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爬山虎的脚
10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重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难点)
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墙。
讨论交流:
爬山虎长在哪里?
爬山虎长在墙上和屋顶上。
我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从“满是”、“占了”体会到爬山虎长得多而茂盛。显示出勃勃生机,流露出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爬山虎的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思考: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朗读指导:在朗读这句话时,要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思考: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入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嫩红
嫩绿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的叶子。
刚长出来的叶子
长大了的叶子
课文是怎么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很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吗?为什么?
这些动词准确、清楚地描述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经典课文中的字、词往往在“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背景下诞生。如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叶老就是通过:“触、变、巴、拉、贴”这几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写具体的。
方法:我们在理解这几个动词的时候采用换词法,把“触、变、巴、拉、贴”换成
“碰、长出、扶、牵、靠”让学生辨析这样换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通过辨析,不仅理解了词语,还明白了叶老先生观察的仔细和用词的准确,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感情自然就出来了。
如何品析动词
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根据课文,填一填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这是课后第2题哦!
茎上生出六七根细丝→(
)
→(
)
细丝头上变成圆片、巴住墙
把嫩茎拉紧贴着墙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外形特点。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逐渐”说明爬山虎的细丝是慢慢的变化的,从而说明作者坚持观察,认真观察。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
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10.爬山虎的脚
位置
颜色
样子
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
均匀
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脚
爬
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叶
本文通过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静态和动态描写相结合
我们平时观察的时候要学会从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去观察。本文既描写了爬山虎脚的外形特点,又写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前者如“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是静态的描写。后者如写爬山虎爬墙时,运用了“触”“变”“巴”“拉”“贴”等动词,就是动态的描写。
举例: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作者抓住了火烧云静态的样子和动态的变化多端,表现了火烧云的美。
练一练:
试着用静态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写你观察到的植物或动物。
课文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这是叶圣陶爷爷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后才写成的。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生活。
课堂小结
选择一种植物,观察一段时间,试着用资料袋中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
主题延伸
手种牵牛花,接连有三四年了。水门汀地没法下种,种在十来个瓦盆里。泥是今年又明年反复用着的,无从取得新的泥来加入,曾与铁路轨道旁种地的那个北方人商量,愿出钱向他买一点儿,他不肯。
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搀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
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这是今年的新计划,往年是把瓦盆摆在三尺
牵牛花
叶圣陶
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这样,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因此墙头往往堆积着繁密的叶和花,与墙腰的部分不相称。今年从墙脚爬起,沿墙多了三尺光景的路程,或者会好一点儿;而且,这就将有一垛完全是叶和花的墙。
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功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那时的花蕾才开得成。
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
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在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有时认着墙上斑剥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
