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 3.2《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科学 3.2《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5 13:5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理念:
《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节课时概念课,在这节课上我尝试放慢教学的脚步,尊重每一个孩子发展的需要,让孩子在游戏、玩耍中获得知识、习得技能。用简单的语言,有指向性的问题或实验设计来组织教学构建教学骨架,在讨论问题时学生各抒己见,攀附骨架生长属于自己的皮肉,根据孩子在课堂所呈现的多样化表现适当的“画蛇添足”?发掘教材信息资源,丰富课堂,柄给予多样的正面恰当的评价,持续激发、保持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并说明依据;
2)能自主设计方案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检验,并记录研究情况。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知道与物体导电性相关的安全用电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过程,在研究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愿意交流与合作;
2)体验到物体导电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体会到科学学习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并愿意改进安全用电方面的不足。
三、教学重难点:
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知道区别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每组1只电路检测器(三节电池、三个电池座、三根导线(其中两根带鳄鱼夹))、多种检测材料(长短不一的铅笔芯、铜丝、纸片、玻璃、螺丝、粉笔、木棍、橡胶塞、回形针)和1张记录纸。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承上启下,组装简单电路: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组装电路,你会了吗?好下面我就来考考你在这两个鳄鱼夹必须连在一起的情况下把电路组装完成,让小电珠亮起来。清楚了吗?
2、学生马上紧张地进行组装电路
3、你们真快,第一(教师在黑板竞赛栏记录各组成绩)
4、通过刚才的活动可以看出我们班的同学前面的课学得非常(鼓掌)好,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小电珠为什么会亮起来?
生:因为有电流通过。因为电池、导线、小电珠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电路,所以小电珠亮起来了。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比赛上节课的知识应用,吊起学生的原有认知和胃口,导入本节课。
?
二、设计检验装置,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
1、你说得真好。现在我把这两个夹子分开,又没有另外的导线给你,你能用其它办法使小电珠亮起来吗?
生:能(可以用夹子夹住导电的东西,比如铁线。
2、行吗??请学生演示。你能演示一下给大家看看吗?
3、拿一根小木条给这位学生。
A(如果学生有意见,请其挑选材料—一般是换金属物品)
演示完问:大家看清楚怎做了吗?(学生述说)我刚拿了这个木条为什么大家有意见?
B(如果学生没意见)
演示完问:为什么不亮?他的方法有错吗?问题出在了哪里?(是不是电路的问题呢??这里强调在试验之前把鳄鱼夹碰一碰确保电路没有问题??)
请另一学生自己换材料(般挑选金属物品)再试一次。
(教师提问意见的时候学生会回答:这个物品能导电)教师追问——看来物体和物体之间导电性能一样吗?
4、小结:看起来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导电性能是不一样的。你想不想测试一下其他物体?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其他材料。(投影仪展示材料及其名称)猜测并填写实验记录卡:哪些物体接在电路中会使小电珠发亮?哪些不会?
5、学生进行猜测,教师巡视。
6、学生汇报猜测结果:猜测曲别针、铁线、铜线、铝片接上去会使小电珠发亮,其余的不会。
7、你们的猜测结果都和他们一样吗?好,有些同学的意见不一致,当我们有困惑的时候,怎样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生:做实验。
8、这么多材料,我们怎样做才能记得准确无误呢?
生:边做实验边记录。
9、你的反应可真快,(竖起大拇指)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提两个建议:第一、小组内要做好分工;第二、除了老师指定的材料,有时间你们还可以拿身边的材料做一做实验。实验做好之后看实验结果和你的预测是否一样同时端正的坐姿来告诉老师,能做到吗?
10、大家开始吧。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预测引起思维冲突,使学生对实验更期待,为学生之后的实验设定观察目标,使整节课目标明确,不迷茫。
?
三、实验结果不一致,引起思维冲突,百家争鸣
1、师:同学们刚才实验地很认真,通过实验你们知道哪些物体接上去能使小电球发亮?
生:我们组的实验结果是曲别针、铁线、铜线、铝片、水龙头、队徽能使小电珠亮起来。还有铅笔芯也能使小电珠亮起来。
2、出现不同意见:铅笔芯不能使小电珠亮起来。
3、寻找产生分歧的原因:把两组的实验材料—铅笔芯都放到面前来比较。
4、(疑惑)为什么明明是同一品牌的铅笔芯,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学生各抒己见。
5、看来同学们的想法挺多的,一时也分辨不出来谁讲的有道理,同学们自己再试一次看看是不是这样。
6、小结:铅笔芯的导电性和长度有关,越短越容易导电。同一物体的导电性能也是有区别的。突出:容易
7、请你给实验的材料分分类。
学生汇报:我们组分成可以使小电珠亮起来的和不可以使小电珠亮起来的两类。其中可以使小电珠亮起来的有曲别针、铁线、铜线、铝片、铜笔芯,其余的是不可以使小电珠亮起来的。
8、很好,还有别的意见吗?
