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第14章 勾股定理14.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认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与面积的关系 你知道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
2002)吗?在这次大 会上,到处可以看到一个简洁优美、
远看像旋转的纸风车的图案,它就是大 会的会标.
会标采用了 1700多年前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用来证
明勾股定理的弦图.1知识点勾股定理 本章导图中的弦图隐含着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 一种奇妙关
系,让我们首先观察下面的正方形瓷砖铺成 的地面.
图14. 1. 1是正方形瓷砖铺成的地 面,观察图中着色的三个正方形,显
然,两个小正方形P、Q的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R的面积.即
AC2 + BC2 = AB2,
这说明,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
方和 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中,
两直角边 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斜边的平方呢?试一试观察图14. 1. 2,如果每一小方格表示1平
方厘米, 那么可以得到:
正方形P的面积= 平方厘米;
正方形Q的面积= 平方厘米;
正方形R的面积= 平方厘米.
我们发现,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是
.
由此,我们得出Rt△ABC的三边长度之间存在的关 系
是 .做一做 画出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 cm、12 cm的直角三角形,
然后用刻度尺量 出斜边的长,并验证上述关系对这个直角
三角形是否成立.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
平方;
数学表达式:在Rt△ABC中,∠C=90°,AB=c,
AC=b,BC=a,则a2+b2=c2.
要点精析:(1)勾股定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
(2)勾股定理的内容描述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
量关系,已知其中任意两边可以求出第三边;
(3)勾股定理的变形公式:a2=c2-b2,b2=c2-a2;
(4)运用勾股定理时要分清斜边、直角边. 利用勾股定理求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方法:一般
都要经过“一分二代三化简”这三步:即一分:分
清哪条边是斜边、哪些是直角边;二代:代入a2+b2
=c2及两边之间的关系式;三化简.在Rt△ABC中,已知∠B=90°, AB=6,BC=8.
求AC.
根据勾股定理,
可得
AB2 + BC2 = AC2.
所以 AC =例1 解: 应用勾股定理,由直角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可以求出第三边的长度.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是a,b,c.
(1)已知a=b=6,求c;
(2)已知c=3,b=2,求a;
(3)已知a∶b=2∶1,c=5,求b.例2 分清斜边和直角边.因为a,b,c分别是
Rt△ABC的三边,所以可以用勾股定理解决
问题.导引: (1)∵∠C=90°,a=b=6,
∴由勾股定理,得c=
(2)∵∠C=90°,c=3,b=2,
∴由勾股定理,得a=
(3)∵a∶b=2∶1,∴a=2b.
又∵∠C=90°,c=5,
∴由勾股定理,得(2b)2+b2=52,解得b= 解: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4,求第三边的长.例3 第三边的长为错解: 由于习惯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说法,因此
将题意理解为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于是
斜边长为5.但这一理解的前提是3,4为直角
边长,而题中并没有任何说明,因而所求的
第三边长可能为斜边长,也可能为直角边
长.所以需要分情况求解.错解分析: (1)当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时,第三边的长
为
(2)当斜边长为4,一直角边长为3时,第三边
的长为正确解法: 运用勾股定理求第三边的长时,一般都要经过
“一分二代三化简”这三步;若通过题目中的条件
找不到斜边,则需要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求解.1在 Rt△ABC 中,AB= c,BC = a,AC= b, ∠C=90°.
