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7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0】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7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16 10:4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册 中国近代史
第17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深圳考什么?---考情通览
考点表述
①重庆谈判。(八上P88—89)
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渡江战役)。(八上P92—95)
③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八上P107)
近年深圳中考考查情况
年份
题型
分值
考查点
2017年
选择
2
辽沈战役
2016年
选择
2+2
淮海战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2015年
选择
2+2
重庆谈判;三大战役
时政联系
重庆谈判对现实的启示:1. 把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得到人民最广泛的拥护;2.国家命运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一切政党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考点全解
考点一:重庆谈判。(八上P88—89)
1.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目的:
①国民党目的:国民党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和欺骗人民。
②共产党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重庆谈判的经过和结果。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等关键问题。
4.历史意义。
向全国人民表明了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被动。
5.全面内战的爆发。
①时间:1946年6月。
②标志: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③转战陕北: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由于众寡悬殊,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
④战略反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考点二:战略大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八上P92—95)
1.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一览表。
战役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战况
战果
辽沈战役
1948年9至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人民解放军
迅速攻占锦州,断敌退路;解放长春;攻克沈阳。
解放东北全境,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在徐州附近歼灭大量敌人。徐州解放后,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
此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先后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历史意义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巧记法】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称为:关门打狗;淮海战役称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平津战役称为:瓮中捉鳖。
考点三:南京解放。(八上P95)
1.背景: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长江北岸。
2.经过(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等候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
3.结果: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4.解放战争的胜利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人民解放战争具有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

考点四:近代以来的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八上P107)
1. 近代生活变化的原因:西方列强侵入,客观上带来了西方的风俗习惯;中国学习西方的结果;中国人民革命的影响,如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2.表现:
①装束变化: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除此之外男士穿西装、中山装,女士穿旗袍。
②礼节变化: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
③称谓变化: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④生活习惯:人们的生活中开始有了照片,可以看报纸了解社会,可以到电影院看电影等,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期一览表
中共建立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一大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大会确定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运动。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
北伐战争
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年)
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人民军队诞生了。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遵义会议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抗战时期
(1937—1945年)
抗日战争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年)
重庆谈判
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南京解放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问题导学与拓展
1.陈毅元帅曾评价哪次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
1.战役:淮海战役;
原因:在淮海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群众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
2.解放战争中,“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军队为什么能打败“飞机加大炮”的国民党军队?
2.①中共代表人民的利益,顺应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进行的战争具有正义性。
② 战略部署得当,作战指挥正确。
③解放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3.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共为结束战争、建立新中国作了哪些准备?
3. ①1949年3月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确定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1949年4月,国共双方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因南京政府拒绝了共产党提出的条件,和谈破裂。解放军随即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蒋介石败逃台湾。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是什么?
4.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①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②铁路数量很稀少。③电影、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④照相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⑤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举国共两党之间合合分分的史实和原因。
5.合作:1924年到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1937年到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抗击日本侵略者。
对抗:1927年到1937年,国共对峙时期。
1946年到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原因: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苦民众的利益。
易错警示与点拨
1.重庆谈判时负责与国民党谈判的是周恩来,所以签署“双十协定”的中共代表是周恩来。
2.中共两次撤离中共中央所在地。第一次:1934年,被迫撤离瑞金,导致红军长征;第二次: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主动撤离延安。
3.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的标志是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但其残余势力依然存在,并未全部被消灭。
4.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并不是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建立。解放战争也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如何备考?--应考训练
一.课前小测:
自我评价
共31空
填写正确 空
正确率 %
1. 典图填空练习:右图为1945年赴重庆谈判时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为准备战争时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经过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3.解放战争爆发后,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 的时机已经成熟。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长江北岸。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等候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5.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装束变化: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 ;用新式的 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 。礼节变化:以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 礼。称谓变化:取消了“ 老爷 ”“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 先生 ”“君”等平等的称呼。
二.基础过关:
自我评价
共12题
正确 题
正确率 %
1.下列图所反映出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愿望是(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驱除驱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要求和平、反对内战,要求民主、反对独裁”
2. 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
A.广州?? B.重庆? C.西安??? ? D.北平
3.1947年夏,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揭开这一序幕的军事行动是( )
A.百团大战 B.转战陕北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解放南京
4.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 。这个“门”是指( )
A.辽宁 B.沈阳 C.长春 D.锦州
5.在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军事行动中,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是( )
?? A ? ? ? ? ? ? B ? ? ? ? ? C ? ? ? ? ? ? D
6.从右图报纸上的内容,你能得到的信息是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7.邓小平曾说:“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组织力量的覆灭。”这里“伟大的胜利”是指( )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8. 右图的日历定格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它记载着( )
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中国大陆全部解放
D.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9.下列图片可以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最能准确表达这一主题的选项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B.国共关系的变化 C.人民军队成长的历程 D.毛泽东思想形成
10. 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
A.五四运动 土地革命 国民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
B.新文化运动 国民革命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
C.新文化运动 土地革命 国民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
D.五四运动 国民革命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
11.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和平诚意和“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使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这段话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 )
A. 发生背景 B. 发展历程 C. 胜利原因 D. 历史意义
12. 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曾颁布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握手礼取代跪拜礼。这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三.中考演练:
13. (2017·河南省)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 )
A.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揭开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 D.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14. (2017·深圳市) 1948年10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截断了敌人撤向关内的退路,对敌人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这一经典战例发生在( )
A、辽沈战役期间 B、淮海战役期间 C、平津战役期间 D、渡江战役期间
15. (2017·青岛市)《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  )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6. (2017·福建省)解放战争时期,下列城市中通过和平方式解放的是(  )
A.北平 B.锦州 C.沈阳 D.天津
17.(2017·河北省)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断发易服 B.移风易俗 C.实业救国 D.践行民权
四.综合提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问题一: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问题一:重庆谈判。
问题二:蒋介石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问题二: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问题三:国共产党作出了什么决定?结果如何?
问题三:决定:去重庆同国民党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结果: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问题四: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从90多年来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问题四:两党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都应作出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19. 识读右图,回答问题。
问题一:请给右图拟个恰当主题。
问题一: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示意图。
问题二:对应图中编号写出战役名称。


