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分层练习
基础题
1.2018年4月,中国制造并批量生产世界“最薄玻璃”厚度仅有0.12毫米,堪比A4纸厚度,轿车撞不碎,不怕风吹雨淋,稳定性好。下列性质不属于玻璃的物理性质的是( )
A. 透光性强 B. 稳定性好 C. 强度很大 D. 机械性能好
2.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氧气可用作助燃剂 B. 食盐溶液可用于杀菌C.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 熟石灰改良碱性土壤
3.石墨烯由一层碳原子组成,它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的熔点超过3 000 ℃,它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等属性。可以预见,石墨烯未来的应用将相当广阔。根据石墨烯的属性,你认为石墨烯不能用来制成( )
A. 熔断器中的保险丝 B. 汤锅C. 高压输电线 D. 隧道掘进机的钻头
4.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物体,把甲投入一杯冷水中,平衡后水温升高5 ℃,把甲捞出后(设水与热均未损失),再将乙投入这杯水中,热平衡后水温又升高了5 ℃。由此可得出( )
A. 甲的比热容大 B. 乙的比热容大C. 甲、乙的比热容一样大 D. 无法确定
5.最新型客机波音787的“电子窗帘”用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按钮随意改变透明状态的调光玻璃。使用“电子窗帘”时,发生变化的是( )
A. 质量 B. 硬度 C. 比热容 D. 透光度
6.浙江大学制造出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超轻物质,其内部像海绵一样多孔隙,故名“碳海绵”.碳海绵可用于处理海上原油泄漏亊件,处理时,先用它吸收浮在水面上的原油,再通过挤压,将碳海绵内的原油进行回收.此过程没有应用到下列“碳海绵”性质中的( )
A. 保温性能好 B. 密度很小,能浮于海面上C. 能吸油但不吸水 D. 易被压缩
7.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物质,这种变化属于( )
A.化学变化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C.物理变化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8.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下列现象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
A. 削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变色B. 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玻璃C. 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食醋和酱油D. 向生锈铁锁的钥匙孔中加入铅笔芯粉末,使铁锁更容易打开
能力题
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2017年12月14日,昆药集团发布公告称“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研究项目将准备招募患者进入临床Ⅱ期试验。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从青蒿这种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时不用水煮而是放在乙醚中煮,这是利用乙醚具有
A. 较小的比热 B. 较小的密度 C. 较低的沸点 D. 较低的熔点
氢硫酸是H2S气体的水溶液,常温下久置于空气中会产生淡黄色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2=2H2O+2S↓,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常温下硫的溶解度很小B. 由于有沉淀生成,所以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C. H2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D. 氢硫酸久置于空气中PH会增大
如图所示的三支温度计,其中一支刻度不准确,甲放空气中,乙插入密闭酒精中,丙插入装有酒精的敞开烧杯中,10min后,三支温度计读数均为20℃,那么不准确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无法判断
一只空瓶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400克,装满酒精(ρ酒精=0.8克/厘米3)时的总质量是350克,则该空瓶的容积是()
A. 400毫升 B. 350毫升?????? ????????????C. 250毫升 D. 200毫升
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加热条件下,氨气能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CuO△N2+3Cu+3H2O。
如图所示,在实验中挤压鼓气球把空气鼓入盛有浓氨水的集气瓶中,使氨气进入试管,并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1)实验中挤压气球就能产生大量氨气,是利用浓氨水的________________(填性质)
(2)关于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实验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②反应一段时间后,可看到试管内有红色物质生成;
③该装置没有对尾气进行处理,会污染空气;
④反应结束时,先撤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以免液体倒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只有①②
(3)该化学反应过程体现了氨气的_____ ______性质(选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提升题
1.某公司通过提取玉米中的某种营养成分,加工成可以承受110℃高温的“玉米杯”。玉米杯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既安全又环保。玉米杯加工流程如图所示:
(1)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分析,玉米的果实属于_________???
(2)图中营养成分A遇碘液会变蓝色,则A是_________???
(3)如图物质循环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
A.发酵???? B.降解???? C.加工成型???
