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一次奇妙的旅行》教案 大象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一次奇妙的旅行》教案 大象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大象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6 10:4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次奇妙的旅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大象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吃得好吗》第三课的教学内容,课文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引入活动;第二部分: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作用;第三部分:淀粉的消化实验。
学情分析
人体的消化系统对于一个四年级学生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即使了解各消化器官都有哪些,也不清楚这些器官是什么样的,都有怎样的功能和特点。由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本身就比较枯燥,纯理论的灌输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就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的准备,培养计划与组织能力。
2.了解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过程。
3.通过阅读漫画故事,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放开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的计划与组织;了解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过程。
评价任务
1.能够描述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过程。
2.通过动手实验认识淀粉的消化过程。
教学准备
淀粉、试管、温水、碘酒、胶头滴管;消化器官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出去旅游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旅游,但我们的旅行既不是去游览祖国壮丽的河山,也不是去探险寻宝,我们将要到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漫画故事。
二、阅读漫画故事
1.学生阅读漫画故事并回答问题。
问题1:一次奇妙的旅行,是说的谁要去旅行?
问题2:他们要到哪里去旅行?
问题3:他们旅行的目的是什么?
2.讲解:是纳米机器人和小豆子要到奇奇的肚子里去旅行,旅行的目的是要看一看奇奇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纳米机器人有摄像头,可以把奇奇体内消化食物的过程,通过电视屏幕显示出来。小豆子代表奇奇吃下去的食物,它会变成人的营养被吸收利用。
三、解疑合探
1.阅读和思考:奇奇张开嘴巴,纳米机器人和小豆子一眨眼就钻了进去,他们在奇奇的肚子里一站一站的旅行,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呢?
2.提问:他们总共经过几站?每一站叫什么名字?每一站他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3.学生汇报并板书。
口腔(唾液)→食管→肝(胆汁)→胃(胃液)→小肠(肠液)→大肠→肛门。
4.唾液消化淀粉的实验。
(1)谈话:食物在奇奇肚子里是怎样被消化的,纳米机器人的摄像头也没有照出来,那么,我们想不想亲眼看到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想)通过实验可以让我们看到身体内部发生的变化,怎么开展实验呢?我们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呢?
(2)表达与交流。
(3)汇报。
教师强调:(师生达成共识)
①要有食物——稀淀粉液——试管;
②要有消化液——唾液——取唾液(卫生棉);
③要有合适的温度——温水(40℃)——烧杯;
④要有检验剂——碘伏——滴管;
⑤要做对比实验才方便观察——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1号试管为对照组,2号试管为实验组。
(4)学生分组实验。
①分别向两支试管里加入倒少量稀淀粉液。向2号试管里加入2毫升唾液,向1号试管里加2毫升清水,振荡摇匀,把两支试管同时放入温水中。
②过10分钟后,分别再往两支试管里滴碘液。
观察试管里的碘液是不是发生变化。
注意:实验现象的发现和解释一定要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己体会、推理,这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的良机,万不可包办代替。
完成实验填空:
实验现象:1号试管________2号试管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质疑再探
1.思考、回忆:我们是怎样消化和吸收营养的?
2.表达与交流:小组内交流认识。
3.教师总结,让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
4.学生复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概念水平。学生代表作总结发言。
五、拓展活动
细嚼馒头,体会食物的消化。说说其中的道理。
教学反思
小学生对于感兴趣的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可是,遇到他们不感兴趣或讨厌的事物,他们也会本能地拒绝。他们缺乏理性的分析,只凭直觉做事。
《一次奇妙的旅行》一课中“唾液消化淀粉”的实验有从口腔取出唾液的环节。这是学生反感的,他们认为唾液是脏的,令人生厌的东西。从自己口中取出唾液是很难为情的事。
认识人的消化作用,“唾液消化淀粉”的实验非常重要,而提取唾液又非常关键,取不出唾液或取得唾液的量不够,将会导致实验失败,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如何打开学生的心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呢?我采用谈话的方法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我先讲述唾液的生理意义,唾液俗称“口水”,是由口腔内的唾液腺分泌的一种消化液,唾液是干净的、卫生的、对人的生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见到或听到有好吃的东西,嘴里的口水就会多起来,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至于人们生气时向敌人吐口水,这是人们在表达一种愤怒的情绪,不能说明口水的不洁。进而我又举例说明,我们到医院牙科看病时,医生经常在我们的牙周一些用棉球,用于吸附口腔内多余的口水,当棉球从口腔取出时,棉球就渗进了口水。如果我们用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得到我们需要的唾液,做观察实验。
在做好思想疏导之后,我又率先垂范,把事先准备好的医用棉放入自己口中。这时学生不再抗拒也不再羞涩,大方地把医用棉球放入口中,男生、女生都变得积极主动。
成功地取出唾液,实验顺利完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诚所谓“孺子可教也”,学生是懂道理的,只要我们把道理讲清楚,学生乐于接受,即使原来不喜欢的事物,只要打开他们的心结,也能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的奥秘,徜徉在科学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