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3.1分子和原子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19?江西)考古学家通过测定碳14的含量等方法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6 B、8 C、14 D、20
2、(2019?长沙)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宏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温度升高,微粒变大;温度降低,微粒变小
B.电解水分子分解,生戌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C.在一定条件下,CO2气体会变成固体---此时,CO2分子停止运动
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是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3、(2019?怀化)根据分子的相关性质解释下列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食物腐烂--分子停止运动
B.闻到花香--分子间有间隔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D.水结冰--分子变成了原子
4、(2019?娄底)水变成水蒸气,从分子角度分析,正确的是( )
A.分子数目增多
B.分子变大
C.分子间间隙变大
D.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5、(2019?攀枝花)用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分子体积变大
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一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6、(2019?台州)下列是关于水蒸发致冷现象的解释:
①水分子运动速度有大有小;
②剩余的水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③剩余的水分子运动速度相对较小;
④速度大的水分子动能大,更易摆脱周围分子的“束缚”,跑到空气中。
此解释合理的顺序是( )
A.①④③②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
7、(2019?威海)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宏观现象
微观解释
A
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
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
B
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溶液红色消失
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C
蔗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更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
向塑料袋中滴加少量酒精,挤瘪密封,放在热水中,塑料袋很快鼓起
酒精分子受热后体积变大
A、A B、B C、C D、D
8、(2019?青岛)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9、(2019?菏泽)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D.食物变质-食物中的分子种类不变,但分子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10、(2019?雅安)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
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水分子的体积减小
D.CO和CO2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11、(2019?凉山州)你一定很熟悉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从这首诗中我们可知( )
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且在不断地运动着
B.分子间有间隔,物质的热胀冷缩就是由于分子间隔的变化面造成的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分子和原子都是肉眼可见的微粒
12、(2019?天津)“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它是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思考、推理,建立起对微观料子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C.盐酸、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明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D.无色酚酞溶液滴入某稀溶液中显红色,说明该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13、(2019?成都)下列事例不能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的是( )
A.品红溶解 B.篮球充气 C.酒精挥发 D.柳絮飞扬
14、如图所示为探究分子性质的小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内滴在滤纸条上相同间距的???酚酞液滴从左到右依次变红,而棉花没有明显现象。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B.酚酞具有挥发性
C.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D.浓氨水显碱性
15、化学兴趣小组在收集的一塑料瓶氧气中插入氧气传感器探头对微粒的运动进行探究(如图1)。实验步骤为: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实时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MN段最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NP段和MN段相比,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Q点氧气浓度最低说明氧分子静止不动
D.PQ段变化是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分子更快更多地从瓶口向下逸出
16、如图,上瓶充满空气,下瓶充满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氧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发生反应),抽出玻璃片,瓶口对紧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两瓶内气体颜色趋于一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说明不断运动
B.当两瓶中气体颜色不再变化时,微粒停止运动
C.实验前后,二氧化氮分子的性质和个数都不变
D.实验后,二氧化氮分子间的间隙变大
17、如图是初中化学教材插图“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该图不能作为下列哪个观点的证据( )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分子排列有一定的规律
18、“冰七”(iceⅦ)一般是在深海中强压力作用下才可以形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成排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裹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个水分子可以形成“冰七”
B.“冰七”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
D.“冰七”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19、如图所示是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探究,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D.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
20、对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C.常温时分子不运动,加热时分子才运动
D.分子间有间隙
二、填空题:
1、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
(1)A中现象:烧杯②中溶液变红。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变红”的原因 。(2)B中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 。(3)C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 的性质;若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存在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2、化学的学科特征是从原子、分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问题:(1)通常状况下的6?000L?乙炔气体可被压缩进40L?的钢瓶中,说明了 。(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但由于 不同,导致彼此物理性质迥异。(3)空气是混合物,而氧气是纯净物,原因是 。(4)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 发生了改变。(5)气体X点燃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 (填符号)。
3、在下面(1)~(5)事实后的横线内,选择填写有关分子基本特征的序号。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停运动;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1)湿衣服经晾晒一段时间后,会变干 ;(2)如图所示,用长颈漏斗小心地将硫酸铜溶液(蓝色)注入水的下面,可以看到明显的界面。静置几天后,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3)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液体积小于100mL ;(4)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均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5)25m3的石油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 。
4、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1)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2)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沾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则:(1)从微观的角度分析, 保持碘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2)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会”或“不会”)蓝色。(3)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4)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
(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5、“从微粒的角度研究物质”是化学独特的研究方法.请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注射器内封闭一段空气(空气中包含多种气体分子),右手堵住注射器口,左手向内推,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 .挤压到一定程度之后,注射器内气体压缩变得困难,说明 .(2)如图2所示,烧杯A装入浓氨水,B、C盛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烧杯B液体变红,说明 .烧杯C的作用是 .