2.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够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一边汽化,一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请回答: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燃烧时,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燃烧时,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酒精的其他性质吗?请列举出来,并说明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3.奥运“祥云”火炬被成功送上“珠峰”,并在珠峰之巅燃烧,举世为之惊叹!试从化学角度猜想,“祥云”火炬的燃料应具备哪些性质(至少说出三点)。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1. 【答案】B
【解析】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
A.透光性强,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稳定性好,不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符合题意;
C.强度很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机械性能好,不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答案】D
【解析】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A.氧气具有助燃性,但本身不可以燃烧,可作助燃剂,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食盐溶液能够杀菌,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干冰易升华吸热,使水蒸汽液化成水,可用于人工降雨,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熟石灰具有弱碱性,能够改良酸性土壤,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3. 【答案】A
【解析】
此题通过告诉石墨烯的一些物理特性,考查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很有实际意义。
根据石墨烯的导热性、导电性、熔点高、硬度大几个特点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
A.石墨烯的熔点超过3000℃,所以不能做保险丝,A符合题意;B.石墨烯薄、坚硬,导热性好,可以做家里烹饪用的汤锅,B不符合题意;C.石墨烯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所以可以用来制成高压输电用的导线,C不符合题意;D.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所以可以做隧道掘进机的钻头,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 【答案】B
【解析】
甲、乙两物体,先后投入到同一杯水中,甲乙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由题知,两次水升高的温度相同,也就是水吸收的热量相同,因为不计热量损失,由热平衡方程可知,甲乙两物体放出的热量相同;即:c甲m(t0-t甲)=c乙m(t0-t乙),而甲、乙两物体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经放热后,乙物体的末温比甲物体的末温高△t;由上述分析可知,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放出相同的热量,乙物体降低的温度少,所以乙物体的比热容大。
【解答】
先后将甲乙两物体投入到同一杯水中,水升高的温度相同,水吸收的热量相同,
∵不计热量损失,
∴Q吸=Q放,
∴甲乙两物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由题知,乙物体比甲物体少降低了t℃,即乙物体的末温高;
由上述分析可知,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乙物体升高的温度少,所以乙物体的比热容大。
故选B。
5. 【答案】D
【解析】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属性,不同的物理属性具有不同的实际应用。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密度、硬度、弹性、导热性、导电性、透光性、比热容等,不同的物理属性反映不同的物理特征。
【解答】
“电子窗帘”用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按钮随意改变透明状态的调光玻璃,所以使用“电子窗帘”时,发生变化的是透光性。
故选D。
6.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物质的基本属性,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真阅读所给材料,结合各个选项中“碳海绵”性质,利用排除法分析判断。
【解答】
根据碳海绵“内部像海绵一样多孔隙”可知其易被压缩;根据碳海绵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超轻物质,其内部像海绵一样多孔隙,用它吸收浮在水面上的原油等,可知其密度很小,能浮于海面上;根据碳海绵可用于处理海上原油泄漏亊件,处理时,先用它吸收浮在水面上的原油,再通过挤压,将碳海绵内的原油进行回收;可知其能吸油但不吸水;综上分析可知,此过程没有应用到“碳海绵”保温性能好的性质,故A符合题意,BCD不合题意。故选A。
7.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知识点,根据两种变化的特点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
固体物质受热变为气体,这种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例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属于化学变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8. 【答案】A
【解析】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削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变色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玻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食醋和酱油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向生锈铁锁的钥匙孔中加入铅笔芯粉末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
能力题
1.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沸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解答】
在从青蒿这种植物里提取青蒿素时,不用水煮而是放在乙醚中煮,这是因为乙醚的沸点低;当乙醚沸腾后,继续加热,乙醚的温度不会升高,避免由于温度高而破坏青蒿素的有效成分。
故选C。
2. 【答案】B
【解析】
本题利用氢硫酸的化学性质为考点来考查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认识,考点较多,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应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转换,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利用不同的角度来解答。
根据氢硫酸常温下久置于空气中会产生淡黄色浑浊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来分析解答。
【解答】
A.由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O2═2H2O+2S↓,可知常温下硫的溶解度很小,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复分解反应是化合物与化合物反应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化合物与化合物,而O2、S都是单质,则有由沉淀生成,但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H2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氢硫酸久置g于空气中会生成水和硫,酸性减弱,pH增大,故D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答案】C
【解析】
已知三支温度计有一个刻度不准确,将它们放置在三个不同的环境中测量温度,根据测得的结果分析哪个是不准确的。
【解答】
乙和丙两个烧杯区别在于一个密封一个敞口,敞口的那个烧杯由于酒精蒸发带走热量使得烧杯中酒精的温度降低,密封的烧杯中酒精无法蒸发温度保持不变,其温度与甲相同,由此可知温度计丙刻度是不准确的。
故选C。
4.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变形应用,求瓶子容积关键是求出瓶子的质量。
【解答】
设空瓶的质量为m,空瓶装水和装酒精的容积相等
因此
所以m=150g,
则
故选C。
