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课件(幻灯片22张)+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3*《马说》课件(幻灯片22张)+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6 11:04:57

内容文字预览










《马说》同步练习
直击考点
1.翻译字词句 2.默写 3.正确理解“伯乐”和“千里马”喻指的对象 4.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
外见(??? ?)??????????????食马(?? ??)????????祗(?????)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文学常识填空。
韩愈,字?????????????????,????????????????代著名??????????????????家,他的著作收在《?????????????????》里。
4.请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理解性默写:
(1)《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命运决定作用的语句是:????????????? ,???????
??????????? 。
(2)文写食马者愚妄无知的排比句是:????????????????? ,?????????
??????????????? ,??????????????????? 。
(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慨道:“ , ”(用《马说》中句子回答)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课堂巩固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⑤不以千里称也
4.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
5.《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上的。有人提出:末句应该用问号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6.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两类形象,一是以伯乐为喻的统治者,一是以千里马为喻的人才,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话要对这两类人说?简要写下来,50字左右。


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课后提高
1.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你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相关链接】阅读韩愈的《龙说》一文,完成3——8题。
?龙说⑴
???? ????韩愈
龙嘘气⑵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⑶穷乎玄间⑷,薄⑸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⑹下大,汩⑺陵谷。云亦是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⑻,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⑼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释
①此篇又名《杂说一》。②嘘气:吹气。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③茫洋:此处通“徜徉”,自由自在往来。④穷:达到尽头。乎:于,到。玄间:青天。⑤薄:通“迫”,靠近。⑥水:降雨,滋润。下大:大地。⑦汩:水奔流的样子。⑧凭依:凭借依靠的东西。⑨《易·乾·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3.理解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
①云固弗灵于龙也 (于: ??)
②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 (是: ??)(乎:? ?)
③云亦是灵怪矣哉 (亦: ??)
④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若: ??)(则:? ?)
4.理解加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①云固弗灵于龙也 (灵: ??)
②薄日月,伏光景 (薄: ??)(伏:? ?)
③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神: ??)
④水下大,汩陵谷 (水: ??)(汩: ??)
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②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6.用简洁语言概括三段的中心。
一段:
二段:
三段:
7.下列对《龙说》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末尾句“云亦是灵怪矣哉!”表达的是感叹语气;第三段末尾句“云从之矣”表达的是陈述语气。
B.第二段末尾句“信不可欤!”表达的是反问语气;第三段开头的“异哉!”表达的是感叹语气。
C.如果给本文找一个中心句,可以定格为:“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D.学习本文,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条件并不会从天而降,而要靠个人自己去创造。
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兴云降雨。(《辞海》)
材料二: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龙也是个重要角色。较早的有《搜神记》、《续玄怪录》、《宣室志》等,最精彩的,是李朝威所著的《柳毅传书》。
材料三:古代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描绘着龙,雕刻着龙,简直是“龙的世界”;人们生活中以龙为图案的服饰、器物、玩具随处可见,甚至谈话之间也离不开龙,如“龙凤呈祥”、“藏龙卧虎”,等等;以龙为名的民俗比比皆是,如龙舟、龙灯、龙笛等等;以龙为名的建筑、地名不胜枚举,如龙门、龙壁、龙亭等等。
材料四:龙有着极高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传人”这个称谓,将每一个炎黄子孙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①探究上述四则材料,结合《龙说》一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你对“龙”的认识。(至少三点)


②相关链接:最近有关媒体报道,有专家正在重新建构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品牌,龙可能不再是中国形象标志,原因是“龙”在西方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会让外国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片面、武断的联想。
互联网上展开了“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中国的形象标志——龙?”的调查和讨论。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pián、cáo、lì、?sù、xiàn、sì、zhǐ??????2、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3、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课堂巩固
1.①喂养 吃 ②表转折 表承接 ③鞭打 记 2. ①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②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③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④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4.托物寓意 食马者 千里马 圣明的君主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5.示例:可用句号,问而回答,一锤定音,也可用问号,即把最后两句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6.作为统治者,要善于发现人才,善用人才;作为人才,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时,还要善于展现自己的才能。7.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课后提高
1.示例: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2. 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3.①比②这种;于、在③也④至于;就是 4.①动词,显灵(有灵异)②靠近;遮盖;感应;产生神妙③使……神妙④降雨滋润;使水奔流。5.①失去它所凭借依靠的东西,真正不行呢!②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东西却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6.一段:龙凭借云能变化无穷。二段:龙失去云则毫无神异。三段:云的有无全靠龙自己创造。7.B(提示:“信不可欤”表达的是感叹语气) 8.(1)示例:①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②它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③它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2)同意或反对皆可,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PAGE



