步证实的过程,从中获得对用水测量时间的一些经验及认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录像),每个小组准备:一次性塑料杯(带孔)、一个100毫升量筒、适量的水、手表或时钟。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师:(出示图片)这两条是直线吗?(学生汇报)
师:谁的判断是正确的呢?怎么办?
引入课题:测量
师:(出示两杯水),这两杯水哪个容器多呢?你是怎样想的?
你认为可以怎样比较?(方法一:倒入同样的杯中比较;方法二:测量)
二、介绍量筒的使用(教师演示)
师:要想知道哪个容器中的水的体积,我们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1.视频,量筒使用方法
师:你知道量筒的使用了吗?使用量筒时要注意什么?
2.测量,比较
师:老师还想到一种方法,把杯中的水倒入一个有孔的杯中,比一比哪个杯里的水先流尽,我们就可以根据所用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行吗?(学生汇报)
师:怎样来记录水流尽所用的时间呢?什么时候开始计时比较好?结束呢?
教师演示,学生测量
二、 滴漏实验
师:刚才我们发现85ML水流尽所用了**时间,90ML水流尽所用了**秒,想一想,100ml水倒入有孔的杯子里,要多少时间呢?
(一)测量滴漏100毫升需要多少时间
(出示PPT)
师:要研究100毫升水流尽用多少时间,做实验时要求做两次,第一次用计时器测出100毫升水用了多少秒,再重新做第一次。
师:器材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好了,现在我们参照分工图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分工)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你觉得我们在测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讨论实验步骤。
思考:
1、简介器材,提出实验要求。
实验要求:
(1)实验操作要规范。
(2)小组要注意合作完成实验。
(3)实验中要轻声交流。
(4)实验中要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5)实验完成后认真分析整理数据,形成结论。同时整理实验仪器。
学生试测后,统计各组的数据,交流分析,体验实验的操作需要细致,需要相互合作。
2.整理各组数据,从纵向思考,得出结论:相同的水量,相同的杯子,大小相同的孔,所用的时间基本相同。
3.介绍水钟
(二)制作一个能够显示15秒的水钟
(出示图片)
师:图上画了什么?
师:古时候没有现代的钟表,你能为他们设计一个计时15秒的水钟吗?
1.(请同学们拿出有标识的一次性杯子)想一想,要向水杯中倒入多少水呢?
小组讨论,填写记录单
交流:推测结果,并说明推测的依据。
2.交流实验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完成记录单
4.汇报交流。
提问:在实验过程中大家有什么发现?与你们的猜测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得出: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

5.思考与讨论:其实水钟也是一种计时工具,哪古人设计的水钟和现在的秒表哪个更加精确呢?
全班交流。
(意图:让经历学生思考—讨论—验证—进一步证实的过程,从中获得对用水测量时间的一些经验及认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从而体验合作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认识时间测量的发展史
(放视频)
师:通过视频,你知道了什么?

四、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以观察引导到测量,围绕测量活动展开教学,注重学生测量的规范性、准确性,注重挖掘测量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1.巧妙设计教学过程,有机渗透科学史的教育。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把古人利用水的运动规律制作水钟的这一发现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引发了学生对流水能进行计时的原认知,古人可能也就是观察到自然界流水的规律而得到原型启发的。在经历流尽一杯水所用时间的测量后。让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计时为15秒的水钟,同时让学生理解做一个科学猜测是有一定根据的,不是凭空想象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与古人同样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装置中,水流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从而让学生想办法,也是与古人同样的办法—让水位保持相同,解决了先快后慢这个问题,最终设计制作了其中一种水钟。也直接导向下一节课“制作水钟”。
2.使探究活动落到实处,把握好讨论的时空及深度。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经历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可是对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我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实验操作步骤、细节及其中的原因等等方面的讨论。可是如何把握这个度呢?和许多科学教师一样,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难控制的环节,并且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是觉得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以至探究活动的效率不是很高。课堂上总是有一些问题学生并没有引起重视,但对我们的实验研究确实起很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将学生引到这些的环节,可学生注意力并不是很集中。讨论得详细嘛,学生早就不耐烦了,不能更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可是不讨论嘛学生就不能体会其中要注意的问题及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调控,可到做实验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到那时老师又要重新说明。这样既耽误了探究的效率,又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讨论的时间和深度真的很难把握。

3.把握教材内容,关注人文性及情感的教育。
科学课的学习要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既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注重学生科学方法的学习,也非常注重学生情感的教学,有了情感就有了学生的基础动力。本课是一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好机会。我在教学中通过实验的操作,通过对古代水钟构造的分析和计时原理的分析。让学生经历了古人发明水钟的过程,并从中体会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认识古代中国的伟大。一堂课把握好情感目标的达成,会对教学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的感到:科学课也不例外。

4.有待改进之处
可以围绕“如何比较两杯水的多少”这一环节做细,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教师提供给学生测量工具,这样学生可以在充分实验、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工具在测量中的重要性,同时可以渗透科学发展史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