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6.2蹦床里的学问 教案 教案 大象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科学6.2蹦床里的学问 教案 教案 大象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大象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4 10:3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蹦床里的学问》
一、教材分析
《蹦床里的学问》属于“力”这一教学单元。本课依据《课标》要求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综合探究活动的能力。一级目标“模型与解释”能力训练,承接的二级目标是“能将所得结论应用于实践并验证其正确性”。教材编写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课以猜想和实验作为探究活动,为以后“摩擦力”的学习等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内容安排凸显了“弹力”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年龄在11--12岁,他们对玩蹦床,拉橡皮筋的活动并不陌生,很容易想到在蹦床上比地上蹦的高是因为“弹力”。但对“弹力”概念不够明确,认识也不够系统。
三、教学目标:
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根据教材内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蹦床、皮筋等器材的体验,了解弹力、弹性的初步概念,构建出弹力的概念模型。
2)、探究橡皮筋形变与弹力的关系,并得到两者的辩证的关系。
3)、探究制作“小小火箭发射架”,检验模型的正确性。
2、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勤于观察,敢于猜想,大胆探究,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经历探究弹力的过程。通过选择材料设计实验,总结分析出弹力与形变之间的半定量关系。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弹力,并学会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在一定限度内,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五.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上力求体现探究性原则。我采用“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验证结论”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在幼儿园的蹦床活动直观的引入,让学生“体验弹力”自己提出猜想。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去发现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
在学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到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电脑课件、测力计、弹簧、橡皮筋。
实验器材:测力计、直尺、木板、铁钉、橡皮筋
八、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
两个小朋友,都在蹦。一个在蹦床上,一个在木箱上。观察他们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结合自己在生活中跳蹦床的经验,通过比较很容易看出在蹦床上跳的高。进而会引起他们的思索:为什么在蹦床上跳的高呢?蹦床上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吗?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课课题】板书:《蹦床里的学问》
第二环节:新授
1、认识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并归纳弹力与弹性的概念。
(1)(课件展示)看蹦床的边缘部分是什么?是弹簧
【设计意图:由蹦床引出弹簧物质顺理成章】
弹力计的弹力,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表情,并观看弹簧、橡皮筋发生的变化。在学生谈体会和谈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之后,我
小结:像橡皮筋、弹簧一样,在拉它的时候它们会变长,同时,还会产生一种抵抗变长的力,这就是弹力。在蹦床上也是这样,我们蹦的时候要把蹦床往下压,蹦床呢就会产生一种向上的力,这种力同样也是弹力。板书:弹力不管是刚才的橡皮筋,还是蹦床,当外力消失后,它们都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板书:弹性
(课件展示78页内容)??
(2)提出弹力与物体形变之间的关系的猜想。
【设计意图:猜想是科学探究的程序之一,是学生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进行的一种预见性思考,是制定探究计划、设计试验方案的前提和依据,通过同一个小朋友两次弹跳的高低不同,学生很自然地会提出弹力有大小之分,弹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的问题。猜想是建立在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2、设计试验,选择材料,研究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填好试验报告单。
弹力大小实验
第_______小组
橡皮筋被拉长(厘米)
测力计读数(牛顿)
总结自己的结论:                      
第三环节:制作“小小火箭发射架”。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弹力知识,自制一个“小小火箭发射架”。制作过程中,可以结合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并及时纠正:
(1) 如果我们把弹簧或者橡皮筋无限拉长,会把火箭射出无限远吗?
(2)我们前面做出的结论正确吗?有没有需要修正的?
(3)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交流新发现。
  在一定限度内,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第四环节:了解生活中弹力的应用。
  根据学生课前的调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应用弹力的例子?
3、板书
2、 蹦床里的学问
弹力 弹性
在一定限度内,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安阳市2010年
小学科学优质课决赛
(序号:21)


蹦床里的学问

殷都外国语中学
樊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