5. 【答案】(1)易挥发(挥发性)
(2)C
(3)还原性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氨气的性质及实验操作,难度不大。
(1)浓氨水能够具有挥发性;
(2)氨气具有还原性,能够将氧化铜还原,生成铜和氮气、水。
【解答】
(1)实验中挤压气球就能产生大量氨气,说明浓氨水的性质是:易挥发(挥发性);
(2)①在实验中,有水生成,为了防止炸裂试管,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故正确;
②反应一段时间后,会有红色的铜生存,故正确;
③反应的尾气含有氨气,有刺激性气味,会污染环境,该装置没有对尾气进行处理,会污染空气,故说法正确;
④由装置的特点可知,液体不会倒流,故说法错误;
故说法正确的是①②③;
?故选C;
(3)该化学反应体现了氨气具有还原性。
提升题
1. 【答案】(1)器官
(2)淀粉
(3)C
【解析】
(1)考查有关植物器官的知识点,结合定义进行解答;
(2)关键知道碘液遇到淀粉变蓝的特性;
(3)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解答】
(1)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分析,玉米的果实属于器官;
(2)图中营养成分A遇碘液会变蓝色,根据所学知识知道碘与淀粉变蓝色,故A是淀粉;
(3)如图物质循环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C加工成型,而发酵和降解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 【答】(1)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液态、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能够溶解碘及酚酞等多种物质
(2)易燃烧
(3)酒精汽化
(4)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酒精的密度比水小(物理性质);能与硫酸等物质反应(化学性质)。(合理即可)
3.【解】易汽化;火焰要明亮;能够经受高风速干扰,火焰不会轻易熄灭。还要考虑不会因珠穆朗玛峰的空气稀薄而使火焰熄灭;在严寒中火炬燃料不会被冻结;风吹不灭,要有最新式的防风系统,要火炬自燃保护等因素。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本节课《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浙教版初中科学”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特性》第八节内容,通过1课时介绍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为这两种变化是四种运动中最重要的两种,所以应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进而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加以区分。更重要的是本节课内容是二至五册科学知识中的物理和化学学习的入门基础,因此必须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以后初二、初三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说出区分这两种变化的依据。
(2)知道物质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说出区分这两种性质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体验实验和观察的科学探究过程。初步意识到物质是不断运动与变化着的及物质变化的规律。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激发探索物质变化的兴趣。
(5)领悟科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区分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
【教学难点】
找出分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依据。
一、回顾引入
(一)分类有依据
1.动物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依据:有无脊椎)。
2.种子植物分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依据:种子有无果皮包被)。
(二)世界万物处于变化之中,把变化分类。
二、新课教学
小学科学教材中提到: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有发光发热、变色、气体、沉淀、爆炸等现象。
那么伴随发光发热、变色、气体、沉淀、爆炸等现象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呢?
请你开展自主学习,希望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解决以上问题。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汇报新知:知道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①学生汇报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②如何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得出结论】
(1)物理变化:无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状态,体积,形状的等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生锈,燃烧,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变化)。
(3)分类依据:变化时,有无新的物质生成。
观察实验,并说出发生了什么变化?判断属于何种变化?找出判断依据?
①学生陈述现象,并补充。
②追问:从刚才的现象描述中,哪些能够真正作为判断化学反应的依据?
③学生回答,教师判断,但对于是什么新物质先不揭秘。
但是肯定: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
难点突破1
之前的反应,还有一个现象“放出大量的热”,这其实让我联想到了小学科学课本中提到的“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有发光发热、变色、气体、沉淀、爆炸等现象”。
②作为一名初中生,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请你通过结合预习微视频中的实验以及生活中的现象,完成表格内容的填空,并解释。
组别
现象
物理变化实例
化学变化实例
1
发光
发热
2
变色
3
气体
4
沉淀
5
爆炸
③学生上台,讨论并举例解释。
难点突破2
①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蜡烛燃烧(伴随状态变化)
食物霉变(颜色变化)
②总结归纳: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物理变化。
变化和性质的区别
实验揭秘——实验信息透露
①请指出哪些信息属于变化?哪些信息属于性质?
②对于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你是如何区分的,请你分享一下你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③教师归纳总结:变化和性质的区别。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
在性质中,我们依然可以再次进行分类,经过预习后,我想请你们说说你是如何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学生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依据: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依据其实也就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③教师总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其实也是按性质的确定方式来定的:……
④教师追问,现在请继续对刚才的实验中KI和双氧水表现出的性质进行分类。
哪些是属于物理性质:
哪些是属于化学性质: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分下列物质。
在能够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后,我们需要利用物质的性质去鉴别物质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物质
利用的性质
现象及结论
镁条和铜丝
例:物理性质中的颜色
银白色为镁条,紫红色为铜
蒸馏水和酒精
性质中的
厨房中的食盐和白糖
性质中的
(3)演示实验,推测和发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①故事背景:1860年,英国科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
②现在我们穿越一下,我就是戴维,请你当一回戴维的助手,我将取出这一金属,但是这次我不会对这个金属的任何信息进行揭秘,由你们的观察来推测性质,并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做好分类。
将此金属取出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请你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做好记录,其他同学做好点评。
追问:根据该物质的性质,你认为应该如何保存?
