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把握文中的白描手法,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湖心亭看雪》。
二、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崇祯(chó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 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喃喃(nán)
2.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
②长堤一痕(数词)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②上下一白(白色)
(2)古今异义
余拏一小舟[古义:撑(船);今义:拿东西,捉拿]
(3)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②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4.作者链接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三、合作与探究
(一)疏通文义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看雪”的时间是什么?地点是哪里?
【交流点拨】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西湖湖心亭。
2.文中写雪的句子是什么?
【交流点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湖心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用哪个字概括的?
【交流点拨】痴。
(三)文本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交流点拨】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教师小结】“独”字充分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教师小结】痴行——痴景——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四)语言赏析
1.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交流点拨】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如果换成“条”“座”“艘”“个”四个寻常的量词则没有了这种效果。
2.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交流点拨】这是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师小结】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四、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以朗读穿插全文,既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通过朗读把握文意,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探究性问题比较详尽,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重能力训练,缺少对文言基本知识的把握,不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
课件38张PPT。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故国之思。
2.学习本文细致入微和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技巧。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刻画形象的艺术手法。
4.学习本文将记叙、描写、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代表作
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
史学名著《石匮书》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崇祯 更定 拏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zhēngēngcuìjiènásōnghàng dàng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公元1632年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晚上八时左右撑(船)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译文: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和云和山和水,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
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
陵人,客此。三大杯酒客居此地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译文: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客居在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船夫 译文: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旧时对士人的尊称一、一词多义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这判断动词,是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还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色代指酒见余大惊喜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非常大二、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2.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3.拥毳衣炉火名词作动词,带着炉火。4.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三、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古义:我。 今义:剩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古代罚酒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再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点明看雪的年月、地点、环境。 第二段:①看雪的具体时间,描写所见西湖雪景;②亭中会客经过;③借舟子之口,抒发感慨。 找出文中写雪景的句子,分析其特点及作者的感情。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特点: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 描 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独往湖心亭” 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后内容表达很矛盾,如何理解? (1)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2)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课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风韵绰约、气象雄浑的江南湖山雪景图,寄寓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湖心亭看雪 看雪年月、地点和环境 亭中会客西湖雪景人生感慨记叙
议论
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