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1.5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案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1.5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案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4 10:3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国旗怎样升上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描述滑轮的结构特点
2.能操作滑轮的实验,分析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
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动滑轮和定滑轮各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组装滑轮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钩码、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同学们!你们见过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吗?下面我们跟随镜头一起走进天安门广场感受升国旗的庄严时刻:【百度视频】
2、教师谈话:大家看的好认真,可见同学们都非常热爱我们的国旗、热爱我们的祖国!看到冉冉升起的国旗,你们有没有想到国旗是依靠什么装置升上高高的杆顶呢?这其中究竟含有什么样的科学秘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国旗怎样升上去》。(板书《国旗怎样升上去》)
3、那么,请同学们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能力,你认为国旗怎样升上去的?
学生回答:(滑轮)
4、(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过旗杆顶上的那个小小装置?我们把这个装置叫做滑轮。国旗是利用这个滑轮装置升上去的。(板书:滑轮)
5、滑轮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简单机械。同学们认为滑轮是一种怎样的装置呢?请大家观察桌子上准备的两个小黑轮,它们就是滑轮。小组之间说说滑轮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学生回答:(是一个圆环,中间有槽的装置)
6、教师总结: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滑轮是用来提升重物的一种简单装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周边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小轮。
(课件出示: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小轮。)
二、动手组装了解滑轮分类
1、教师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滑轮,下面我们自己来组装一个升旗装置好吗?(需要哪些工具?)
2、利用一只滑轮还能怎样提升重物,你还有别的组装方法吗?
滑轮在生活中是用来提升重物的,在使用过程中有两种方法,(教师板书出示)这两种滑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
3、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异同:定滑轮和动滑轮。
4、小结并板书
齐读: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出示板书】
齐读: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出示板书】
三、探究滑轮的作用
1、教师谈话:其实不管是定滑轮还是动滑轮和我们前几课认识的杠杆、斜面、轮轴都一样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在前几课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机械应在工作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那么今天学习的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同学们猜测一下它在提升重物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省力)
2、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测,那么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结论。
3、你能为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滑轮在提升重物时是否能省力吗?(小组讨论实验要求,说一说)
4、大家知道怎样去完成这个实验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实验提示。(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测力计指针归零。
(2)、将测力计勾在线绳一端用手匀速拉测力计,定滑轮、动滑轮各测3次,记录读数并算出平均数。
(3)、最先完成的5组上台填写实验汇总表。
5、通过刚才实验数据,我们知道了定滑轮不省力,而动滑轮能省力。
6、你知道吗?其实滑轮是一种变形杠杆。(课件出示)
7、虽然定滑轮不省力,但生活中很多地方还要用到它(观看视频)
8、为什么定滑轮在提升重物时不省力我们还要用它呢?
9、学生讨论
(请一位学生上台体验: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而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10、小结:通过刚才实验,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但不省力,而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四、课外拓展
1、谈话: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使用滑轮这种机械总是希望又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就能将重物升到高空,你们有好的方法吗?
对,同学们很聪明,可以把动滑轮和定滑轮一起组合起来使用,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扬长逼短,这样就组成了滑轮组。
2、观看图片
3、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做得到滑轮组,你注意过吗?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种简单机械?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哪几种呢?
学生回答
非常好,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不忘之前所学的,希望同学们能温故而知新。下去把我们这两周所学的四种简单机械归纳总结,能够更好更全面的掌握所学知识。下课
教学反思
《国旗怎样怎样升上去》这一课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一课时。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本课教学尽力让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感知建模,联系实际,指导探究,开放活动,自主实践的探究过程来逐步丰富对滑轮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精神,体现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目的。
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记录、搜集、分析信息、数据的能力,我在教学活动中一直要求学生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搜集到的证据,让他们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让事实来说话,用证据来验证。学生们在通过实验验证“使用定滑轮可能可以省力”的假设,挂在重物另一端的测力计的读数指示标,却并没有按照他们预料的那样稳稳地停在一个数字上,随着滑轮上悬挂重物位置的提升,读数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着。教师是把教学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告诉他们,说“按道理应该是怎么样的”还是说“请大家把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记录下来”?我选择了后者。如果所有的实验都是为了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的话,实验就失去了意义。结果固然重要,而得出结果的过程更是重要的。数据在科学实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学生在学习科学中应该有的科学态度。当各组学生汇报完差异较大的实验数据后,我再分析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最后用挂钩码的方法演示证明给学生看。虽然花费了比原计划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了解更加清晰了。我想,这种付出应该是有价值的,是会有收获的!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小组活动时组长要安排好谁操作、谁观察、谁记录,只有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才能把实验做好。学生的探究活动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探究,但不是放手让学生动手就行了,老师必须充分估计学生在探究时会遇到的困难,并准备好相应的策略,在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分步走、多指导,使学生较好地完成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的分析有理有据,就必须把数据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