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4 21:44:44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选C。原文说的是对其他一些国家产生了影响,但未谈及影响的程度。
2.选B。本文没有采用引证法。
3.选A。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这一学说并不是一成不变或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西方资产阶级法治理论产生前后,也曾面临各种威胁和挑战。”这说明西方法治理论学说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C项有两处错误,一是“中国的学者们”扩大了外延,原文说的是“目前,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对西方法治理论照搬照抄、亦步亦趋,不仅无助于中国现实法治问题的解决,更形成不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少学者”不能扩大为“中国的学者们”;二是“意识到学习西方法治理论对国内学界的危害”表达有误,学习西方法治理论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对西方法治理论照搬照抄、亦步亦趋。D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上世纪80年代,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进程,西方法治学说、理念越来越多地引入中国。”言外之意,在改革开放前,西方法治学说、理念也有一些进入中国,只是量比较少,而不能说完全没有。
4.B.原文是“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已没有过去的生存危机感,一些孩子觉得“不奋斗也有饭吃、有衣穿,读不读书无所谓”,只是“一些孩子”有“读不读书无所谓”的想法。此外,“导致”一词强加因果,曲解文意,仿佛脱贫攻坚搞错了。
5. D. “成因无外乎两个方面”错误。“厌学症”的产生既有此项所说的客观原因,也有贫困家庭父母和孩子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主观因素,不能只归咎于客观因素。
6.(一)从外部因素看:①政府会让你家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只能满足你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你想过上更好的生活,就要好好读书。②老师们会努力改进教学,并帮助你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你要相信,以后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的。
(二)从内部因素看:①你要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好好读书苦一时,辍学打工苦一世。②请你相信“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努力读书,改变的不仅是你个人的命运,还是你家甚至你的子孙后代的命运。③你好好读书,学好科学文化,就能像张艺谋、顾长卫、俞洪敏等名人一样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评分标准:答出任意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及以上给6分;符合“劝说”语境要求,给1分。答到其它方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 C.“和自己无关”错误,张明“捅出猎刀,豹子腹中一刀,鲜血喷出,死了。”说明豹子的死和张明有关,只不过豹子的致命一击来自那支直插额中的羽箭。
8.①情节方面:作者虽略写漆武,但总能在关键时刻让他出场。漆武的活动是小说的暗线(答“线索”也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人物塑造方面:略写漆武,符合他不善言语的性格,刻画了漆武为人低调、不事张扬的形象。
③主题方面:他为数不多的出现,激起了包括张明在内的乌林猎手的斗志,凝聚起乌林人抗日的力量,揭示了“团结一致,抵御外辱”的主题。
④艺术效果方面:简笔勾勒漆武,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感,更加吸引读者。
(评分标准: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给满分,不必拘泥于答案的字词,意思对即可)
9.答案一:我认为张明是真正的猎手。
①他意志顽强,有不服输的精神。他看不惯外乡人在大倚山逞强,所以要去打只豹子来为本地人争气。
②他有民族自尊心。他对乌林被日本人统治感到窝囊,冒死猎杀藤野一郎。
③他有大无畏牺牲精神。独自猎杀豹子有生命危险,他没有退缩;刺杀藤野一郎后,他也牺牲了。他的牺牲精神激励着猎手们奋勇抗日。
④他吃苦耐劳。到鬼见愁涧时,他已筋疲力尽,劳累不堪,仍一心一意要猎只豹子。
⑤他智勇双全。猎杀藤野一郎时,他做了充足的准备,找准时机下手。
答案二:我认为漆武是真正的猎手。
他打猎本领高强。他能一个人用古老的工具猎杀一只豹子。在张明猎豹遇险时,他出手相救,一箭射中豹子额中。
他有勇有谋。他一箭射中母豹,救了张明,与日寇周旋,令他们防不胜防。又巧妙地处理豹子的中箭之处。
③他有气魄有才干。张明牺牲后,他组织猎手们抗日,把日本鬼子当猎物来打,打得鬼子摸不着头脑。
他沉着冷静、机敏。猎杀母豹,解救张明。
不居功,做事低调。猎杀母豹,让功张明。(原文:“张明被一群人吵醒…真是好样的!”巧妙地处理豹子的中箭之处)

