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0】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讲: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16 09:2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册 中国古代史(南北朝以前)
第3讲: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考点表述
①秦朝中央集权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6—60)
②汉武帝的大一统。(七上P68—69)
③丝绸之路。(七上P83—84)
近年深圳中考考查情况
年份
题型
分值
考查点
2017年
选择
2
秦朝中央集权制
2017年
材料
3
丝绸之路
2016年
材料
5
丝绸之路
2015年
材料
2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2015年
选择
2+2
秦朝推行郡县制,汉武帝确立儒家为正统思想
时政联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民族复兴前提条件;
②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疆独”行为不得人心;
③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发展和提升。
深圳考什么?---考情通览
考点全解
考点一:秦朝的建立。(七上P56)
1.建立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巧记法】“喊赵薇去演戏”分别对应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2.国家性质: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4.灭亡:由于秦的暴政,引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7年,秦朝在农民大起义中被推翻。
考点二:秦朝创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七上P57)
1.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
2.中央官制: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由皇帝掌控。
3.地方官制:在地方上,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考点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7—60)
方面
措施
作用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规定以秦国圆形方孔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尺寸)、量(升斗)、衡(斤两),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改变了币制和度量衡不统一的局面,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和发展。
文化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文字。
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有极重要的意义。
思想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
加强思想控制
军事
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蜿蜒万余里)。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的侵扰,有利于安定北方; 开发南疆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今日的广东地区当时属南海郡。)
【巧记法】秦始皇采取的措施:丞相、太尉和御史;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统一度量衡,还有货币和文字;为了思想大控制,“焚书坑儒”影响大。
考点四:大一统的汉朝。(七上P68—79)
1.汉朝的建立和灭亡。
建立: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灭亡:公元9年,西汉朝政腐败,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 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文景之治”。
3.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①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使诸侯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
②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③文化上: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了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的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④经济上: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强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⑤军事上: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此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⑥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意义: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一统,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考点五:丝绸之路。(七上P83—84)
1.开辟的背景: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互相往来。
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2. 丝绸之路线:①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最远到达大秦)。
②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交流的物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等运往西亚、欧洲;西域的奇珍异宝也输入中国内地,如汗血宝马、香料、宝石、石榴、核桃等。
4.作用: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商贸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导学与拓展
1.请简述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
1.战国七雄中以秦国的实力最为强大,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朝。
2.如何一分为二评价秦始皇?
2.正面评价: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负面评价:秦始皇统治残暴,滥用民力财力,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统一思想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它们相同点是什么?
3.措施: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相同点: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4.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成果?
4.第一次:目的: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成果:了解了西域的风土人情和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第二次: 目的:友好访问西域各国。成果: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开辟了丝绸之路。
5.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5.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即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 开始。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今天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古代丝绸之路是什么关系?