5












《马说》
自主预习
一 目标导入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背诵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3.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难点)
4.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重点)
二 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 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课堂探究
步骤一:对照译文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①伯乐不常有。故②虽③有名④马,祗⑤辱⑥于奴隶人之手,骈⑦死于⑧槽枥之间,不以⑨千里称⑩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①而:可是,但是。②故:因此。③虽:即使。④名:名贵的。⑤祗:只是。⑥辱:辱没。⑦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⑧于:在。⑨以:因。 ⑩称:著称。
?食,吃。?或:有时。?尽:吃尽。?其:指千里马。?是:这样。?虽:虽然。?能:本领。?才 :才能。?美:美好的素质。?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安:怎么,哪里。
策之:鞭打马。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尽:竭尽。执:拿。临:面对。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其:大概,表推测语气。知:懂得,了解,认识。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辱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可是喂马的仆役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呀!”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步骤二:课文感知
1. 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2.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步骤三:深层探究
3.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5.《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上的。有人提出:末句应该用问号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6.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你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文言积累
1.字音
?祗( ) ?粟( )邪( )骈死( )?食马者( )
?奴隶( )执策( )?外见(? )?一石( )槽枥( )????????
2.通假字
①食马者(“食”通“饲”, )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 )
3.古今异义
①是马也(古义: /今义:判断词)
②安能求其千里也(古义: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③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古义: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 /今义:或者)
4.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 )
①之 马之千里者( )  
策之不以其道(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虽有千里之能( )
②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③策
执策而临之(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④而
执策而临之(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⑤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

故虽有名马( )
⑥虽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⑦其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不以千里称也( )
⑧以
策之不以其道( )

5.词类活用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 )
文言联想: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 )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 )
④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 )
文言联想: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文言联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6.文言句式
(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译:能日行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译:只好屈辱在低贱的人的手里。)
参考答案:1.zhī/sù/yé/pián/sì/lì/cè/xiàn/dàn/cáo lì?2.①喂 ②表现 ③才能 ④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①这样的 ②怎么 ③等同,一样 ④有时 ⑤ ⑥ ⑦ ⑧ ⑨ ⑩4.①的/宾语后置标志。无义/它,代指千里马/不译,补充音节 ②才能,能力/能够 ③用鞭子打/马鞭 ④ 表转折,但是/表并列⑤吃,动词/通“饲” 喂养,动词 ⑥即使/虽然 ⑦代词,代千里马的/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表推测,“恐怕” ⑧因为/按照 5.①辱没 ②吃完 ③行千里 ④用鞭子打 ⑤使……尽,竭尽






答案

课堂探究
1.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到种种屈辱。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人才。“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4.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
5.示例:可用句号,问而回答,一锤定音,也可用问号,即把最后两句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6. 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PAGE



4












《马说》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 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资料,搜集有关韩愈、伯乐与马的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伯乐识马的视频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解说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诵读
1.动画朗读
2.图片欣赏
3.自由朗读,读 准 字 音
祗zh? 槽枥cáo lì 石dàn 骈pián 策cè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Sì s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四、疏通文意
1.难点词语
辱: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一同
称:著称
一食或:吃一顿 有时
能:能够
是:这
才美:才能和美德
见:“见”通“现”
等: 等同
安:怎么
策:用鞭子打
道:正确的方法
材:通“才”,才能
执:拿着
临:面对
其:语气词,表示反问
2.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辱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可是喂马的仆役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呀!”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词语梳理
文段一:
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同 称——著称
虚词:
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
文段二:
实词:
一食——顿 、餐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
外见——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 常——普通的
虚词: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是——这种,作代词 安——怎么
文段三:
实词:
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虚词: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
五、课文分析
第一段
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归纳全文
全文共151字,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是一篇寓言式杂文。
六、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理解句子的含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
意思: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等:同等。
安:怎么(反问词)
意思: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够自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道:正确的方法。
材:通“才”
意思:用鞭子打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 恐怕,表推测语气
意思: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啊!
2、食马者是怎样对待千里马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食马者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千里马?
其真不知马也。
七、布置作业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PAGE