(评分标准:两个答案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任答一个即可。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给满分。若答张明和漆武都是真正的猎手,最多给3分;若答乌林的其他猎手们,最多给1分;若答藤野一郎,给0分)
10. D
11. B.殿下,用作对帝后、帝妃及太子、公主、诸亲王的敬称,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亲王、公主等的敬称。
12.A.孟尝君身边的人因为主人不太在意冯谖而看不起他。
13.(1)译文:(冯谖)赶着马车到薛地,派官吏把该还债的百姓叫来,(让他们)都来核对债券。
(评分标准:“之”译为“到”,1分;“?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1分;“悉”译为“全部,都”,1分;句子大意2分。)
(2)译文:孟尝君担任(齐国的)宰相几十年,没有纤介之微的祸患,(倚靠的正)是冯谖的谋划啊!
(评分标准:“为”译为“担任,做”,1分;“纤介”能译出“小”或“少”的意思,1分;判断句式,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家境贫困,难以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愿意寄食门下。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擅长。回答说没有什么擅长。又问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笑了笑,接纳了他说:“好的。”孟尝君身边的人因为主人不太在意冯谖,就拿粗茶淡饭给他吃。
  孟尝君问门下食客:“请问哪一位通晓账务会计,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呢?”冯谖署上名字说:“我能。”于是孟尝君替他备好车马行装,让他载着债券契约出发。辞别时,冯谖问:“收完债后,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回答:“先生看着办,买点我家缺少的东西吧。”
  冯谖赶着马车到薛地,派官吏把该还债的百姓都叫来核对债券,全部核对之后,冯谖站了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赏给这些百姓,并烧掉了那些券契文书,百姓感激得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地返回齐国,一大早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很奇怪他回来得这么快,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接见他说:“收完债了吗?何以回来得这般快捷?”冯谖答道:“都收完了。”“先生替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冯谖说:“您曾说‘买些家中缺乏的东西’,臣暗想,您宫中珠宝堆积,犬马满厩,美女成行。您家中所缺少的,惟有仁义了,因此臣自作主张为您买了仁义回来。”孟尝君说:“你怎么买仁义的?”冯谖答道:“您封地只有小小薛地,不但不好好体恤薛地子民,反而像商人一样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臣私自假传您的命令,将所有的债款都赐给他们,并焚毁债券,百姓无不欢呼万岁,这就是臣替您买的仁义呀!”孟尝君很不高兴,说:“我知道了,先生退下休息吧。”
  一年以后,齐王对孟尝君说:“寡人不敢用先王的旧臣为臣。”孟尝君回到封地薛,还差百里未到,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方才看到。”
  孟尝君为相几十年,没有纤介之微的祸患,倚靠的正是冯谖的谋划啊!
?
14.A(“绚烂”错,应为“凄迷”)
15.“空”是“徒劳、白白地”的意思(1分),描写流水中的桃花白白地断断续续地飘走了(1分),突出了落红漂流,春事已空(2分),表达了作者对这场仙、凡间的恋爱已成空的惋惜之情(2分)。
16.
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⑵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7.C(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不落窠臼:比喻有所创新,不落俗套;去末归本:使人民离弃工商业,从事农业,以发展农业生产;去芜存菁:除去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华;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浑然天成:自然形成的整体,没有斧凿的痕迹;触类旁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18.B(两处错误:①语序不当,应为先“写生”,再“概括、整理”,然后“重新构筑”;定语排序不当,因为“突破”了“派别的区分”而非“形式上的区分”,应为“传统形式派别上的”。②动宾搭配不当,“构筑……山水画”有误。)
19.D(依下文“既有峻拔雄奇,又不乏飘逸清新”的顺序。“北方灿烂的秋山”“ 飞瀑奔腾的浑灏壮宏”对应“峻拔雄奇”,“南方的古镇桥影”“ 幽谷思情的小桥人家”对应“飘逸清新”)
20. 学生到食堂后, 卡中余额充足的持卡就餐;卡中余额不足的到收费窗口充值后即可就餐。(2分)无卡的,凭学生证先到服务窗口领取临时卡,然后到收费窗口充值方可就餐;(2分)无学生证的,则先到服务台填写领卡申请单,然后到服务窗口领取临时卡,再到收费窗口充值后方可就餐。(2分)
21. ①“犬子”改为“您的孩子” ②“生死攸关”改为“至关重要”
③“贵校”改为“我校”或 “本年级”
④“务必”改为 “在百忙之中” 或删除“务必”
⑤ “不得”改为“请勿”(指出并合理修改,一点1分)

