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 中国古代史(隋朝-清朝)
第8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
考什么?---考情通览
考点表述
①郑和下西洋(七下P93—95)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七下P103—104)
③明清君权的加强(七下P88—89)
④清朝册封班禅、达赖和设置驻藏大臣(七下P109—110)
⑤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七下P118)
近年深圳中考考查情况
年份
题型
分值
考查点
2017年
选择
2+2
军机处;闭关锁国
2016年
选择
2+2
民族英雄(综合);明朝君权的加强
2015年
选择材料
2+3
八股取士;郑成功收复台湾;闭关锁国
热点联系
国家对南海、东海、钓鱼岛等海洋主权的维护。 郑和下西洋与“一带一路”战略。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党和国家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反“藏独”“疆独”“台独”“港独”。
考点全解
考点一:郑和下西洋。(七下P93—95)
目的
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时间
1405──1433年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
条件
①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②技术条件:指南针的广泛使用;造船技术发达;
③主观条件:郑和丰富的航海经验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皇帝的支持。
出发地点
刘家港(今江苏太仓)
到达地区
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特点
时间早: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规模大:二百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多人的大船队;
航程远: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评价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作用(意义)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考点二:郑成功收复台湾。(七下P103—104)
1.背景: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2.经过:1661年,郑成功率将士乘着数百艘战舰横渡台湾海峡,围攻盘踞在台湾城和赤嵌楼的荷兰殖民者。
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巧记法】歌诀:“牛皮圈地”是荷兰,一六二四占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一六六二收台湾;一六八三回清朝,台湾府属福建省。今日“台独”搞分裂,阴谋诡计要揭穿。
考点三:明清君权的强化。(七下P88—89)
1.明太祖是如何加强君权的?(七下P88—89)
①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
②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③八股取士,加强对臣民的思想文化的控制。
2.明成祖是如何加强君权的?(七下P90—91)
①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②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③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监视和侦查。
3.清朝为强化君权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七下P100—101)
①措施: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皇权达到顶峰。
②影响: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明清加强君权的措施一览表
项目
明朝措施
清朝措施
明太祖
明成祖
加强皇权
废丞相、权分六部;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迁都北京
继续削藩
设军机处
设锦衣卫
设东厂
文化专制
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
【巧记法】
太祖皇帝真专权, 废丞相权分六部,恐怖组织锦衣卫;成祖都城迁北京,继续削藩设东厂。大明王朝坏科举,八股取士养奴才。
大清强权更荒唐:军机处,皇帝一人定国事;文字狱,摧残人才祸千年。
考点四:清朝册封达赖、班禅和设置驻藏大臣。(七下P109—110)
1. 清朝是如何册封达赖、班禅的?
顺治帝接见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赐予其“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形成册封制度,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都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列举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史实。
时期
机构(措施)
意义
元朝
宣政院
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清朝
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
考点五: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七下P118)
含义
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广州一处(十三行)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原因
①思想上: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②经济上(根本原因):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③政治上: 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影响
①积极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启示
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广泛对外交往,在交往过程中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
【巧记法】歌诀:天朝上国,重本抑末;闭关锁国,不学先进;与世隔绝,落后挨打。
导学与拓展
1.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有哪些共同点?
1.①加强皇权;②实行文化专制。
2.近年来,以达赖为首的少数“藏独”分子企图策划西藏独立,请你用元朝和清朝前期史实,批驳其“藏独”言行。
2.元朝: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赐予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3.以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的领土。
3.①三国时期称台湾为夷洲;孙吴政权曾派人到过台湾;
②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唐宋元时称琉球或者流求;
③元朝还专门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④清朝初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康熙帝时设置台湾府。
4.郑和下西洋与西方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4.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不计经济效益,不能持久。西方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是为了殖民利益,掠夺财富,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5.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5.后果:①与世隔绝,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②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看法:①现在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与民族都不可能与世隔绝,封闭只能导致落后;②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③在对外交往中要注意学习他国的长处来发展自己。
?易错警示与点拨?