6.是传承、发展和提升的关系(“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升级版)。
易错警示与点拨
易错字:
①秦王嬴政的“嬴”,“嬴”是姓氏,早期姓氏往往与“女”字有关。
②其他:郡县制的“郡”、小篆的“篆”、诸侯国的“侯”、 董仲舒的“董” 、张骞的“骞”。
易错点:
①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度 。西汉初期实行的是郡县和封国并存的制度,这为汉朝以后的统治带来了隐患。
②海、陆丝绸之路都是西汉时期开辟的。
易混点:
“秦国”和“秦朝”的区别:秦国是一个诸侯国,也就是统一六国之前的诸侯国,而秦朝是统一六国后的大王朝。
②西域都护府设立于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期,而非汉武帝时期。
③“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而“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
如何备考?--应考训练
一.课前小测:
自我评价
共26空
填写正确 空
正确率 %
1.典图填空练习:右图是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中央集权 的
封建国家的君主 嬴政 (人物姓名)。他于公元前230年--前221年陆
续灭掉六国,建立秦朝,定都 咸阳 。秦朝疆域广大,是当时世界上
的大国。
2.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①最高统治者称 皇
帝 ,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 行政 、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③在地方推行 郡县 制。
3.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①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在全国统一使用 圆形方孔 铜钱;统一度量衡。③文化上:统一文字,把 小篆 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④思想上:“ 焚书坑儒 ”,加强思想控制。⑤军事上:大举反击 匈奴 ,修筑西起临洮,东到 辽东 的万里长城;开发南疆,兴修 灵渠 ,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4.汉武帝采取了如下措施加强中央集权:①政治: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 诸侯国 势力。②思想:采纳 董仲舒 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③文化教育:在长安举办 太学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④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⑤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五铢 钱。
5.公元前138年到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主要路线:从 长安 出发,经河西走廊进入今 新疆 地区,再到西亚、 欧 洲。汉武帝以后,西汉还开辟了 海上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二.基础过关:
自我评价
共12题
正确 题
正确率 %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他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建立中央集权制 D.稳固大一统局面
2.秦统一后,围绕着在地方采取何种统治方式的问题,君臣之间发生过激烈争论。最终,秦始皇决定在地方推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3.秦朝时,南海郡(现今广东省一带)郡守产生的方式是( )
A.世袭继承 B.皇帝任命 C.地方推荐 D.考试选拔
4.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的讨论环节中,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就“分封制”和“郡县制”进行了激烈争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是封建社会的象征 B.分封制结束了地方官吏的世袭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5.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其最有可能携带的货币是( )

A.铲形币 B.秦半两 C. 开元通宝 D. 交子
6.“马到成功”蕴含着人们对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马”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书中的是(  )
A. B. C. D.
7.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诸侯的封地不断缩小,其实力也不断被削弱” 。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A. 实行分封制 B. 颁布“推恩令”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派张骞出使西域
8.某人想从东向西沿丝绸之路进行考察活动,他先后经过的路线是( )
A.河西走廊→西亚→新疆→欧洲
B.长安 → 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 →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河西走廊→长安→西亚→欧洲
9.下图中,西汉政府在标★号的区域设立的管辖机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伊犁将军 D.北庭都护府
10.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B.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C.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
11.“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解释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B.“焚书坑儒” “推恩令”
C.统一文字 “推恩令” D.统一文字 “罢黜百家”
1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三.中考演练:
13.(2017·深圳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的形象。秦朝时,在中央设立了负责监察百官的(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14.(2017·衡阳市)汉字书法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帛书 D.金文
15.(2017·乌鲁木齐)新疆古称西域,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汉时期,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都汇集到了这里。这个史实充分说明了(  )
A.汉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各民族为西域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C.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西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16. (2017·广东省)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项目
史实
推论
A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C
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D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17. (2017·深圳市)
材料:建元年间(前140年—前135年),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得知,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怨匈奴而图报复,却找不到盟友共击匈奴。于是下令召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毅然应募;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他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并拘留了十几年,趁匈奴发生内乱时脱逃,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问题:①根据材料,张骞“毅然应募”出使西域的使命是什么?(1分)②文中的“陆路通道”指的是什么?(1分)它的开通有何意义?(1分)
答案:①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或“找盟友共击匈奴”) 。(1分)
通道:丝绸之路。(1分)
意义:沟通了亚欧大陆,或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答对任意一点即可,其中“经济” “文化”答对一方面亦可,1分。答具体传播的物种或文化成果不给分。)
四.综合提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汉代讲学图(汉代画像砖)
问题一:材料一中“致命的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一:事件: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问题二:材料二中“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学派?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实行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二:学派:儒家。 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中央集权。
问题三: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创办的什么机构?该机构的创办和材料二有什么关系?