22.作文评分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一、题目定性
这是一道典型的有共同话题的多则材料+任务驱动的作文题。题目要求从给出的几则材料中找到共同话题,明确材料内容,把握材料中的观点,按要求作文。

二、题目解读
㈠材料解读
材料是三段语录。第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关键词在“路远”和“上下求索”(指奋斗是长期的过程),另一信息是“屈原”(自古有之);第二句关键词是“传统”和“永久奋斗”,是指从历史到现在乃至未来都延续的;第三句有三层意思,首先说明了什么是奋斗,奋斗是一种“小我”实现与“大我”精神的体现,其次是奋斗过程的状况,然后是如何成为奋斗的强者,强者的奋斗是“不断”地在挫折中奋起,“永不”气馁,不是一事一时的。

㈡写作任务
作文要求在三句语录中以“奋斗”为基础,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谈自己对“奋斗”的看法,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每句中“奋斗”的立意点,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录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

㈢写作要求

考生需寻找两句或三句间的立意关联,从而确定出一个立意,并在写作时扣紧“奋斗”。考生需准确审题、明确立意、体现自己的思考,准确理解语句义,立意角度也可以跳出材料,言之成理即可。选择议论文,或记叙文均可。

三、立意参考

①②为基础,从传承的角度谈奋斗精神。如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奋斗精神代代传;奋斗之花永不凋谢等。

①②③为基础,从持续性的角度谈奋斗。如精彩人生需要不停的奋斗;在奋斗中成长自我;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奋斗,我一生的追求等。还可以从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角度谈奋斗。如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等。

①③为基础,从人生强者的角度谈奋斗。如生命因奋斗而精彩;奋斗的人生更美丽;成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








