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防御战略大决战 温故知新主力决战时机已成熟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2.措施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冀东人民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3.结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历时一年多的土改革命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翻身农民丈量土地分到土地后喜悦的农民贫雇农代表分土地给农民4.影响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解放区农民送亲人参军影响: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南京武汉陕北山东挺进大别山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
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
决战的时机来到。一、三大战役1.决战的条件解放军的坦克解放区青年踊跃参加解放军国民党靠“抓壮丁”补充兵源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分到土地后喜悦的解放区农民国统区学生的示威游行国统区的饥民延安西柏坡南京沈阳北平徐州武汉西安南京解放战争形势图1946年夏1948年秋沈阳北平徐州 2.三大战役(1948.9—1949.1)①辽沈战役长春沈阳锦州塔山黑山营口林彪 罗荣桓辽宁吉林辽 北安
东热 河河 北关门打狗各个击破攻锦打援 辽沈战役
(1948.9.12--1948.11.2)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 2.三大战役(1948.9—1949.1)徐州陈官庄碾庄双堆集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江
苏山 东河南安 徽 淮海战役(1948.11.7 -- 1949.1.10)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平津战役 2.三大战役(1948.9—1949.1)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傅作义 聂荣臻 罗荣桓 林彪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张家口天津 北平先打两头分割包围后取中间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国民党军司令傅作义
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北京故宫遭战争洗礼的圆明园∴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三大战役慨况表1948.9─ 11林彪,罗荣桓47万多东北1948.11─
1949.1陈毅,粟裕谭震林55万多为解放江南奠基林彪,罗荣桓52万多华北东北解放军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3.三大战役意义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人民群众积极参军,踊跃支前,巩固后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渡江战役(1949.4—1949.6)1949.4.23.占领南京,
国民政府垮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猜一猜1.“钟山”指的是哪儿?
2.“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哪次战役?
3.你怎样理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南京渡江战役 霸王指项羽,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毛主席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渡江战役的意义 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
活动与探究A.解放军打战勇敢
B.国民党指挥失当
C.毛泽东懂军事,蒋介石不懂军事
D.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1.国民政府腐败反动失尽民心2.中共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三、胜利的根本原因1949.10.1. 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介石只得呆在台湾远眺大陆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攻占 A、北平 B、南京
C、武汉 D、上海2、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A、上海 B、南京
C、武汉 D、北平1、下列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是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快乐点击4.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
A.南京解放后 B. 渡江战役后
C.三大战役后 D.全国大陆解放后
5.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认为这里的“门”是指:
A、辽宁 B、沈阳
C、长春 D、锦州
.6.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上述评价和哪次战役有关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诗人总理”温家宝深情地朗诵这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时,会场上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诗歌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分离?
B、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
C、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
D、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