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5 七律·长征 课件(共25张ppt)+教案(2课时)+教学反思+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5 七律·长征 课件(共25张ppt)+教案(2课时)+教学反思+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5 23:25:48

文档简介

5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中讲述的史实与我们的生活较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情感,我从多方面让学生了解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初步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再通过课文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之后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多次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来感受五岭、乌蒙山的艰险,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暖”和“寒”。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
不足的是,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觉到,有些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还是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不能真正地理解,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索”3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
结合诗歌注释,理解诗意。
难点:
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每年十月一日,我们都会庆贺祖国母亲的生日,那雄壮的三军仪仗、庞大的群众游行、绚丽的烟火一直在我们脑海中回荡,让我们热血沸腾。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其中就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伟大的历史。
二、简介长征,了解背景。
1.关于长征,你知道多少?(出示资料袋)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过渡语: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
3.释诗题:七律是什么意思?
(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是一种体裁。每两行诗一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长征是题目,一起齐读诗题。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四、细读课文,了解诗意。
1.朗读全诗,想想全诗共几句,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想一想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句,总的指出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第二部分是第二、三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着上一部分的内容;第三部分是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心情。
五、感情朗读,总结全文。
1.老师范读课文,读出诗句节奏。
2.学生按节奏试读,读出诗句停顿节奏。
3.小结:这首《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展现了一幅又一幅战斗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烘托氛围,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作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品读全诗,入境生情。
(一)感受“难”。?? 1.通过读,你发现了长征途中,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在文中圈出)    远征难:万水千山 山名:五岭 乌蒙 岷山    水名:金沙江 大渡河
2.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出示: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适机拓展:“万、千”在这里不是实指,请说出用“万、千”形容很多的四字词语。   
3.资料补充: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还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吃了很多苦,又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4.小结:要越过这千山万水,红军历尽了千难万险。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强调先前的板书:难)?
(二)感受“不怕”。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红军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呢?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请找出来。
(板书:等闲) ②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出突出和强调。)  ③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出“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④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过渡: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说吗?“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五岭逶迤”“五岭连绵不断” (用粉笔画一画五岭)  ? ②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二十几座狼牙山那么高。   (粉笔画出高大磅礴示意图,结合图理解词语)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______。   ③指点: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五岭写山岭之长,乌蒙写山巅之高。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④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例: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像跳动的细浪;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指点: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进一步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 ⑤过渡:山,红军不怕;水,红军也不怕。红军涉过许多江河,在这里毛主席也选了最有代表性的两条。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云崖”就是高耸云端的山崖,形容山崖之高。(画一画)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暖”呢?   (解说词: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滑的敌人,红军要怎么渡过金沙江?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②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透过“暖”字,你感受到了毛主席与红军什么样的心情呢?
(感受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    ③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请看:(课件展示大渡河与铁索桥图片与拓展题)
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④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   (天险虽然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⑤如何理解诗句中的“暖”和“寒”。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后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⑥小结: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难道只有这些困难吗?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体会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是一种乐观主义态度。)         (三)感受“喜”。 1.过渡: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才能取得远征的胜利——“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从“更喜”“尽开颜”中感受到了什么?
“更喜”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尽开颜”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本诗的作者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他用凝练的诗句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所经历的艰难险阻进行了高度概括,主题鲜明,生动形象,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课外拓展:请同学们阅读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选择一篇写一写你的读后感。
【课文小结】
《七律·长征》这首诗描绘了长征途中红军战胜的种种艰难险阻,表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赞扬了红军藐视困难、无往不胜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
只等闲——万水千山              五岭逶迤 
七律·长征 乌蒙磅礴 乐观的革命精神           
远征难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尽开颜 ——岷山千里雪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中讲述的史实与我们的生活较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情感,我从多方面让学生了解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初步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再通过课文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之后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多次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来感受五岭、乌蒙山的艰险,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暖”和“寒”。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
不足的是,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觉到,有些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还是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不能真正地理解,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尽管长征胜利已过去八十多年,但长征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仍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学习这首诗,能让学生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3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对红军长征中的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质疑问难法、合作交流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初读诗歌。
因为学生对毛泽东和长征的了解不是很深。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增进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认识十分有必要,而且这与课标中查找运用资料的要求是相符的。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回顾看过的国庆阅兵式,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顺势向学生介绍: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其中就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引导学生读诗,交流对毛泽东的了解、对长征的了解、对七言律诗特点的了解,同时提出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
这一环节学生围绕课文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既分享收获的喜悦,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以便对后面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二)细读课文,了解诗意。
让学生朗读全诗,想想全诗共几句,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想一想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时,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紧扣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体会。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每一句。在这里重点理解“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例如,在理解难点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利用图片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五岭山脉的连绵起伏,乌蒙山的气势雄伟。并体会诗句中比喻的精妙,想象的奇特,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难”以及红军战士“不怕难”的乐观精神。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在学生对诗句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之后,及时引导他们将这种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去,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时,我注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如第一、二句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时的平淡语气。读三、四句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句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句语气要低沉一些,读出长征过程中的艰辛。最后两句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四)拓展延伸。
在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之后,引导学生课外诵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并选择其中一篇写写自己的读后感,将语文学习由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一方面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毛泽东诗词斗志高昂的风格,另一方面进行诗词积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长征途中红军战胜的种种艰难险阻,表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赞扬了红军藐视困难、无往不胜的英雄气概。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谈谈板书,“板书是浓缩的教案”,在这份板书中,将诗中关键词语列出,简洁明了,同时将远征之“难”同红军战士“不怕难”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只等闲——万水千山              五岭逶迤 
七律·长征 乌蒙磅礴 乐观的革命精神           
远征难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尽开颜 ——岷山千里雪
课件25张PPT。部编版六年级上册5 七律·长征课题导入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相关链接突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走过水草地相关链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写作背景生字广场多音字运用尽jìn(尽力)jǐn(尽管)nán(困难)nàn(灾难)难 ①尽( )管他最后没有成功,但他的确是尽( )了最大的努力。 ②大家都积极援助那些艰难( )度日的难( )民。jìnjǐnnánnàn课文讲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 律 · 长 征课文讲解想一想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三部分(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心情。 第一部分(第一句):总的指出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 第二部分(第二、三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着上一部分的内容。课文讲解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诗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课文讲解2.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
精神? 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1.“远征难”三个字怎么理解?“远征”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这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课文讲解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诗意: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课文讲解逶迤——写出绵延 不断之势五 岭 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 腾——突出奔腾气势 课文讲解乌 蒙 山磅礴——形容其巍峨高大 走——突出它的疾驰状貌 乌蒙山:是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上主要山脉之一,位于贵州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乌蒙山北起云南、贵州两省边界,南至云南昆明境内,全长250公里。课文讲解细浪 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泥丸课文讲解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诗意: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课文讲解 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巧渡金沙江 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课文讲解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下午四点,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占领了泸定桥。课文讲解飞夺泸定桥课文讲解“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突出了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暖”字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后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暖——寒课文讲解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诗意: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课文讲解 这是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尽开颜”——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课文讲解主题思想 《七律·长征》这首诗描绘了长征途中红军战胜的种种艰难险阻,表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赞扬了红军藐视困难、无往不胜的英雄气概。板书设计七律·长征只等闲——万水千山远征难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乐观的革命精神尽开颜——岷山千里雪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选择一篇写一写你的读后感。作业 收束全篇谢谢观赏!温故而知新,同学们别忘了经常复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