PAGE



4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高一语文

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讲出我们自己的法治话语
孙家红
世界上并不存在单一的法治模式,更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法治道路。对于这一问题,一定要保持清醒认识。
上世纪80年代,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进程,西方法治学说、理念越来越多地引入中国。当时不少学者翻译、介绍西方法学著作,在法治理论和话语构建方面借鉴西方。不可否认,西方社会关于法治的经验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认真研究参考。但必须认识到,它是在西方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是西方学者创设的关于如何运用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理论学说。这一学说并不是一成不变或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西方资产阶级法治理论产生前后,也曾面临各种威胁和挑战。后来,由于西方国家长期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地位,其治理国家的主张就跟随资本扩张的脚步传播,并对其他一些国家产生了影响。
实际上,作为一种治理模式,法治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只能看它是否适合一个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因而法治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别。即使同在西方国家法治这一框架之内,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别也没有抹平。甚至在同一法系之下,不同国家的法治运行状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西方法治是一个极其笼统的学术概念,其话语表达各式各样。
在学术研究中,以往在借鉴西方法治理论时,有的学者由于认知局限,演绎出一些并不可靠的知识内容。还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话翻译成汉语后,与原意相去甚远。这表明,我们以往引进的西方法治话语存在不少漏洞,学者们需要更为全面地认知西方法治,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制造或传播一些查无实据的论断。
目前,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对西方法治理论照搬照抄、亦步亦趋,不仅无助于中国现实法治问题的解决,更形成不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们需要扎根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总结我国法治实践经验,回应自身法治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成熟的法治理论。
我们应以人类法治文明演进的整体视野,汲取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法律智慧,进一步增强学术研究的主体性,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创新见解,讲出我们自己的法治话语。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9年3月25日 10 版)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社会关于法治的经验有研究参考的价值,因为它是人类重要的文明成果之一。
B. 我们过去引进的西方法治话语存在不少漏洞,很可能与有些学者的有意为之有关。
C. 借助经济科技优势和资本扩张,西方治理国家的主张得以传播,影响极其深远。
D. 解决中国的法治问题,形成中国的法治理论,离不开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和法治实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法治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为立论前提,得出“它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的结论。
B. 文章采用引证法,有力地论证了“法治模式并非单一,法治道路也非唯一正确”的观点。
C.文章通过学者们对西方法治理论前后不同认知的对比,证明国内不少学者逐渐成熟起来。
D.文章按时间和逻辑顺序展开,论述了讲出我们自己的法治话语的必要条件和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只有全面认知西方法治,立足中国实际,才能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成熟的法治理论。
B. 西方法治理论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整体上还算顺利,尽管期间也曾经受过一点威胁和挑战。
C.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的学者们终于意识到学习西方法治理论对国内学界的危害。
D.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西方法治学说和理念就无法进入我国,也影响不了我国的法治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尽管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但在一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厌学症”在不少贫困家庭中滋生、流行。
西南山区一个贫困发生率超过90%的村子,一名15岁义姓少年因为厌学,9月开学后就没按时上过学。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这个孩子终于上了七年级,但又经常偷偷逃学,如此反复四五次。
当地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经常厌学、逃学的孩子,学习成绩跟不上,觉得读书很辛苦,且面临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不少就去“混社会”。
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某县,本该上学的孩子辍学务工现象突出,不少贫困家庭都抱有“读书无用,不如出去打工”的心态。
还有一些厌学者不愿意打工,只是无所事事地看直播、打游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党校教授盘世贵认为,通过脱贫攻坚,政府让贫困家庭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已没有过去的生存危机感,一些孩子觉得“不奋斗也有饭吃、有衣穿,读不读书无所谓”。
