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案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科学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案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4 12:1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本课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教材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的探究活动组成。第一部分: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教材中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了实验的方法。实验分别是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第二部分:认识风化。教材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流程图或文字、图画表示这个过程。教材最后还安排了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地形形成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对风化作用改变地形地貌有更多的了解。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经过了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地表地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平时知识积累中,他们对于岩石以及岩石的形成也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这种感性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的高度,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因此,本课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在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究下,在实验和学习中构成一定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2.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4.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3.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求证冷热变化、流水等对岩石的影响。
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评价任务
1.对岩石变化的原因进行推测。
2.通过模拟实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3.能够用简单的流程图或文字、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石膏粉、豌豆种子、小碗或盘子、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像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引导主题:同学们,我们在哪里见过岩石?你印象最深刻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描述。
2.图片引领观察:教师课件出示连续六天拍摄的一组岩石的照片:要求学生先观察,这6天里,这块岩石的模样有没有发生改变?学生观察汇报。
3.触发学生矛盾:那7天后呢?8天后呢?模样会改变吗?那八年后呢?八百年后呢?八千年后呢?
4.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又改变模样了呢?这其中,什么发生了改变?(板书)
5.激活实验动机:是不是这些因素作用下,岩石模样就会发生改变呢?(板书)就这样一直争论下去?(由学生提出实验求证)
二、实验求证
(一)冷热实验
1.我们就用这块小石头模拟校园里的岩石(出示小石头),那阳光和雨水用什么代替?
2.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3.讲解实验单的填写。
4.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汇报实验收获。教师相机追问: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样的?如果继续实验下去,这块小石头又会变成什么样?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7.小结:这些现象告诉你一些什么信息呢?
(二)水流摩擦实验
1.过渡:当然,咱们这块岩石在雨水的冲刷下,肯定还会受到水的摩擦和冲击,那么岩石会不会因此改变模样呢?我们照样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
2.怎么去做这个实验?
3.温馨提示:同样的,我们也需要完成这张实验单,通过刚才实验得到的经验,你觉得做这个实验你有什么建议给大家,这个温馨提示请你来提。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汇报实验收获。教师相机追问:你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如果继续实验下去,这块小石头又会变成什么样?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6.小结:这个实验,又告诉你什么信息?
7.现在你能解释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吗?
(三)实验总结
1.课堂当中,我们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去模拟了岩石受冷热、水流摩擦影响后发生的现象,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大自然当中,现在你认为这块岩石在这六天里,它的模样发生改变了吗?那为什么难以发现它的变化?如果经过很长时间以后,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你这么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2.是啊,这种变化是细微的,缓慢的,不明显,有时候甚至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出来。但这也是一种改变。试想,现在是六天的时间,那经过六年后,六百年后,当这种变化经过时间的累积以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另外的一番情景了。
三、推测与解释
1.课件展示另外一些岩石的图片。它们以前长这个样子吗?
2.科学推理:联系刚才的实验,说一说这块岩石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3.在你们的讲述中,还有什么因素也能使岩石的模样发生改变?学生讲述,教师板书。(教师相机出示“石生树”图片:这棵树长在什么地方?一直长,岩石会怎样变化?植物的根也能改变岩石的模样。另外,动物、大气污染等对岩石的破坏也很厉害,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作用。
4.明确风化概念: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四、实践强化
1.再次出示六张照片,留白第七张照片,问学生:如果真在800年后拍到了这块岩石的第七张照片,你觉得会是怎样的画面?请你画一画!这么画,你的理由是什么?
2.学了今天这堂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教学反思
岩石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他们常常接触。在学生眼中,岩石都是坚硬的,是不容易发生变化的。大自然中岩石的变化是一个非常漫长和细微的过程,不易在短时间内察觉,学生平时也很少注意到。因此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学生认知的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模拟实验和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经历岩石变化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在实验中,注重实验的严谨性也是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的考验与提升。在教学中,我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较理想地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反思本节课主要体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实验中,选用适宜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功的重要途径。
在实验“冷热的作用使岩石改变的?”的模拟实验中,课前,我反复选择不同的岩石进行实验,但实验现象都不明显,后来通过请教和查找资料选择用山皮石作为实验材料。并规定实验中给岩石加热的时间为1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很快的就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这就为学生认识冷热改变岩石模样提供了直观的材料。
同样,“流水的作用使改变岩石模样?”的实验,对岩石的选择也是有要求的,我同样选择了山皮石,让学生很快就观察到岩石在水瓶中摇晃一会儿后就碎裂成小块,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岩石的改变除了受到水的冲击外,还与岩石之间的相互摩擦,碰撞有关系,课堂重难点迎刃而解。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成功的体验。
2.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生思维发展,去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教学初始,选择学生熟悉的岩石为素材,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岩石改变模样,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进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想法,从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这样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3.让科学课的学习,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流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改变的环节中,在学生掌握其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出示鹅卵石,并提出它是怎样形成的,孩子们在兴奋之余,能够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岩石变为卵石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