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让灯亮起来》教案
一、教材分析:
《让灯亮起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使学生主动经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二是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活动,借助直观材料了解“电流、电路”的概念。三是使学生学会连接简单的电路,掌握用直观的方法记录学习结果。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地想办法连接,使小灯泡亮起来。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电灯、电线等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电的神秘、电元件的陌生、电流、电的抽象、学生动手能力的局限,无疑给本节课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同时学生又对“灯为什么会亮起来”这一问题很感兴趣,他们渴望通过自己连接,寻求让灯亮起来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使学生主动经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
科学知识:
1、认识简单电路的基本组成材料;知道电池、导线、灯泡的作用。
2、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活动,借助直观材料了解“电流、电路”的概念。知道要想灯泡亮起来就要使电路元件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
3、使学生学会连接简单电路的科学法,掌握用直观的方法记录学习结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对事物有好奇心,想知道,爱提问。
2、乐于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3、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共同学习。
4、形成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地想办法“用多种方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
五、教学难点
能够从不同的连接方法中归纳出电路的特点。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短片,灯泡、电池、导线若干备用。
小组准备:2人一组 (每组1个电池、1个电池盒、1个小灯泡、1个灯座、1个按键开关、导线若干)。
七、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短片,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城市的夜晚是那么绚丽多姿。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哪?
2、生看视频,谈感受
3、师问:通过视频说说是什么使城市的夜晚变得如此绚丽多彩呢?
4、生:是电灯。
5、师:电灯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照明工具,那它有是怎么亮起来的呢?这节课就和大家一起来用实验探究让灯亮起来的奥秘。揭示课题。
6、同学们想一想要让灯连起来,需要哪些材料呢?
二、认识材料,进行探究。
1、认一认(认识电池、电灯泡、导线)。
A、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桌面的小袋子,这些材料你认识吗?请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作用?
(1)说出材料名
(2)观察实验材料,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3)汇报观察结果
B、小结:
电池:(供电的)
有正负极之分,凸是正、平是负。
小灯泡:(通电后会亮起来)
由玻璃泡和金属螺纹构成,玻璃泡里有两条灯丝,一条连着金属螺纹,一条和下面的锡点连着。
导线:(传电的)
裸露的金属部分可以传电
(提示:不能用电线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
三、猜想验证,实验探究。
(一)简单电路连接
1、提问:这些材料怎样连接,小灯泡才会亮起来呢?同学们先猜一猜?学生猜想回答。
2、谈话:连连看,用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一根导线,看哪组先让小灯泡亮起来,注意在研究中要认真观察,并思考:怎样连接会亮?什么情况不会亮?还会有哪些意外收获?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提问: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组是怎么连的?你有什么发现?
重点对比“亮”和“不亮”的连接方法。
4、这些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生共同小结:要使灯泡亮起来,必须让灯泡的螺纹和接触点分别与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形成电流通路,人们称这种电流通路为电路。
(二)使用元件连接
1、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了实验使用起来更安全、更方便,通常要把电池放入电池盒,小灯泡放入灯座,并且安上一个开关,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元件:打开实验盒看一看你认识它们吗?
2、学生认识电池盒、灯座、开关,边观察边交流,说出他们的用途。
3、教师总结说明操作注意事项:电池的正确安装、导线的连接、开关的使用、灯泡的安装。
4、学生动手实验用新增元件组装电路,让灯亮起来。
6、根据组装的电路,用元件符号画出电路图。
7、比一比,各组绘制的电路图。
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结束语:今天同学们表现得非常聪明,能自己开动脑筋,通过自己动手设计让灯亮起来,回家以后请同学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调查家中的用电器是怎样连接起来的?但一定注意用电安全(这句话课件出示),祝你们成功
板书:
18、让灯亮起来
电池
导线
小灯泡 电池盒 ---------------- 亮
灯座 (形成电流通路)
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