(摘自《半月谈》2019年3月25日)
材料二: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人生出彩靠教育,奋进追梦靠教育,教育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
“厌学症”之所以成“症”,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让孩子生“厌”,二是还有比“学”更让孩子沉迷的事情。于前者来说,是少数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在“脱粉”。在网络原住民时代,内容上的填鸭式教育,加之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已跟不上农村孩子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于后者来说,是社会责任的缺失。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10岁以下网民约为3400万,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呈低龄化趋势。
针对一些贫困地区出现的“厌学”现象,解决之道恐怕还是要合力而为,寻找因地制宜的“组方”:让“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显性化,让精准扶贫在“智”与“志”的层面有更多见贤思齐的样板;改变贫困地区辍学问题的解决思路,不要等到辍学再去做工作,而应把防辍作为教育的日常;加大对未成年人网络生活的引导与保护,给孩子们清朗的网络生存空间。当然,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与教育的层级,也是解决贫困地区学生“厌学症”的基本逻辑。
越穷的地方越容易滋生的“厌学症”,是基础教育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亦是扶贫攻坚发力的核心领域。听听贫困家庭对教育的看法、问问贫困学生对教育的期待,合力共治、用心用情,才能逐渐把“厌学症”遏止在萌芽状态,将辍学的孩子拉回明亮的课堂。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3月27日第2版)
材料三:
当我们谈到高考时,不能不提那句著名的“教育改变命运”。从现实来看,高考确实是很多人的命运转折点。在导演顾长卫看来,高考“就像一道光”;在张艺谋心里,“没高考,没现在”;在俞敏洪那里,三次高考经历更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回忆。对许多人来说,高考犹如一盏照亮前程的灯,也像一台“命运交换机”。
最近几年,“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沉渣泛起,一些人对高考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于是,当众多历史亲历者讲述高考故事时,也有人说,时代发展到今天,高考早已不是阶层流动的唯一通道,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
这样的判断自然也不算错。在价值观日益多元、成才路径多样化的今天,高考确实不是也不应该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否认高考的价值。公允地看,对于多数人尤其是普通家庭的学生而言,高考依然是改变命运的主流方式。这种主流方式的角色定位,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改变。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高考,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会是什么模样?
(摘自《新华评论》2019年3月2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必须坚信“教育改变命运”的道理,通过接受教育来让自己的人生出彩,让自己奋进追梦。
B. 脱贫攻坚让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摆脱了生存危机,导致他们产生了“读不读书无所谓”的想法。长此以往,这些地方很难真正脱贫。
C. 经常厌学逃学的孩子,在学习上陷入恶性循环,不少人过早地踏入社会。与辍学务工的孩子相比,那些只知道看直播、打游戏的厌学者更令人痛心。
D.高考改变了顾长卫、张艺谋、俞敏洪等人的命运,也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照亮了很多人的前程,生动地诠释了“教育改变命运”的道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今,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成才的途径也多种多样,有些人没有参加过高考也能成功。所以,高考的确不应该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
B.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考仍然是众多中国孩子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也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主要方式。如果没有高考,我国的发展前景堪忧。
C.遏制“厌学症”的蔓延,既是基础教育主管部门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扶贫部门攻坚克难的重要任务。此外,我们还有必要听听贫困家庭的心声。
D. “厌学症”的成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薄弱,课堂教学不足以吸引学生;二是互联网对孩子们产生冲击,给他们带来了太多诱惑。
6.小明家境贫寒,厌学逃课,想辍学打工。请你结合材料,列出理由,劝他安心学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真正的猎手
华杉
张明在乌林,算不得真正的猎手。以前是,至少后来不是。
这完全是由于漆武。
漆武是外乡人。一年前不知哪天在镇外的普济寺安然住下就没有走的意思。开头,人们并不在意,直到有一天,人们才突然注意起这个人来。
原因是他从山里扛回一只豹子。人们就知道了他叫漆武,还知道他猎杀豹子的武器竟然是祖辈用过而现在早已弃之不用的古老工具——弩!
乌林,外围八百里大崎山。这里山高林密,断谷残涧,常呈浓雾弥漫之势,毒虫鸟兽出没无常。所以,乌林多猎手。然而,独自一人扛回一只豹子,这还是破天荒。
于是,漆武便很受乡人敬仰。
但也有好多人不服,特别是年轻的后生。张明就是一个。
让一个外乡人在这八百里大崎山逞强,这无疑是劈头让人打了一耳光!
张明就很想猎到一只豹子,最好是比那只更大一些。
张明不怕。原因是自己本就是乌林最出色的猎手。再说张明手中握的不是弩,而是铳!一扣扳机,轰响震山林,飞砂走石,就是铜头铁罗汉也会炸得千疮百孔,更何况血肉之躯的鸟兽!
于是张明就下决心一定要扛回一只最健壮的豹子。于是这一天张明就收拾好东西一个人进山了。