易错字:“班禅”的“禅”是“礻”旁不是“衤”旁。“西藏”的“藏”;“雍正”的“雍”;“康熙”的“熙”;“金瓶掣签”的“掣”;“喇嘛”两字是易错字。
1. 西洋是指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2.民族英雄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如戚继光、郑成功等。
3.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严格“限制”而不是“禁止”对外贸易。
4. 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清朝实行闭关锁国后,指定对外贸易的机构是“广州十三行”。
如何备考?--应考训练
一.课前小测:
自我评价
共45空
填写正确 空
正确率 %
1.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_海外_各国的联系,_明成祖_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从刘 家 港出发,第一次下西洋。到_1433_年,郑和先后_七_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_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_半个_多世纪。郑和的远航,促进了_亚非_各国和中国的交流。
2.典图填空练习:右图的写信人是郑成功。明朝后期,荷 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61年,他写信宣誓台湾主权并率领将士,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西海岸,先后攻占了荷兰军队盘踞的台 湾城和赤 嵌楼。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 民族英雄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 南 海防。
3.明太祖加强君主权利,在地方,废除 行中书省 ,设立直属中央的 三司 ,分管民政 、 刑狱 和军政 。在中央,废除 丞相 ,撤消中书省 ,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 皇帝 负责。为了加强统治,明太祖建立特务机构_锦衣卫_。明成祖时,又增设特务机构_东厂__,由皇帝亲信的__宦官__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 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
4.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 、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 诗词 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_文字狱_”。
5.典图填空练习:右图为“科举考生看榜图”。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明末著名思想家顾炎武 抨击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6.清朝时,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_达赖喇嘛_”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_班禅额尔德尼_”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置_驻藏大臣_,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7.清朝前期,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于是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 海禁 政策。后来,清政府下令只开 广州 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二.基础过关:
自我评价
共12题
正确 题
正确率 %
1.郑和原名叫马三保。印尼有个港口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个地方叫“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个事件有关?( )
A.靖难之役??B.戚继光抗击倭寇???C.郑和下西洋??? D.张骞通西域
2.下列促成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 )
①明成祖时国力强盛,府库充实;②当时中国造船技术先进; ③开拓海外殖民地;④联合东南亚其他国家,抵抗倭寇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 D.②③
3.“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
4.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之后在台湾设置机构,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该机构是( )
A.台湾县,隶属浙江省 B.台湾府,隶属广东省
C.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D.台湾道,隶属福建省
5. 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 秦朝? ?????B.汉朝 C.唐朝? ???? D.明朝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罪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控制军队 B、强化皇权 C、钳制思想 D、改革科举
7.乾隆时,内阁学士胡忠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了竟然说:“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忠藻和族人被杀,罪及师友。这反映了统治者( )
A.设立军机处 B.实行八股取士 C.制造文字狱 D.设置厂卫机构
8.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明清时期( )
A. 民族融合的加强 B. 中外友好交往 C. 君主集权的加强 D. 思想控制的加强
9.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清朝于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其职能是( )
A.代表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西藏事务
B.代表中央政府指导当地官员管理西藏事务
C.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D. 代表中央政府协助达赖、班禅管理西藏事务
册封班禅
驻藏大臣
10.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下列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
宣政院
册封达赖
西藏???B.东北? ?C.新疆???D.台湾
11.某兴趣小组在学习“清朝历史”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与学习卡片内容相对应的选项是( )
学习卡片
表现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
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
目的
维护清王朝统治
影响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社会风貌 B.君权强化 C.民族关系 D.闭关锁国
12. 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处于康乾盛世 B.中国经济领先英国
C.清朝皇帝夜郎自大 D.中国推行开放政策
三.中考演练:
13.(2017·东营市)《全球通史》:“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 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
A.郑和下西洋 B.吴国船队到夷洲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进入台湾
14.(2017·东营市)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其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 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君主权力 D. 避免藩王割据
15.(2017·山东临沂)“公元1662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后,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这里的“侵略军”来自( )
A.英国 B.葡萄牙 C.荷兰 D.沙俄
16. (2017·深圳市)下图所示建筑曾设有清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构,里面的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这一机构是( )
A、中书省 B、内阁 C、东厂 D、军机处
17. (2017·广东省) 《中国历史十讲》指出: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B、休养生息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四.综合提高
18.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即吴王位,其年十二月设拱卫司,领校尉,隶属都督府。洪武二年改亲军都督府,统中、左、右、前、后五卫军,而銮仪司隶属……十五年罢府及司,置锦衣卫。
材料二:示意图。
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问题一::材料一中的太祖是谁?