(3)
问题二:(1)辽沈战役;(2)平津战役;(3)淮海战役。
问题三:图中所示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问题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问题四: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问题四: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英勇奋战;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

【第17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答案
【课前小测】
1.周恩来、抗日战争、和平、蒋介石、美国、毛泽东、重庆、双十协定。
2.陕甘宁、彭德怀、刘伯承、南京、进攻。
3.主力决战、辽沈、淮海、平津、150。
4. 1949、朱德、长江、4、23、南京、22。
5.辫子、缠足、翎顶补服、跪拜、老爷、先生。
【基础过关、中考演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D
B
C
D
D
C
D
D
B
D
C
D
C
A
A
A
B

【第17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课后巩固作业】
1.某书的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该书名的是( )
A.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B.我眼中的延安——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C.中国社会转型的开端——鸦片战争 D.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2.某同学进行解放战争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一张关于淮海战役的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
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又一次主力决战。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华北全境。
A.作战时间 B.作战部队 C.胜利因素 D.战役结果
3.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主要进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4.电视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5.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写道:“……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文中的“人民革命”是指(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旧民主主义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
6.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
时期
发式
服饰
称谓
礼节
脚形
1911年前
剃发留辫
顶戴花翎、长袍马褂
大人、老爷
跪拜、作揖
缠足
1911年后
强令剪辫
中山装、旗袍
先生、某君
鞠躬、握手
天足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信设施的完善
7.简答题
(1) 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请简要概述两者的相同点。
(1)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局面。
(2)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2)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
(3)为什么说“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军队再也无法组织大规模的战役了”?
(3)因为三大战役后,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8.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恢复抗战前“一党专制、一人独裁”的局面,1945 年 8 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但是国民党 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随后,通过近四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合法地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问题一:材料中“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指的是哪一事件?
问题一:重庆谈判。
问题二: 材料中“通过近四年的军事较量”指的是哪四年?请列举这四年中 “军事较量”重大战役?
问题二: “近四年”是指1946--1949。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问题三: 材料中 “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是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事件实现的?
问题三:时间:1949年4月23日。事件:南京解放。
问题四:材料中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执政党的合法地位,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问题四:时间:1949年10月1日。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
9. 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认真阅读以下诗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问题一:材料一的诗词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在哪一年?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一:事件:红军长征。时间:1936年。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革命转危为安。
问题二: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两党战略决战有哪几场战役?
问题二: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问题三:材料二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哪次重要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问题三: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第17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课后巩固作业】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D
D
C
C
D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