小结:像这些金属、石墨(此时指着铅笔芯)能让小电珠亮起来的物体,科学上我们称之为导体,像纸片不能让小电珠亮起来的物体,科学上我们称之为绝缘体。
设计意图:突出铅笔芯的导电问题,使学生有充足的空间自己思考,锻炼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分类的工作为概念的归纳打下基础,并初步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具体有哪些?为日常生活中的电工用具设计产生印象。
?
三、杂质使水的导电能力增加,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
1、除了这节课我们接触到的导体和绝缘体,你们还知道哪些导体和绝缘体呢?
生:笔盒是导体。石头是绝缘体。
2、你还想试验哪些物体呢?
有学生提出水是否是导体?
3、老师再提供几杯水,你们自己研究研究。
???学生试验。各小组直接做水是否导电的实验。(材料中一部分小组放盐水)
4、请小组汇报,并展示他们的实验方式。我们来研究一下水。(这时候有的小组方法错误,学生会自行内部纠正的)
5、交流:你们的实验情况怎样?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有不同结果呢?
有生提出:导电的水中都有盐。肯定其猜测。
设计意图:
?
四、研究往水中加盐是否容易导电。
1、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准备了有一杯水,还有一杯盐,请各小组对照实验卡,探究:盐、水的导电性能。想挑战一下自己,试一试吗?
2、生实验往水里逐渐加盐,一勺、两勺、三勺、四勺,小电珠亮起来了,很惊讶
3、师:同学们,这说明了什么?
总结: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互换的。提醒:在今天的试验中,我们使用的是安全的低电压,所以水的导电性能表现的不明显,在水中有杂质的情况下,它是导体,在自然界中,绝对纯净的水有吗?(没有)所以自然界的水都是导体。
4、学了今天知识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器的 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加盐水的导电性能表现跟明显这一实验,突出导体和绝缘体可以互换这一知识,同时隐晦强调用电安全,这一问题在最后的提问中被继续加强。对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知识加以理解并运用,有助于生活。
?
板书:???
?导体 (能)容易导电的物体?????? 画??灯亮的图片
绝缘体 (不能)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画??灯不亮的图片?
实验记录卡
1、??将物体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发亮。若在规定时间内都实验完毕,可以选择小组的或者周围的其他材料并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灯泡亮打√??,灯泡不亮打×
研究的物体
预测
实验
研究的物体
预测
实验
纸片
?
?
木棍
?
?
铜丝
?
?
橡胶塞
?
?
玻璃
?
?
回形针
?
?
螺丝
?
?
铅笔芯
?
?
粉笔
?
?
?
?
?
?
?
?
?
?
?
?????????????????????????????????????????????????????????
?
根据实验结果对物体的分类,分别记录在相应的方框中。
?
思考:这些物品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制成?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
?
使灯泡亮的物体
使灯泡不亮的物体
2、绝缘体、导体之间的关系探究
水中加盐量(单位:ml)
实验现象(灯泡亮度情况)
?
?
?
?
?
?
?我在五年级三班上了这一课的研修课,结合本人课后反思和听课同事给的评价意见,有优点也存在问题,反思如下,优点:教学过程中导入不累赘、开门见山,能注意实验过程中的细小环节在设计时加以完善:在实验前强调要把两个鳄鱼夹夹在一起,确保电路连通,排除初材料之外的问题的影响。在学生自行找出检测的方法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体现,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不足:一是在实际教学中太过于死板,不知变通。当教师根据实验结论抛出问题,学生没有反应时,应该改变提问的方式降低问题的难度并且放慢教学的脚步,给学生反应的时间。虽然能与学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但是都不到位,只是简单的流于表面的的过程。二是因为怕时间不够在教学中让学生检测的物品偏少,原来准备15分种,结果减少到10分种不到,而且也没有让学生试一试周围的物体的导电性,把其应用到生活中。三是在检测铅笔芯的导电性的时候,因为有两种现象:灯亮、灯不亮;学生对此提出了很多的看法,但是最后没能让其再实验一遍,体验一下自己的看法。这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日益跟进。应用拓展方面的教学中对学生用电安全知识教育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