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剥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渐渐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
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
思考:作者写了牵牛花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米兰是我国两广一带的名花。它开花时,香飘十里,
它的枝叶四季常青。你看,它枝叶茂密,远看,像大型
盆景中的一棵劲松;近看,它的主干已经长到一尺多高
了,分出了数不清的枝杈。米兰叶子的形状跟冬青差不多,近似椭圆形,中间还有一道不深不浅的小沟。这些叶子,有的肥厚浓绿,有的娇嫩青翠,都闪着亮光。米兰的花非常奇特,像葡萄一样一串串的。中间有一根嫩绿的主枝,大约有一米来长。主枝上又分出无数的小枝,每个小枝上都长出一个黄色的小球,像小米拉一样。
米
兰
“米兰”的名称,可能就是由此得来的。你可别小看这些小得像米一样的花朵,它们的香气却非常浓郁,我家放在窗台上的米兰,开花时,从楼下经过的人,都能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
思考:短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米兰的
三、按要求写句子。
1.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她长得那么漂亮,在人群中太引人注意了。
满天的星斗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分外迷人。
四、精彩赏析。
1.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这两句话中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满是”和“占了一大片地方”说明爬山虎长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茂盛
触
变
巴
拉
贴
多(共32张PPT)
爬山虎的脚
10
“植物资源”共享会
你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吗?你知道它的脚是什么样子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吧!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是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
主要作品:童话《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蜗牛:一种软体动物。有黄褐色的壳,有螺旋纹,吃草本(如蔬菜等)植物的表皮,危害农业。蜗牛的触角像细丝,成枝状。
蛟龙: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龙,能兴风作浪,
发洪水。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
(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学习目标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视频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匀
叶
牛
弯
枯
jūn
bǐng
wō
qū
wěi
均分
老少均安
jūn
均
均匀
花柄
百年之柄
bǐng
柄
叶柄
蜗居
蜗角之争
wō
蜗
蜗牛
曲线
曲棍球
qū
曲
弯曲
萎缩
萎靡不振
wěi
萎
枯萎
曲
qū
(弯曲)
qǔ
(歌曲)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
读一读:他用弯曲(qū)的乐器,吹出了优美的乐曲(qǔ)。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均匀】
【痕迹】
【牢固】
物体留下的印儿。
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结实;坚固。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爬山虎
书写指导:上边与广字不同、横带钩,下边七字窄小、横稍向上拉,几字横折弯钩的弯要长些。
虎
hǔ
结构:半包围
组词:虎将
如虎添翼
造句:茂盛的爬山虎已经爬上了我的二楼窗台。
音序:H
部首:虍
操场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品字下边两个口稍小,木字横要长、横上边的竖要短。
操
cāo
结构:左右
组词:体操
稳操胜算
造句:同学们正在操场上跑步。
音序:C
部首:扌
占据
书写指导:上边竖居中、要长,一短横在右边不出头,口字要扁宽。
占
zhàn
结构:上下
组词:占有
占山为王
造句:我的课桌被小明占据了一
大块。
音序:Z
部首:
嫩红
书写指导: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
嫩
nèn
结构:左右
组词:嫩黄
柔枝嫩叶
造句:我的伤口长出了嫩红的细肉。
音序:N
部首:女
一顺儿
书写指导:左边三笔要紧凑,首笔是竖撇、中间一竖稍短、右边竖最长。
顺
shùn
结构:左右
组词:顺境
顺水推舟
造句:国歌响起,同学们一顺儿面
向国旗敬礼。
音序:S
部首:页
均匀
书写指导:土字要扁窄,勹旁要大、注意里边是点和提,不要写成一点或撇折、点。
均
jūn
结构:左右
组词:均分
老少均安
造句:爷爷把化肥均匀地撒在地里。
音序:J
部首:土
重叠
书写指导:上窄下宽,中间是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
叠
dié
结构:上下
组词:叠翠
层见叠出
造句:天上的白云厚厚地重叠在
一起非常好看。
音序:D
部首:又
空隙
书写指导:右边三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要带钩。
隙
xì
结构:左右
组词:缝隙
无隙可乘
造句:我把门关紧了没有留一点
空隙。
音序:X
部首:阝
茎上
书写指导:整体偏窄,中间不是又字、点在撇下、稍大,工字下横要长。
茎
jīng
结构:上下
组词:根茎
数茎白发
造句:这些植物的茎上开满了小花。
音序:J
部首:艹
叶柄
书写指导:木字要窄长,丙字稍扁宽,中间是人字、撇从上横处起笔、点在框内、要小。
柄
bǐng
结构:左右
组词:花柄
百年之柄
造句:荷叶的叶柄上支起了一个
“大蒲扇”。
音序:B
部首:木
枯萎
书写指导:上下两头宽、中间窄,女字要扁宽、首笔撇短点长、一横最长。
萎
wěi
结构:上下
组词:萎缩
萎靡不振
造句:因为干旱,地里的庄稼都
枯萎了。
音序:W
部首:艹
瞧不起
书写指导: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点、下边是四横不能少。
瞧
qiáo
结构:左右
组词:细瞧
东瞧西望
造句:我们不能瞧不起成绩差的
学生。
音序:Q
部首:目
牢固
书写指导:外框要宽大,里边古字要小、上横稍长、口字要窄小。
固
gù
结构:全包围
组词:稳固
固执己见
造句:爷爷把绳子拴得非常牢固。
音序:G
部首:囗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课堂小结
一、看拼音写词语。
cāo
chǎng
jūn
yún
(
)
(
)
kòng
xì
jiān
gù
(
)
(
)
操场
均匀
空隙
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