6、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A的名称是 ,其用途是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说明了 。(3)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的 (填酚酞或氨水)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7、某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1)以下属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是 ;A.浓氨水有很强的挥发性?B.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2)如图进行实验操作:【发现问题】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是怎么变成红色的?【假设一】空气中有一种物质的粒子(分子),不断运动进入A烧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假设二】 【分析】试验中B烧杯内的酚酞溶液 ,说明假设一不正确,假设二是正确的.(3)B烧杯在实验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体现了一种科学实验的方法,这种方法是 .
8、图Ⅰ是小娅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a.向B、C、E三支试管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分析讨论】:(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3)由此可以得到的有关分子的性质是① ;②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5)小婷认为还需加对比试验排除是水是否参加反应的干扰,你认为小婷的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C
C
A
A
D
B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D
B
C
B
A
C
B
C
二、填空题:
1、解:(1)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酚酞试液变红;(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所以B中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3)C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难溶于水的性质;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存在的原因是:红磷量不足,没有把氧气消耗完;装置漏气;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故答案为:(1)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酚酞试液变红;(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3)难溶于水;红磷量不足,没有把氧气消耗完(或装置漏气;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2、解:(1)通常状况下的6000L乙炔气体可被压缩进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在受压时间隔变小,故填:分子间有间隔,在受压时间隔变小。(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但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彼此的物理性质迥异,故填:排列方式。(3)空气是混合物,而氧气是纯净物,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故填:分子构成不同。(4)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填:分子种类。(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反应后的原子种类是N、H、O,故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N、H;故填:N、H。
3、解:(1)湿衣服经晾晒一段时间后,会变干是因为水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的缘故,故填:C。(2)由于分子的运动,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彼此进入对方故原来可以看到明显的界面。静置几天后,界面逐渐模糊不清,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填C。(3)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液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隔,故填:B;(4)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故填:D;(5)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石油气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在加压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25m3的石油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故填:B。
4、解:(1)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分子保持碘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2)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会蓝色,这是因为碘蒸气中含有碘分子;(3)用分子的观点可以解释为: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4)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不存在碘分子。故填:分子;会;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不存在。
5、解:(1)如图1所示,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挤压到一定程度之后,注射器内气体压缩变得困难,说明随着微观粒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之间的斥力越来越大.故填: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随着微观粒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之间的斥力越来越大.(2)如图2所示,一段时间后烧杯B液体变红,是因为A中浓氨水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B中时,和水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烧杯C的作用是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填: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对比.
6、解:A、仪器A是胶头滴管,其用途是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2)由于氨气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又因为氨分子是不停运动的,所以将会观察到滤纸上的酚酞试液由试管口向管底逐渐变红;这说明了分子是不停运动的;(3)出现管口棉花变红而管内滤纸不变色是因为脱脂棉上沾有碱液或试管没有平放或脱脂棉上沾有少量酚酞溶液;故答为:(1)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2)滤纸片上酚酞试液从右向左依次变红,分子是不停运动的;(3)酚酞与氨水的位置滴反了,浓氨水。
7、解:(1)挥发性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物态变化是物理变化.故选B(2)C烧杯的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运动到了A烧杯中,溶解在酚酞试液中形成的氨水呈碱性,使A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变红了.B烧杯暴露在空气中,与空气接触,由于空气中不含碱性的气体,所以B烧杯中的酚酞试液不变色.故答案为:氨分子(或氨水散发出一种粒子)不断运动,进入A烧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色;不变色(3)B烧杯在这里的作用是对比,证明A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变红是缘于C烧杯中氨水.故答案为:对比实验(比较)故答案为:(1)B(2)氨分子(或氨水散发出一种粒子)不断运动,进入A烧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色;不变色(3)对比实验
8、解:(1)酚酞试液本身为无色,而当遇碱液时变红,单独放只盛有酚酞试液的试管,是想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起到一个对比的作用,故答案为:进行对比;(2)A试管为常温,D试管为高温,温度不一样,分子的运动速度就不一样,故答案为: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3)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本题答案为: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4)改进前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且同一温度下不能说明影响分子的运动快慢的因素,而改进后的装置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本题的答案为: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5)E试管种现象能说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已经有对比实验。故答案为:(1)进行对比;(2)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3)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4)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5)错误;E试管种现象能说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已经有对比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