(1)已知 a = 6, c = 10,求 b;
(2)已知 a = 24, c = 25,求 b.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则下列关于a,b,c的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 )
A.b2=c2-a2
B.a2=c2-b2
C.b2=a2-c2
D.c2=a2+b223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条边长的平方为( )
A.25 B.7
C.7或25 D.不确定2知识点勾股定理与面积的关系基本思想方法:勾股定理把“形”与“数”有机地
结合起来,即把直角三角形这个“形”与三边关系
这一“数”结合起来,它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典
范.观察图14.1-5中的图形,回答问题:
(1)如图①,△DEF为直角三角形,正方形P的面积为9,
正方形Q的面积为15,则正方形M的面积为________;
(2)如图②,分别以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为直径向三角
形外作三个半圆,则这三个半圆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式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
(3)如图③,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和4,
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作半圆,请你利用(2)
中得出的结论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例4 S1+S2=S3(1)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结合勾股定理可得DF2
=DE2+EF2,即正方形M的面积=9+15=24;
(2)S1=π? ,S2=π? ,S3=
π? ,另外由勾股定理可知AC2+BC2
=AB2,所以S1+S2=S3;
(3)阴影部分的面积=两个小半圆形的面积和+直
角三角形的面积-大半圆形的面积,由(2)可知
两个小半圆形的面积和=大半圆形的面积,所
以阴影部分的面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导引: 设两个小半圆形的面积分别为S1,S2,
大半圆形的面积为S3,三角形的面积为S△,
由(2)知,S1+S2=S3,
则S阴影=S1+S2+S△-S3=S△= ×3×4=6.解: 与直角三角形三边相关的正方形、半圆形及正
多边形都具有相同的结论:两直角边上图形面积的
和等于斜边上的图形面积.本例考查了勾股定理及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半圆形面积的求法,解答此类
题目的关键是仔细观察所给图形,面积与边长、直
径有平方关系,就很容易联想到勾股定理.如图,字母B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
A.12 B.13
C.144 D.1941如图,直线l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为3和4,则b的面积为( )
A.3 B.4
C.5 D.72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是3,5,2,3,则最大正方形E的面积是( )
A.13 B.26 C.47 D.9431.勾股定理的适用条件:直角三角形;它反映了直角三
角形三边的关系.
2.由勾股定理的基本关系式:a2+b2=c2可得到一些
变形关系式:c2=a2+b2=(a+b)2-2ab=(a-b)2+
2ab;a2=c2-b2=(c+b)(c-b)等.课件29张PPT。第14章 勾股定理14.1 勾股定理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验证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验证
勾股定理的应用1知识点勾股定理的验证读一读 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 较长的直角边
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弦图”最早是由三 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在为
《周髀算经》作注时给出的, 它标志着中国古
代的数学成就.图14. 1. 3是2002年在 北京召开的
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的会标,其图 案正
是由“弦图”演变而来.做一做 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如图 14. 1.5
所示的图形.与上面的方法类似,根据这一图 形,也能证
明勾股定理.请你试一试,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图 14. 1.51.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
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常用证法:通过拼图法利用求面积来证明;这种方法
以数形转换为指导思想、图形拼补为手段,以各部分
面积之间的关系为依据达到目的.3.用拼图法证明命题1的思路:
(1)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
积不会改变;
(2)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列出等式;
(3)利用等式性质变换证明结论成立,即拼出图形→写出
图形面积的表达式→找出等量关系→恒等变形→推出
命题1的结论. 图14.1--1是用硬纸板做成的四个两直角边长分别是a,b,斜边长为c的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请你将它们拼成一个能证明命题1的图形.
(1)画出拼成的这个图形的示意图;
(2)证明命题1.例1 图14.1--1可以以边长为c的正方形为基础,一在形外补
拼(不重叠)成新的正方形;二在形内叠合成新
的正方形.导引: (1)解:如图14.1--2.
(2)证明:因为大正方形的
面积可表示为(a+b)2,
也可表示为c2+4× ab,
所以(a+b)2=c2+4× ab,即a2+b2+
2ab=c2+2ab,
所以a2+b2=c2,即命题1成立.方法一(补拼法):图14.1--2(1)解:如图14.1--3.
