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引导学生像一个探索者、一个发现者那样在实验中找寻用水钟计时的方法和规律,引导学生认识计时方法的多样性,会根据有些物体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它的变化规律就可以用来做计时器的原理,设计、改进小水钟。并把此知识引入现实生活,估测水龙头的滴漏现象,测量怎样减少浪费,节约用水。
学情分析
钟表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但熟知并非真知,学生只是在生活体验中获得过一些零碎的认识,至于水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如何计时等了解不多,需要制作并体验用水钟计时,增进对水钟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人们用来计时的方法的多样性。
2.引导学生制作和改进小水钟,利用小水钟进行简单计时。
3.让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学到的知识估测生活中水龙头的滴漏现象,提醒人们节约用水。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水钟模型实验,分析、整理收集到的数据。
难点:知道为什么元延祐漏壶要设计成多级漏壶。
评价任务
1.认识水钟的构造。
2.通过实验认识水钟的计时原理。
教学准备
水钟模型(大饮料瓶、剪刀、圆规、水彩笔、尺子)、秒表、烧杯(有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人类为了紧跟“时间的脚步”,制作了各种各样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摆钟、原子钟(生答),水钟也是其中之一。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认识水钟
1.水钟是怎样设计的?请查到资料的同学介绍一下。
2.P19“知识链接”(展示图片)同样是水钟,却又不一样。除了工作方式,它们的结构也有很大不同。左侧的受水型漏壶居然有4个壶,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壶呢?
【设计意图:观察水钟,提出问题。】
三、实验
1.实践出真知,要研究水钟,最好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个水钟试试。用我们之前准备的材料先组装一个水钟要求:(课件展示)
(1)将烧杯中的水倒入上方的壶中,不要超过刻度线。
(2)记录10秒流出的水滴数,水滴滴到瓶底算一滴。实验3次,每次都从1开始数数(介绍秒表的用法)。
(3)收拾器材并完成“小科学家记录本”P7的第一个表格。
2.开始实验。
3.交流实验结论:壶中的水越少,水的流速越慢。
【设计意图: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探究过程,发现水钟的计时规律。】
四、验证实验
1.通过对下一级的壶滴水,真的能够保证它滴水的速度不变吗?我们再试试看。在水中模型上再加一个壶,完成验证实验。
2.交流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运用模型,验证实验结论。】
五、拓展实验
做一个计时1分钟的水钟,在瓶外的刻度尺上标记出来。
【设计意图:实验拓展,巩固所学知识。】
六、拓展活动
关心身边水龙头的滴水现象。通过30秒的滴水,评估24小时会产生多少水,认识到生活中要注意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从一点一滴做起。
【设计意图:留心滴水现象,关注节约用水。】
七、小结
随水钟一起流走的除了时间还有水,水龙头不像水钟有容器接水,它滴出的水都浪费了。世界上还有许多人遭受缺少水源的痛苦,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节约用水。
【设计意图:回顾新知,提倡从身边做起,节约用水。】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复习旧知导入,引出水钟、观察水钟,并对自己的疑惑提出科学问题:“都是水钟,为什么有的只有一个漏壶,有的却有多个?”。
研究水钟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一个水钟模型试试。各组同学动手制作水钟,并认真观察水钟的滴水现象。在实验中,学生们发现每10秒的水滴数并不一样。水多的时候,水滴比较快,数量较多;水越少,水滴越慢,数量也少。这样的结论,与多级水钟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多级漏壶是为了保持一个漏壶的水量,使得水钟可以匀速滴水,并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小组做模型把饮料瓶剪开后,没有用透明胶包边,容易把手划伤;滴水计时的时候,一会儿把孔中滴下水珠算作一滴,一会儿把水滴落到瓶底算作一滴,标准不同,计数也不同,易产生误差。针对这些问题,可在实验前的准备环节,着重强调。或是写入实验的注意事项,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