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册 世界现代史
第32讲: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考点表述
①“冷战”与两极格局形成。(九下P84—87)
②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九下P60—62)
③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九下P90—91)
近年深圳中考考查情况
年份
题型
分值
考查点
2017年
选择+材料
2+2+2+2
赫鲁晓夫改革的对象及内容、中苏改革的对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果、当今世界格局及建议
2016年
选择
2
赫鲁晓夫改革
2015年
选择
2
两极格局
时政联系
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间如何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
深圳考什么?---考情通览
考点全解
考点一:“冷战”与两极格局形成。(九下P84—87)
1.杜鲁门主义。
①提出: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
②内容:“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
③实质:干涉别国内政。
④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2.“冷战”政策。
①背景: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②原因:第一,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根本原因);第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造成的矛盾。
③序幕: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④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⑤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特征是: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武力。实质是:反对社会主义,推行全球霸权政策。
⑥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和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
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北约、华约组织性质:国际军事、政治集团)。
⑦后果:一方面,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造成世界长期动荡不安,地区冲突不断,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冷战”使苏联负担沉重;美国因为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经济也遭到西欧、日本的威胁。另一方面,两个强国相对均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⑧美苏争霸过程一览表
阶段
时间
特点
典型事件
起始阶段
1947年—20世纪70年代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占优势。
古巴导弹危机。
高潮
20世纪70年代
苏联战略进攻;
美国战略收缩。
苏联:出兵侵占阿富汗。
美国:身陷越南战争中。
缓和
20世纪80年代
缓和
苏联:阿富汗撤军。
美国:扩军、负债。
结束
1991年
两极格局结束。
苏联解体。
3.两极格局对峙局面。
①形成: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②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巧记法】美苏“冷战”。
“冷战”中的对峙,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 北约华约相继建,两极格局遂出现。
美苏争霸三十年,互有胜负三阶段。1991苏解体,两极格局至此完。
考点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九下P60—62)
1.苏联领导人进行的改革:
领导人
时间
改革内容
结果
赫鲁晓夫
1953年
经济:扩大企业自主权、大种玉米;
政治:全盘否定斯大林、平反冤假错案。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
20世纪60-70年代
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
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提高,但仍然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
1985年
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没有成果,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80年代后期,后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一党制变多党制。
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戈尔巴乔夫失去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1991年底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
①原因:经济困难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
②时间:1989年。
③实质: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④概况: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柏林墙被推翻,两个德国合并。
3.苏联解体。
①时间:1991年12月25日(苏联存在的时间:1922年——1991年)。
②原因:
主要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僵化,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的各种矛盾,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家权力分散;
其他原因: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加快苏联的分裂。
③过程: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倾向加强——“八·一九事件”后,分裂进一步加快——苏联加盟国成立“独联体”——1991年,苏联解体。
④表现:苏联解体,分裂为15个共和国。
⑤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⑥影响:标志着美苏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⑦启示:
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坚持依法治国,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考点三: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九下P90—91)
1.原因: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2.战后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
3.表现:
①发展趋势: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②“一超”:美国。冷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重新制定全球战略。
“多强”: 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4.出现的根源: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5.影响: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导学与拓展
1.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中所提到的“自由国家”和 “极权政体”各指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1.“自由国家”指的是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极权政体”则是指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因为二战后,美国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2.你如何看待英国首相丘吉尔称赞马歇尔计划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2.“欧洲复兴计划”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推出而得名,其目的一方面帮助西欧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通过美国援助,打开西欧门户,控制西欧。所以马歇尔并非是最慷慨的举动。
3. 一战后至苏联解体间,世界格局如何演变?
