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教材内容的安排: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
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去过地方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学情分析
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并不陌生,但对于地形的含义及地形的基本形态则没有明确认识,甚至存在着一些迷失概念。要利用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从而更好的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评价任务
1.搜集各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图片并描述其特点。
2.观察地形图,分析地形图上的信息。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或地球仪。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出示谜语)“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能载大河和山川。打一个物品。”(地球仪)老师今天带来了两个地球仪,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凹凸不平)这些凹凸展示了地球上的不同地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板书)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十一你们出去玩了吗?你都去过哪些风景宜人的地方?那儿有什么特点?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展示)
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试着总结平原、山地、盆地、高原、丘陵这几种地形的特点。要求:
(1)五个大组每组按要求先重点研究一种地形;
(2)同桌两人讨论,将结果填入报告单中。
(3)轻声讨论,不影响其他同学。
3.(课件出示丘陵、盆地、平原、高原、高山的图片)同桌两人讨论,完成报告单。
4.请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评价)(板书)
5.老师将大家汇报做了一个汇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总结)画简笔画。
平原:低平而宽广。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
盆地:周围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结合板书讲解平原和高原、丘陵与山地的主要区别。
6.请你将刚刚没有重点研究的那四种地形特点记录到你的报告单中。
7.考考你,连线题。
8.经过了紧张的学习之后,我们来放松一下,了解几个世界地形之最。
(课件展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最高的高原、最低的盆地、最高的山峰、最大的峡谷)
三、观察地形图
1.刚刚我们欣赏了一些地方的图片,它们能反映出当地的地形特点,能反映出整个中国或者世界的地形吗?(不能)想要了解一个大的区域的地形特点,该怎么办呢?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好帮手,那就是地形图。(板书)
2.(大屏幕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从这两张地形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什么?(结合课件讲解)
4.出示顺口溜(黄高蓝水绿平原,沙漠黑点一片片,粽紫表示更高地,白色终年积雪寒)。
5.如果让你来画我们的家乡宁夏的地形图,你会用到哪些颜色呢?讲解宁夏地形特点。
6.观察中国地形图,看看我们的祖国,在地形上有什么特点?
(1)形态多样,五种地形均有分布。
(2)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7.走出中国,看看世界!(出示世界地形图)世界地形又有什么特点呢?
(陆地少,海洋多)
8.除了地形图之外,还有通过别的方法展示地形的吗?展示地形模型。交流制作方法。
四、总结拓展
1.关于地球表面的地形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师生交流)
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交流)
3.结语。
教学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我的定位是让学生整体感知地球表面的地形状况,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地形地貌的特点,并且能通过地形图上的不同颜色判断不同的地形。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上目标基本达成,我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让学生看旅行时的照片,让学生对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由于学生都喜爱旅行,照片也确实是实地拍摄,所以一开始就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觉照片上展示的地形非常真实,不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由此我觉得老师应多发现、多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平时的留心积累会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带来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对我国的主要地形及特点有了整体的感知,再采用各种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地形,根据图片自主发现并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学生在归纳特点的过程中能比较轻松,归纳的特点也比较准确。让学生根据图片判断是哪种地形,说说各种地形的特点,起到了一定的巩固作用。
在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地形图的认识上,我首先展示了地形图,有世界的,中国的地形图。询问学生想了解的问题,多数学生都想了解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着什么,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我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解决了地球由哪两部分组成入手,学生很快给出正确答案,接着通过小资料展示、图文结合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并识记地形图上不同颜色分别代表的不同地形。接着我展示了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根据地形图的颜色说出我国地形特点,这是一个现学现用的方式,学生的判断也非常准确到位,较好地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由于课前的积极准备,能在40分钟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得益于辅助教学方式,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课堂中,应该还多给学生鼓励和评价的话,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激情还不够,重在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对课堂气氛的调动。在归纳各种地形特点之后,还应让学生进行朗读。还应多了解学生,加强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言的应变和处理能力,以学生为主,注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