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角边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A.S.A.与A.A.S.的内容,能运用A.S.A.和A.A.S.证明三角形全等进而说明线段或角相等.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会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经历自己探索出A.A.S.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画图、实验、发现、应用的过程教学,树立学生知识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观念.
●教学重点
重点
理解A.S.A.与A.A.S.定理,并能用它们证明三角形全等.
难点
利用A.S.A.与A.A.S.定理间接说明角相等或线段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如何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
2.叙述S.A.S.的内容.
3.已知:在△ABC和△A′B′C′中,AB=A′B′,BC=B′C′,请问再加上什么条件,△ABC≌△A′B′C′?并说明理由.
【展示点评】已知两边找夹角.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1.自学教材.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A.S.A.
引入:请问到本节为止,我们探讨两个三角形满足三个条件的哪几种情况三角形全等,情况如何呢?还有哪些情况还没有探讨呢?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一条边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本节我们探讨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一条边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课题.
提问: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边,那么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呢?
(一种情况是两个角及两角的夹边;另一种情况是两个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
每一种情况下得到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活动一:做一做:同桌两位同学为一组.
(1)共同商定画出任意一条线段AB,与两个角∠A、∠B(∠A+∠B<180°).
(2)两位同学各自在硬纸板上画线段A′B′的长等于商定的线段AB的长,在A′B′的同旁,画∠B′A′C′等于商定的∠A,画∠A′B′C′等于商定的∠B,设A′C′与B′C′相交于C′,便得△A′B′C′.
(3)用剪刀各自剪出△A′B′C′,将同桌同学剪出的两个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了什么?其他各桌的同学是否也有同样的结论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教师总结:对于已知两个角和一条线段,以该线段为夹边,所画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由此得到另一个识别全等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边角”或简记为(A.S.A.).
A.A.S.
活动二:
思考:如图,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
动手画一画:比如∠A=45°,∠C=60°,AB=3cm,你能画这个三角形吗?
提示:这里的条件与实验中的条件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你能将它转化为实验中的条件吗?
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
现在两组同学按45°角所对的边为3cm画,另两组同学换两个角和一条线段,试试看,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同学们各抒已见后,教师总结:对于已知两个角和一条线段,以该线段为夹边,所画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由此得到另一个识别全等三角形的简便方法: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简记为(A.A.S.)
活动三:比较A.S.A.与A.A.S.
提问:你能说说A.S.A.与A.A.S.这两种全等识别法间的关系吗?
【展示点评】(A.A.S.识别法可由A.S.A.识别法推导出来,如前面图中,因为∠A=∠D,∠C=∠F,由于∠B=180°-∠A-∠C,∠E=180°-∠F-∠D,所以∠B=∠E,于是△ABC与△DEF具备A.S.A.全等.)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用采访的形式访问一些同学,本节学到什么知识,对这些知识有什么体会,对本节的知识存在哪些疑问.
1.探索了A.S.A.与A.A.S.这两个判定定理;
2.知道A.S.A.与A.A.S.这两个判定定理的作用.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见学生用书“基础练·巩固新知”部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借助于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探究活动,掌握了A.S.A.和A.A.S.两种判定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对两种判定方法的选择上有些混淆不清,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巩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