3.一战后的世界格局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为:两极格局或雅尔塔体系。
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
4.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请指出阻碍该趋势的因素有哪些。
4.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
②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如:巴以冲突。
③宗教纷争,如:耶路撒冷之争。
④恐怖主义,如:基地组织、塔利班、IS等。
易错警示与点拨
易错字:遏制共产主义的“遏”;马歇尔的“歇”;三个苏联领导人的名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
易错点:
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约的成立。
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③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一超多强”,尚未形成多极化,所以只能说:多极化趋势。
如何备考?--应考训练
一.课前小测:
自我评价
共24空
填写正确 空
正确率 %
1.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 “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针锋相对,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2.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在经济和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典图填空练习:右图是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没有成果,人民生活水平下降。80年代后期,他推行的政治改革使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党制变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导致了1991年苏联的最后解体。
4.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重新制定全球战略。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务;另一方面,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基础过关:
自我评价
共12题
正确 题
正确率 %
1.在60多年前,美国针对苏联实行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该政策是( )
A.冷战政策 B.马歇尔计划 C.杜鲁门主义 D.绥靖政策
2.与二战中相比,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下图)。其变化开始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华约组织成立
C.北约组织建立 D.马歇尔计划实施
3.1953年,马歇尔在演讲中说:“对于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一位军人,有相当多的议论……经常摆在我面前的是写得清清楚楚的战争费用的分类账目,支撑它的则是墓碑。这一切激励着我去寻找某种途径或方法,以避免另一场战争灾难。”这一演讲的历史背景是( )
A.1952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东西方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 D.“欧洲复兴计划”成功实施
4.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5.《新全球史》中写道:“1962年,整个世界战栗了,等待着超级大国的对抗可能会带来的世界末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苏联出兵阿富汗 B.古巴导弹危机 C.科索沃战争 D.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6.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政治改革初见成效 B.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C.导致苏联的解体 D.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7.他被西方国家称作结束冷战的“英雄”,1990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许多俄罗斯人则把他视为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他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8.“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德国分裂 B.奥地利被占领 C.苏联解体 D.波兰遭德国闪击
9.“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
A.1989年 B.1991年 C.1999年 D.2001年
10.有人讨论当今国际局势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这一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B.多极化局面完全形成C.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 D.美、日、欧盟的三极格局
11.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历史,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表述是( )
A.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D.苏联的解体
12.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轰炸南联盟。2003年3月,美国在未取得联合国许可之下,对伊拉克宣战。这充分说明(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B.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C.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D.和平与发展不可兼得
三.中考演练:
13.(2017年·广西贵港)二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曾经这样形容美苏“冷战”:“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那么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14.(2017年·山东泰安)《美国的梦想》 中有这样一个论断:“马歇尔计划:一箭双雕。”这里的“双雕”是指( )
A.输出资本,对抗苏联 B.遏制欧洲、称霸世界
C.控制欧洲、遏制苏联 D.复兴欧洲、干涉中国
15. (2017年·深圳市)戈尔巴乔夫启动政治改革后,苏联政治体制急剧变化,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 )
A、两极格局形成 B、德国分裂 C、苏联解体 D、苏俄建立
16. (2017年·深圳市)材料一:苏联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1964年)的改革,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把一万多家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理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二: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问题一:材料一中,赫鲁晓夫经济领域改革的主要做法是什么?其改革针对的是哪一模式的弊端?
问题一: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斯大林模式 (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问题二:①根据材料二,我国城市改革侧重的是什么?②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两国的改革在具体措施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二:①国有企业改革。
②相同点:都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不同点:A.中国进行了所有制的改革(或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材料中苏联没有。
B.中国实行了政企分开,苏联是将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
C.中国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或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材料中苏联没有。 (不同点答对以上任意一点即可)
17. (2017年·深圳市)材料: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变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问题:①材料中,人类社会的“大变革大调整”,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怎样的发展趋势?②从材料中国际社会要作出努力的五个方面任选一个,谈谈你对“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议。
答案:①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答案示例如下:
伙伴关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坚持睦邻友好、推进务实合作等。
安全格局: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核扩散、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等。
经济发展: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
文明交流:相互尊重、开放包容、加强文化交流、建立互信机制等。
生态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防止核污染等。
(站在国家、社会角度言之成理、内容积极向上即可。从个人角度提出做法的,如“好
好学习,天天向上”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一律不对)
四.综合提高:
18.回看历史,昭示未来。历史最终证明,冷战没有真正的赢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二:杜鲁门在国会演讲中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美国对外政策的总原则是:帮助自由民族保持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抗想把共产主义强加给他们的侵略活动。”
材料三:核武器有巨大的杀伤力,成为美苏军备竞赛中的重中之重……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岳麓书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四: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西欧和日本都有自己的主张,中国要求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一:由战时同盟关系到战后同盟关系的破裂。
问题二:材料二中杜鲁门的演讲标志着什么?美国为“帮助自由民族”采取了哪些措施?苏联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什么?苏、美对抗导致了世界什么政治格局的形成?
问题二: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美国措施: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措施:苏联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格局: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有哪些?长期的军备竞赛给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问题三:因素:战略核力量的均势,使双方不敢先挑起战争;世界人民的反战等。给美国带来的影响:大规模的扩充军备,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给苏联带来的影响:使苏联经济负担沉重,面临停滞局面。
问题四: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说明,美国是否达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从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来说,冷战留下了哪些教训?