山高林深草密。等来到鬼见愁涧的时候,张明已是筋疲力尽,劳累不堪。其间也遇到过几只小兽,但张明都放过了,一心一意要猎只豹子。
喝了几口水,张明稍作喘息。正待前行,耳畔忽传一点轻微的声响。定睛看去,涧对岸赫然踱出一只大豹!而且是一只母豹。此刻,它正悠闲地到涧边饮水。
张明兴奋得手都有点颤。他瞄准豹子扣动扳机。没响!臭子!张明顿感绝望。因为,那只受惊的豹子已跃于头顶。显然,装火药是来不及了。张明抽出了猎刀。
豹子直压而下,张明捅出猎刀,决心来个同归于尽。
张明无损。豹子腹中一刀,鲜血喷出,死了。
张明惊魂未定,手脚酥软。好半天,他努力走过去,抽出了猎刀,一切如在梦中:我张明真的杀死了一只豹子?
不,不是!张明镇定下来。因为他看见豹子额中插着一样东西——一支没颈的羽箭!
①张明忽然明白了。明白了,就转身走了。
张明空手出山!这是从没有的事。人们望着疲惫不堪默然无言的张明亦无言。
张明是被一大群人吵醒的。一人当胸一拳:好张明!真是好样的!
张明懵然爬起来到庭院。当中,停放一只开膛的豹子。张明上前,摸摸豹额,羽箭没了,箭洞被巧妙堵死。②张明又明白了。
在乌林人敲锣打鼓抬着张明满街转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张明真想大哭一场……
之后,一个如血的黄昏,张明提着一壶酒和半只狍子来到普济寺。漆武不在。于是,张明就一个人喝了半壶酒,吃了带来的半只狍子的一半。以前,张明很能喝酒。但不知为什么,这次张明喝了半壶酒就醉了,并且醉得很厉害。
就在张明烂醉如泥的那天晚上,日本鬼子来了。
打猎,可以。
铳,自是不敢放。张明就是个例子。没被日本兵用皮鞭活活抽死就算万幸。
不敢放铳。陷井、下套、竹箭,倒是能捉住几只野兽。但那滋味呢?八百里大崎山,世世代代的乌林,让小日本给统治了。窝囊!
感到最窝囊的依然是张明!张明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留着小胡子的中队长藤野一郎。他用皮鞭托着张明的下巴,得意洋洋地问他:你说咱俩谁是真正的猎手呢?
张明咬牙切齿:终有一天,老子要用猎刀再开一次膛!
机会终于来了。依然是一个如血的黄昏。张明这次没有醉,他埋伏在一棵大树后。因为,他知道藤野一郎今晚一定会打这经过。
藤野一郎来了。张明迅雷不及掩耳地扑上去。猎刀捅进了藤野一郎的腹中。那一刻,藤野一郎的枪也响了。
后来,在张明死的地方竖了一块石碑,碑文只有五个字:真正的猎手。
再后来,乌林的所有猎手忽拉一夜间全消失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八百里大崎山上活跃着这样一支神秘的队伍:他们除了用枪,最拿手的就是利用陷井、套子、竹箭等森林中随手可得的东西对付日本鬼子,叫他们防不胜防。听说,这支队伍骁勇善战,神秘莫测。还听说,他们的带头人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中年汉子。对了,他的身上永远都带着一把弩。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11期通俗文学-乡土小说)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漆武凭借落后的古老工具“弩”独自一人从山里扛回一只豹子。这在猎手众多的乌林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因此,漆武受到许多本地人的尊重。
B. 小说多次提到“八百里大崎山”,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既暗示了打猎范围之广、难度之大,又彰显了猎手们强烈的自尊心。
C. 第①处“明白了”说明张明认识到猎获母豹另有其人,和自己无关;第②处“又明白了”暗示张明懂得了射豹之人的良苦用心。
D.在张明精神的感召下,乌林所有的猎手在漆武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神秘的抗日队伍。他们骁勇善战,经常打得日本鬼子叫苦不迭。
8.小说对漆武着墨不多,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9.你认为只有谁才称得上真正的猎手?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孟尝君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B.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C.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D.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草具,本指用草编的盛饭馔具,此处指粗劣的饭食。古代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称为太牢具,只有羊豕两牲的饭食称为少牢具。
B. 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用来指称皇帝的词语还有朕、孤、殿下、万乘、天子、陛下等。
C. 衣冠,指衣服和帽子,古代士以上戴冠,故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也可代称缙绅、士大夫等权贵阶层,文中是穿衣戴冠的意思。
D. 国,本指疆域,引申为地区,都城也可以叫“国”,后泛指国家。古代,分封给诸侯的领地叫“国”。文中的“薛”是孟尝君的封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冯谖不甘贫困。他难以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愿意寄食门下,因为出身低微而被孟尝君身边的人看不起。
B.冯谖敢于作为。他主动接受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的任务,假托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赏给这些百姓,并烧掉了那些券契文书,百姓感激得欢呼万岁。
C.冯谖深谋远虑。他认为,孟尝君没有好好体恤薛地子民,反而像商人一样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所以,冯谖为孟尝君买来了义。
D.冯谖忠心耿耿。他陪同失意的孟尝君到薛地去,不离不弃。孟尝君受到了薛地百姓的夹道欢迎,深受感动,懂得了冯谖买义的一片忠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5分)
(2)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5分)
(二)古代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天仙子 和凝
洞口春红飞簌簌,仙子含愁眉黛绿。阮郎①何事不归来?
懒烧金,慵篆玉②。流水桃花空断续。
注释:①阮郎是刘义庆《幽明录》中记载的人物----阮肇,此处泛指所爱之人。
②烧金,篆玉:指道家的炼丹、书符。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洞口春红飞簌簌”,既交代地点、时间,又写出了桃花飘落之景,为桃花洞染上了一层绚烂的色彩。
B.“阮郎何事不归来?”一句是仙子相思情切而又明知仙凡路隔、郎君归来无望的独白,也是一句无可奈何的诘问之词。
C.“懒烧金,慵篆玉。”写仙女因对心爱之人的思念而懒于炼丹书符,以无心修炼深化其春愁和离恨之苦。
D.在写法上,这首词以景语起调,以景语作结,首尾照应,都是借落花之景来渲染氛围,衬映词情,有因景见情、融情入景之妙。