(2)证明:因为大正方形的
面积可以表示为c2,也可以表示为 ab×4
+(b-a)2,所以c2= ab×4+(b-a)2,即
c2=2ab+b2-2ab+a2,所以a2+b2=c2,
即命题1成立.方法二(叠合法):图14.1--3 命题1的证明主要是通过拼图法利用面积的关
系完成的,拼图又常以补拼法和叠合法两种方式进
行;补拼时要无重叠,叠合时要无空隙;用面积法
验证命题1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些特殊图形(如直角三
角形、正方形、梯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整个图形的面
积,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用四个边长均为a、b、c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c2=a2+b2
B.c2=a2+2ab+b2
C.c2=a2-2ab+b2
D.c2=4(a+b)212历史上对勾股定理的一种证法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图形,其中两个全等直角三角形的两边AE,EB在一条直线上.证明中用到的面积相等关系是( )
A.S△EDA=S△CEB
B.S△EDA+S△CEB=S△CDE
C.S四边形CDAE=S四边形CDEB
D.S△EDA+S△CDE+S△CEB=S四边形ABCD勾股定理是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在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就有“若勾三,股四,则弦五”的记载.图①是由边长相等的小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构成的,可以用其面积关系验证勾股定理.图②是由图①放入长方形内得到的,∠BAC=90°,AB=3,AC=4,点D,E,F,G,H,I都在长方形KLMJ的边上,则长方形KLMJ的面积为( )
A.90 B.100 C.110 D.12132知识点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定理,它将图形(直角
三角形)与数量关系(三边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
几何及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应
用的前提条件是直角三角形,在应用时,对于非直
角三角形的几何问题及实际生活问题都要将它们转
化成直角三角形问题;常见应用主要有如下类型: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确定另两边的关系;
(3)证明含有平方关系的几何问题;
(4)作长为n(n≥1,且n为整数)的线段;
(5)一些非直角三角形的几何问题、日常生活中的
应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首先要将它们转化,
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构建方
程或方程组解决.如图,Rt △ABC的斜边AC比直角边 AB长2cm,另一直角边BC长为6 cm.求AC的长.例2 由已知AB=AC - 2, BC =6cm,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B2 + BC2 = (AC - 2)2 +62 = AC2,
解得AC= 10(cm).解: 如图14. 1.7,为了求出位于湖两岸的点A 、B之间的距离,一名观测者在点C设桩,使△ABC恰好为 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得到AC的长为160米,BC的长为128米.问从点A穿过湖到点B有多远?例3 如图14. 1.7,在Rt△ABC中, AC=160 米,BC =
128 米,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B =
=
=96(米).
答:从点A穿过湖到点有96米.解: 如图所示,一根旗杆在离地面5米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底部12米远处,则旗杆断裂前有多高?例4 因为旗杆与地面是垂直的,所以∠ACB=90°,
即△ABC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B= ,从而求出AB的长,再计
算BC+BA即为旗杆断裂前的高度.导引: 在△ABC中,∠ACB=90°.∵BC=5米,AC
=12米,∴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B=
=13(米),∴BC+BA
=5+13=18(米),即旗杆断裂前的高度为18
米.解: 本题运用建模思想解题,根据实际问题画出直
角三角形,再运用勾股定理解答.当图形不是直角
三角形时,常常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如图,有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 cm,BC=8 cm,现将直角边AC沿AD折叠,使点C落在斜边AB上的点E处,试求CD的长.例5 利用折叠前后重合的线段相等、重合的角相等,
通过勾股定理列方程,在Rt△BDE中求出线段
DE的长,从而得到CD的长.导引: 在Rt△ABC中,∵AC=6 cm,BC=8 cm,
∴AB2=AC2+BC2=62+82=100,∴AB=10(cm).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C=∠DEA=90°,AC=AE
=6 cm,
故BE=10-6=4(cm).
设CD=x cm,则DE=x cm,BD=(8-x) cm.
在Rt△BDE中,由勾股定理,得x2+42=(8-x)2,
解得x=3.∴CD的长为3 cm.解: 关于折叠问题,要紧扣折叠前后的对应边相
等、对应角相等;其解题步骤为:①利用重合的图
形传递数据(一般不用重合的图形进行计算);②选
择直角三角形,这个直角三角形一般已知一边,另
两边可通过重合图形找到数量关系,利用勾股定理
列方程求解.如图,一个长为2.5 m的梯子,一端放在离墙脚
1.5 m处,另一端靠墙,则梯子顶端距离墙脚( )
A.0.2 m B.0.4 m C.2 m D.4 m1将一根长为24 cm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15 cm,高为8 cm的圆柱形水杯中,如图所示,设筷子露在杯子外的长度为h cm,则h的取值范围是( )
A.h≤17
B.h≥8
C.15≤h≤16
D.7≤h≤162如图所示,已知Rt△ABC中,AB=4,分别以AC,BC为直径作半圆,面积分别记为S1,S2,则S1+S2的值等于( )
A.2π B.4π C.8π D.16π3 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首先通过拼图找出
面积的相等关系,再由面积之间的相等关系结合图形
进行代数变形即可推导出勾股定理.
它一般都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拼出图形→写出图
形面积的表达式→找出相等关系→恒等变形→导出勾
股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