问题一:明太祖朱元璋。
问题二:根据材料一、二,写出“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问题二:建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废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辅佐皇帝。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指出“八股取士”危害性是什么?
问题三:读书人当官后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19.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入蕃。松赞率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 ——《旧唐书》
材料二:……(元朝)这个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先,为后代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其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材料三:金瓶图。
问题一:元政府在中央设立的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什么?
问题一:宣政院。
问题二:材料三反映了哪一个朝代与西藏地区的关系?
问题二:清朝。
问题三: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问题三:自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赐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封号后,西藏历世的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问题四:依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请你为本试题拟定一个主题。
问题四: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8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答案
【课前小测】
1.海外;明成祖;航海家;1405;刘家港;1433;七;红海;非洲;半个;亚非。
2.郑成功;荷兰;台湾;赤嵌;郑成功;民族英雄;1684;福建;祖国内地;东南。
3.行中书省;三司;民政;刑狱;军政;丞相;中书省;皇帝;锦衣卫;东厂;宦官;厂卫。
4.诗词;文字狱。
5.四书五经;八股文;顾炎武。
6.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驻藏大臣。
7.闭关锁国;海禁;广州;广州十三行。
【基础过关、中考演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C
A
B
C
D
B
C
C
C
A
D
C
A
C
C
D
A
【第8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课后巩固作业
1.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2.“台湾岛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的血腥统治下,遍地荆榛,一片荒凉,我决心把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台湾岛。经过十多年的浴血斗争,才把荷兰人赶走,恢复了先人的基业。”其中的“我”是指( )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3.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缓和???
C.皇权战胜相权 ?? D.皇权日益强化
4.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
转变始于( )
A.设置进士科 B.设置明经科 C.开创殿试和武举 D.八股取士
5. 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够印证该特点的是( )
A.册封达赖、班禅 B.郑和下西洋 C.澶渊之盟 D.迁都洛阳
6.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 。这反映了清朝( )
A.设立关卡,禁绝贸易 B.抑制商业,实行海禁
C.重农抑商,打击海运 D.征收重税,限制商贸
7.简答题
(1)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什么?(我国皇权高度加强,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
(1)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2)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典型事例有哪些?
(2)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实行“八股取士”;清——大兴“文字狱”。
(3)为什么说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因为他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天,明朝殿阁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一身冷汗。
材料二: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 。
问题一:材料一中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他们是由谁直接指挥的?
问题一:锦衣卫特务。皇帝。
问题二:材料二中的“八股文”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这个言论主要抨击了这个朝代的什么制度?
问题二:朝代。明朝;制度:八股取士。
问题三:材料二中制度制定的目的是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后果如何?
问题三:目的: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后果:读书人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问题四:分析两则材料,得出这些做法给中国造成的最深刻危害是什么?
问题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9.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二: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即藏传佛教)首领达赖五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问题一:材料一中元朝为使“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设立了什么机构?
问题一:中央设立宣政院。
问题二:清朝初期受到册封的除了材料二中提到的达赖,还有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他是谁?册封他的皇帝是谁?
问题二:班禅。康熙皇帝。
问题三:为有效管理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
问题三:驻藏大臣。
问题四: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四: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第8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清)】课后巩固作业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C
D
D
D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