15.请对“流水桃花空断续”中的“空”字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苏轼在《赤壁赋》中以蜉蝣和粟作比喻,慨叹人们“人生短促,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 。”
⑵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自问自答,表明自己听完琵琶曲后泪水湿透青衫的句子是“ ? 。”
⑶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阐明了人们懂得道理有早有晚、专业各有所长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雷正民的山水画归纳起来,应当说是突破传统派别上的形式区分,通过富有成效的写生方法,经过概括、整理,重新构筑新的山水画秩序。这个秩序是既尊重传统的法度,又 ,在立定笔墨为主的基础上,又不时引入水彩、水粉或者是版画等其他因素融入画中,常给人既朴素自然、意蕴深长又不乏惊艳之处的别样感受。
当然,雷正民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形式语言上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其回归自然的旨趣和对天地人的哲思。( ),既有峻拔雄奇,又不乏飘逸清新,画家把热爱自然、敬拜自然的深沉情感挥洒在笔墨之间,清晰透彻地表达了画家的文化心理选择,也是艺术上的深情告白。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雷正民的山水画 ,突出个性。其破笔散锋的斧劈与浓淡墨色的渲染,使得他笔下的山水既有北方山石的气概又兼具南方清丽婉约、 的气象;二度平面法的构筑方式,赋予了山川在雄浑激荡中也不乏隽永与秀韵的特征;而以泼墨与泼彩表现气象,将恢宏与幽深紧密地结合,确为南北画风 之佳作。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拘一格 去末归本 浑然一体 触类旁通
B.不拘一格 去芜存菁 浑然一体 融会贯通
C.不落窠臼 去芜存菁 浑然天成 融会贯通
D.不落窠臼 去末归本 浑然天成 触类旁通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应当说是突破传统形式派别上的区分,通过概括、整理,富有成效的写生方法,重新构筑新秩序的山水画
B.应当说是突破传统形式派别上的区分,通过富有成效的写生方法,经过概括、整理,重新构筑新的山水画秩序
C.应当说是突破传统派别形式上的区分,经过整理、概括,通过富有成效的写生方法,重新构筑新的山水画秩序
D.应当说是突破传统派别形式上的区分,通过富有成效的写生方法,经过概括、整理,重新构筑新秩序的山水画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南方的古镇桥影到北方灿烂的秋山,从飞瀑奔腾的浑灏壮宏到幽谷思情的小桥人家,
B.从南方的古镇桥影到北方灿烂的秋山,从幽谷思情的小桥人家到飞瀑奔腾的浑灏壮宏,
C.从北方灿烂的秋山到南方的古镇桥影,从幽谷思情的小桥人家到飞瀑奔腾的浑灏壮宏,
D.从北方灿烂的秋山到南方的古镇桥影,从飞瀑奔腾的浑灏壮宏到幽谷思情的小桥人家,

20.下面是某学校食堂 “一卡通”就餐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转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40字。(6分)












21.下面是一份家长会的邀请函,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5分)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日月如梭,转眼间犬子即将进入生死攸关的选科分班时刻了,此时,他更希望得到您悉心的指导。为了帮助您更有效地引导孩子,贵校决定于本月30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聘请有关专家做专题讲座。希望您务必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


××中学高一年级
2019年6月18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②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 毛泽东
③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习近平
读了上面三则材料,你对“奋斗”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