5












《马说》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 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资料,搜集有关韩愈、伯乐与马的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二、朗读指导
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
第一段末“也”
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
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第三段末“也”
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怎样读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内养情感;外修语调、快慢、轻重、紧张舒缓;读时物我两忘,管他那般与这般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辛辣讽刺)
四、疑难探究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么?
“千里马”:人才。
“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没揭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五、个性表达
1.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2.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
3.试谈谈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伯乐”: 任人唯贤 唯才是举
“千里马”: 毛遂自荐
多媒体出示材料: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六、扩展阅读
1.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接连,连续)三旦(早晨)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同“环”,环绕)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同“价”,酬金)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回头望)
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2.良马对 岳飞
高宗(宋)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钦泉一斛(hù量器,一斛十斗),然非精洁即不爱。介(披甲)而驰,初不甚疾,比(bì,等到)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解脱)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随便)取,力裕而不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mò,饲料)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驾马)未安(稳当),踊跃疾驱,甫(刚刚)百里,力竭汗喘,殆(dài,危险)欲毙(死)然。此其寡(少)取易(容易)盈(满足),好(喜欢)逞易穷(穷尽,本领完了),驽钝(不好的马,下等的马)之材也。”高宗称善。
七、知识小结
一词多义
1.之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 它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 的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结构助词 ,置于主谓之间,不译
2.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 它
其真无马邪 语气词 反问 难道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 它的
其真不知马也 语气词 猜测 大概、恐怕
3.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4.策
执策而临之 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5.能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6.以
不以千里称也。 介词,凭借、用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
7.而
而伯乐不常有 转折连词,但是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顺接连词,来
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动 吃完
2.食之不能尽其材 竭尽
3.策之不以其道 名—动 用鞭子打
4.执策临之 名词 马鞭子
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
4.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八、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
B.策之不以其道 驾驭,鞭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D.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九、板书设计
写法:托物寓意
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人才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十、课堂小结
作者在文中用“其真无马也?”这一反问句,再正面提出与食马者完全相反的结论“其真不知马也”。指出世上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这些食马者不知马,不识马也!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作者也正试图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千里马(人才),而是缺少善识人才的伯乐!末句与首句实则遥相呼应的。可见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那样的人,才能发现“千里马”式的人才,使他们得到重用,发挥重要作用。这便是本文中心。本文始终都在围绕这个观点进行反复论述的。字里行间满含着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十一、作业超市
1.围绕课文当中“人才”这个话题,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2.阅读文章其实也就是在与作者心灵的在交流,在《马说》中,我们感受到了韩愈的无限委屈,那就请你给韩愈写几句话,来宽慰一下他。
3.收集含“马”的成语10个。
4.收集文学作品中的名马的名字,至少3个。
5.本周周记剪贴一篇托物寓意的文章,并作评价。


教后反思: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设计这一环节,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PAGE



5



(共22张PPT)
23 马说
情景
引入
自主
预习
合作
探究
课堂
小结
马说 韩 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自主预习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写 作
背 景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zh?

pián


槽枥
cáo lì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读 准 字 音
shí


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同 称——著称
虚词:
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
实词:
一食——顿 、餐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
外见——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 常——普通的
虚词: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是——这种,作代词 安——怎么
实词:
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虚词: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连接状语和语
吃,动词
饲 喂养,动词
即使
虽然
难道
其实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才能,能力
能够
用鞭子打
马鞭子
一词多义
整体感知: 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整体感知: 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整体感知: 文段三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么?
千里马:
寓人才。
伯乐:
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寓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合作探究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没揭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个性表达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常有)
外见
埋没
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写法:托物寓意
课堂小结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
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
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
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
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