问题三:机构:太学。关系:兴办太学是独尊儒术的一种表现或措施(“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太学的主要教材。)
问题四:结合以上问题的回答,试比较材料一、二所采取措施的不同之处。
问题四:不同点:秦始皇对儒家学说实行了残暴的镇压,结果没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汉武帝将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结果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19.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敦煌壁画

图二:丝绸之路路线图
问题一:图一中拜别汉武帝的是谁?他拜别汉武帝将执行什么任务? 执行此任务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一:人物:张骞;任务: 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问题二:请分别指出图二路线的起点和到达的最远点。除了这条陆路通道外,还有一条海上通道,也请分别指出这条海上通道的起点和到达的最远点。
问题二:起点:长安;最远点:欧洲。海上通道:起点:广东沿海港口; 最远点: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半岛。
问题三:图一中的拜别者为图二中路线的开通做出了什么贡献?该路线的开通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问题三:贡献: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
意义: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陆上要道,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问题四:这条通道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还有价值吗?说出你的理由。
问题四:丝绸之路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问题五:图一、二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个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问题五:机构:西域都护;标志:西域(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

【第3讲:“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
【课前小测】
1.中央集权、嬴政、咸阳。
2.皇帝、御史大夫、行政、郡县。
3.圆形方孔、小篆、焚书坑儒、匈奴、辽东、灵渠。
4.推恩令、诸侯国、董仲舒、独尊儒术、太学、卫青、五铢。
5.汉武、张骞、长安、新疆、欧、海上。
第3讲:“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基础过关、中考演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B
C
B
A
B
B
A
C
A
B
B
B
D
D
17. 答案:答案:①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或“找盟友共击匈奴”) 。(1分)
道:丝绸之路。(1分)
意义:沟通了亚欧大陆,或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答对任意一点即可,其中“经济”、“文化”答对一方面亦可,1分。答具体传播的物种或文化成果不给分。)
【第3讲“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后巩固作业】
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中央政府分管行政的是( )
A.太尉 B.丞相 C.郡守 D.御史大夫
2.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3.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
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4.七年级同学在排演历史剧《汉武帝》,其中有一个场景是汉武帝与朝臣议事。请你指出下列场景设计中有历史知识性错误的一项是( )
A.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B.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C.商讨派谁出使西域
D.商议开凿灵渠
5.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抵御匈奴,巩固边防
C. 在长安设立太学 D. 统一度量衡
6.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社会变革和思想活跃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7.简答题
(1)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其中两个“制”分别指什么?
(1)前者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后者指的是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对全国的统一管辖。但是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严刑峻法过于苛刻,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引发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2)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待儒学的态度完全不同,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为什么这样说?
(2)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3)汉朝时,西域的哪些物种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
(3)①葡萄;②石榴;③核桃;④苜蓿等。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秦统一后,国土辽阔,最初设置36郡……后来随着疆域的开拓,又设……5郡。除内史管理的京畿地区外,秦有41郡。郡下设县……秦县的数量大约有一千个。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汉书》
问题一:材料一中赞扬了哪位帝王的什么功绩?请简述“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一:帝王:嬴政;功绩:吞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条件:①战国时期,战争不断,人民渴望统一。②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意义: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分立和相互混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废除的地方政治制度又是什么?
问题二:实行制度:郡县制。废除制度:分封制。
问题三:材料三中的“武帝”和“主父”分别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作用。
问题三:“武帝”:汉武帝;“主父”:主父偃。事件:颁布“推恩令”;作用: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国势力。
问题四: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制度的共同作用。
问题四:巩固统治(或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言之有理即可)
9.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外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历史证明,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据吴思科《文明对话与交流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请按字母顺序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必须包括图中字母所示的地区)。
问题一:路线:A长安—B河西走廊—C今新疆地区—D葱岭—E西亚(安息)—F欧洲(大秦)。
问题二:汉朝的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
问题二:新疆。
问题三:最早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贡献的是谁?
问题三:张骞。
问题四: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何影响?这种中西通道在今天有什么现实作用?
问题四:影响:加强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汉朝的兴盛起了积极作用。作用: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将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问题五: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认识。中学历
问题五: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应尊重文明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传承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

第3讲“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后巩固作业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B
B
D
D
B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