变化、性质、用途间的联系
(1)展示学生对于变化和性质联系的认识。
(2)请你按照下面的格式来举例子(学生完成)
变化
性质
用途
体现
决定
钨丝通电时发光发热
钨丝能够导电、熔点高
灯丝
木炭燃烧
木炭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可燃性)
燃料
……
(3)教师总结:物质的变化能体现物质的性质,而性质能决定该物质的用途。
(4)性质与用途的联系:
下列物质分别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请你做一个简单的判断。
①冬天,北方居民利用燃煤取暖
②艺术家将冰雕刻成各种各样的物品
③工人利用铜丝做导线
④人们利用水银易热胀冷缩的特性制成体温计
⑤铝有延展性,能被加工制成炊具
⑥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⑦蜡烛能燃烧
⑧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配图)
⑨金刚石做装饰品(配图)
⑩氢气做高能燃料(火箭配图)
略
课件18张PPT。浙江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1、观察实验,请你说说看到了什么现象?
并请你判断,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找出判断依据?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化学变化新物质产生产生气体产生棕色物质产生棕色物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总结汇报:(1)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我们把物质只发生颜色、状态等变化,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是否有新物质产生3、难点突破1小学科学课本中提到的“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有发光发热、变色、气体、沉淀、爆炸等现象”。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灯丝发光发热燃烧发光发热状态变化引起的变色新物质的颜色差异状态变化新物质的形态为气态不溶解新物质不溶解气球爆炸炸药爆炸3、难点突破2蜡烛燃烧蜡先熔化,后燃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请你尝试着进行推测,你有何发现?提示:物理变化是否可能伴随着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是否可能会伴随着物理变化二、变化和性质1、实验揭秘,汇报新知①碘化钾溶液是无色透明溶液,双氧水是无色透明溶液。
②双氧水遇碘化钾生成碘和氧气,这也说明了双氧水具有氧化性。
③碘为黄色固体,碘能微溶于水。
④不断鼓出的氧气使得洗洁精产生了丰富的泡沫。小组讨论后,请你指出哪些信息属于变化?此外,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属于性质呢?变化性质你是如何区分变化和性质的,请你分享一下你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变化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变化过程,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性质是用来描述物质本身的性能、特征,
描述时往往有:“是”、“能”、“可以”、“易”等词语。①碘化钾溶液是无色透明溶液,双氧水是无色透明溶液。②双氧水遇碘化钾生成碘和氧气,这也说明了双氧水具有氧化性。③碘为黄色固体,碘能微溶于水。④不断鼓出的氧气使得洗洁精产生了丰富的泡沫。2、难点突破3变化性质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①碘化钾溶液是无色透明溶液,双氧水是无色透明溶液。②说明了双氧水具有氧化性。③碘为黄色固体,能微溶于水1、经过预习,请你对刚才筛选出来的性质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请你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分下列物质3、1860年,英国科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请你当一回戴维的助手,观察物质和记录实验过程,通过你的观察推测:
(1)该金属有哪些性质;
(2)将性质分类
(3)根据该物质的性质,你认为应该如何保存?银白色固体质地柔软易与氧气反应易与水发生反应隔绝空气;干燥防水与水发生反应产生碱性物质和气体密度比水小熔点低四、变化 · 性质 · 用途1、请你说说,变化和性质间有什么联系?性质与用途呢,又有什么联系?变化性质用途体现决定2、你能仿造表格中的格式进行举例吗?3、下列物质分别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请你做一个简单的判断!四、变化 · 性质 · 用途冬天,北方居民利用燃煤取暖 艺术家将冰雕刻成各种各样的物品工人利用铜丝做导线3、下列物质分别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请你做一个简单的判断!四、变化 · 性质 · 用途利用水银易热胀冷缩的特性制成体温计铝有延展性,能被加工制成炊具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3、下列物质分别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请你做一个简单的判断!四、变化 · 性质 · 用途利用活性碳的吸附性,制成防毒面具金刚石硬度高,做装饰品氢气做高能燃料C3.下列叙述,属于铁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铁具有银白色光泽.
B. 铁能导电
C.铁跟潮湿空气接触,会变成铁锈
D.铁能被磁铁吸引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A. 钢铁生锈 B. 炸药爆炸 C. 轮胎爆炸 D. 煤燃烧 CC4.在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 )
A. 只有物理变化
B. 只有化学变化
C. 可能有物理变化 ,一定有化学变化
D. 既有物理变化 ,又有化学变化 D5.下列各组两个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B. 蜡烛受热融化、蜡烛燃烧
C. 镁条燃烧、钢铁生锈
D. 钢锭轧成钢材、食物腐烂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