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在哪里》教学设计
? ? ? ? ? ? ?
教学目标:
⑴???知道力可以改变运动物体的方向、速度,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⑵???知道力是无形的,力无处不在。
⑶???会做研究力的作用实验。
⑷???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力的大小、方向等会影响物体的形状和运动
教学难点:认识力的作用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教学准备:自制教具(游戏盘、棋子、木棒)、鸡毛、橡皮泥、橡皮筋、塑料桶、沙、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
1、初步感知力的要素
⑴介绍游戏规则:①用小木棒击打棋子;②棋子半个以上落入哪个区域就得相应的分值,落入其他区域不得分;③每人操作3次,3次得分相加为最后成绩。
⑵组长领取材料,每位同学试玩2次。
⑶小组活动:“玩棋子”游戏,思考:如果要得更高的分数,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
⑷集体交流:得分高的同学,你能说说你有什么秘诀吗?得分低的同学,如果再让你比你一次,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提高分数?
⑸根据学生回答提炼,力:大小、方向
⑹追问、互动:要瞄准,就是要注意“力的方向”,对吗?是图中表示的情况吗?
出示“瞄准的画面”:是第1种情况,还是第2种情况?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用的“力”与物体接触的地方,科学上称为“作用点”。
2、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⑴学生活动:再次做“玩棋子”游戏。
⑵交流活动体会:比原来成绩有进步的同学有哪些?
⑶提问:力对物体的运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1、讲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还会对物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2、学生尝试回答问题。
3、出示实验物品(橡皮筋、橡皮泥):桌上有橡皮泥和橡皮筋,请你们对它们用力,看看有什么发现,做的时候还得注意一件重要的事,是什么?(做好实验记录)
4、学生分组实验。
5、你刚才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6、提问:从我们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说明力对物体有什么影响?
7、小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力
1、玩吹羽毛游戏。
⑴谈话: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认识了力对物体会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
⑵出示羽毛:我一松手会怎样?你怎样改变它的运动呢?
⑶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演示,其他学生仔细观察。
⑷提问:刚才的活动中用到了哪些力?(风力、重力)自然界里除了这两种力,还有哪些形式的力?
⑸小结:力是无形的,它无处不在,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它对物体的影响。
四、了解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⑴研究了这么久的力,还不知道你们的力量大小呢?请一位同学帮老师做一件事。
⑵力气比较小的同学提一大桶沙。
⑶你有什么感觉?
⑷请力气大的同学提一大桶沙。
⑸你有什么感觉?
⑹这个同学拎空了,往上拎的时候,拉力和重力的关系怎样?
⑺两个同学从不同的方向同时推门。
⑻你能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力。
五、反思
⑴今天学习了力,力在哪里?
⑵你对力知道了些什么?
六、作业:发现生活中的力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力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力,知道力的要素,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从而构建自身关于力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设计时,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教材观,对教材中的内容与编排顺序进行的调整。以游戏的形式将各个学习内容串联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建构新知。
第一环节,设置的“玩棋子”游戏类似于生活中的“打台球”,学生很喜欢,但直接经验较少。通过试玩,先满足学生迫切的动手玩一玩的需求,熟悉游戏规则,同时,降低学生对活动表面形式的关注度,进而关注、体验力在游戏中的作用,积累经验。
第二环节,正式比赛。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获得了对“力”的丰富体验、感知,对“力”,“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即“力的大小”、“力的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学生的言语表述为:“用力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击打之前要先瞄准”、“不能打歪了”……等等,教学中对学生的表述给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大小、方向,比较顺利。
第三环节,再次比赛。对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距离是学生比较容易观察到的,所以学生往往只关注到力的“大小”、“方向”两个要素,而容易忽略力的“作用点”这一要素。再次比赛后,通过追问、互动,再一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碰到物体不同的地方,同一个物体运动的方向也可能不同),力的方向必须与力的作用点结合,才能更好地影响物体的运动方向,并适时用微视频慢放再现实验场景,让学生深入了解作用点对力的效果的影响,顺利突破了难点。
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学生原在正确经验较多,学习难度层次低,教学中采用了“动手体验+互动交流”的方式,学生能较快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