问题四: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给美国的霸权主义是沉重打击,使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落空。教训:冷战只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抗既不利于双方利益,也不利于世界和平。
19.在亚欧大陆北部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联邦.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材料一: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 20 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俄罗斯(指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苏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摘编自《大国崛起》《世界上下五千年》
问题一:材料一中,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谁?20世纪20年代,他领导这个国家进行“伟大实践”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问题一: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问题二:从材料二可看出1929年到1941年苏联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请说明变化的原因。
问题二: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问题三:材料三中“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指的是什么事件?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问题三:事件:苏联解体。
启示:政策的制定要与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制定的政策要符合国情,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32讲:“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答案
【课前小测】
1.1947、共产主义、杜鲁门主义、冷战、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华沙条约、两极。
2.赫鲁晓夫、斯大林模式。
3.戈尔巴乔夫、一党制、国家权力、1991。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世界领袖、北约集团、欧盟、中国、一超多强、多极化。
【基础过关、中考演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D
D
B
D
D
C
B
A
C
C
C
C
C
16. 问题一: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斯大林模式 (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问题二:①国有企业改革。
②相同点:都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不同点:A.中国进行了所有制的改革(或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材料中苏联没有。
B.中国实行了政企分开,苏联是将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管理。
C.中国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或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材料中苏联没有。 (不同点答对以上任意一点即可)
17. 答案:①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答案示例如下:
伙伴关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坚持睦邻友好、推进务实合作等。
安全格局: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核扩散、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等。
经济发展: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
文明交流:相互尊重、开放包容、加强文化交流、建立互信机制等。
生态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防止核污染等。
(站在国家、社会角度言之成理、内容积极向上即可。从个人角度提出做法的.如“好
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一律不对)
【综合提高】
18.问题一:由战时同盟关系到战后同盟关系的破裂。
问题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问题三:因素:战略核力量的均势,使双方不敢先挑起战争;世界人民的反战等。给美国带来的影响 大规模的扩充军备,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使苏联经济负担沉重,面临停滞局面。
问题四: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给美国的霸权主义是沉重打击,使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落空。教训:冷战只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抗既不利于双方利益,也不利于世界和平。
19. 问题一: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问题二: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问题三:事件:苏联解体。
启示:政策的制定要与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制定的政策要符合国情,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32讲“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后巩固作业】
1.在“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华沙条约组织”这三个概念中共同隐含的历史线索是( )
A.战后东西方合作的强化 B.资本主义阵营相互支持
C.东西方阵营的冷战思维 D.欧洲在美国支持下复兴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他们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利用美国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欧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美国的“援助”指的是(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推行杜鲁门主义
C.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成立欧共体
3.丘吉尔描述了参加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预示着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是( )
A.全球化趋势加强 B.两极对峙格局 C.多极化格局形成 D.一超多强格局
4.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1953年后的苏联改革都没有成功。这些改革都( )
A.都放弃了公有制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
5.“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它标志着( )
A.“三国协约”瓦解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瓦解D.两极格局结束
6.“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世界新秩序”指的是( )
A.区域性组织活跃 B.两极格局解体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霸权主义盛行
7. 简答题
(1)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1)“冷战”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两极格局开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冷战”、两极格局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2) 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得不到改善。
(3) 一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两极格局;
苏联解体后:“一超多强”,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余相信美国之政策意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咨文
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问题一:材料一发表于哪一年?它的出台标志着什么?
问题一:1947年。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问题二:稳定和复兴欧洲。
问题三:针对材料三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问题三: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意味着“两极”格局从此形成。
问题四: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战后美国的政策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问题四:“冷战”政策。说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欧洲是美国全球扩张的战略重点。
问题五:面对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现状,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问题五: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中国应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开展多边外交,加强国际合作。
9.漫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观察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漫画家华君武创作了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黄鼠狼”指美国;“鸡”指西欧各国。
问题一: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请说说美国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一:事件: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控制西欧,对抗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材料二:
问题二:该漫画反映哪一历史事件?布尔什维克党旗分裂成了几块?有何象征意义?
问题二:事件:苏联解体。
数量:15块。
意义:象征着苏联解体时的15个加盟国。
材料三:
问题三:这是谁的葬礼?走在葬礼最前端的人是谁?为什么是他走在最前端?
问题三:葬礼:苏联。人物:戈尔巴乔夫。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问题四:天堂当中哪位苏联领导人要为这场葬礼负主要责任?为什么?
问题四:领导人:斯大林。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化。
【第32讲“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后巩固作业】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C
A
B
C
D
C
7. (1)“冷战”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两节格局开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冷战”、两极格局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得不到改善。
(3) 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一超多强,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8. 问题一:1947年。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问题二:稳定和复兴欧洲。问题三: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意味着“两极”格局从此形成。问题四:“冷战”政策。说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欧洲是美国全球扩张的战略重点。问题五: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中国应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开展多边外交,加强国际合作。
12.问题一:事件: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控制西欧,对抗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问题二:事件:苏联解体;
数量:15块;
意义:象征着苏联解体时的15个加盟国。
问题三:葬礼:苏联;人物:戈尔巴乔夫;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问题四:领导人:斯大林;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