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桥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悟老汉的人物形象。我以“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上,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体会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然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引导学生感受老汉高大的形象和无私的品质。在学生交流体会老汉是怎样一个人时,根据学情相机引导学生感受洪水的肆虐、桥的危机、人们的慌乱,从而更能体会到老汉人格的伟大,老汉做法的可贵。
不足的是,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些,没有给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究时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加改进。
12 桥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在读中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感受他崇高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
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山洪暴发吗?有人了解山洪的可怕吗?(课件出示山洪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山洪的威力)
2.一场的大雨将灾难降临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文——《桥》,去感受那场可怕的山洪。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
(1)注意:
“废”的里面是“发”,不要少写一点。
(2)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4.根据故事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给课文分段:
起因(1-6段):村庄突遇山洪
发展(7-13段):老汉疏导撤离
高潮(14-23段):桥塌殉职
结果(24-27段):祭奠英灵
三、再读课文,感受险情。(第1—6段)
1.读课文第一部分(1—6段),找出文中描写雨水(或洪水)可怕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抓住“像泼”“像倒”谈感受。)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势不可当。”
①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②比较“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③指导朗读,读出洪水的凶猛。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跳舞”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读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感受人们的紧张:
(1)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相机理解“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
(2)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感受当时情势的危急)
(3)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是什么感受?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读文本,感悟精神。
1.全班齐读第7—23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短短一句话里,连用三个感叹号,足以看出老汉话语的威严。)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对于想抢先逃离危险的党员,老汉态度冷淡,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秩序。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一颗为人民群众的心。)
(4)“老汉突然冲上前……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抓住“冲”“揪”“凶得像只豹子”等词句体会老汉对不服从命令者的态度。
②指导表情朗读,读出老汉的凶。
③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他的儿子)把儿子揪出来排到后面,就意味着他死的危险更大,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里看出来?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①抓住“吼”“用力”“推”等词来理解老汉对儿子的爱。
②既然老汉这么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部分(7—23自然段)。
二、学习结尾,抒发感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部分(第24—27自然段)。
2.思考:课文为什么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
3.想像说话:祭奠时,老太太在坟前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4.写话抒情: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想怎样赞颂这位老共产党员呢?大家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
三、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1.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2.总结: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人们走过危险,走向安全。后来,这一座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的心中树起来,那就是老支书,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四、品味语言,感情朗读。
1.这篇课文是根据谈歌的小小说改编的,全文只有六百来字,却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它好在哪儿?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文小结】
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远离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却同儿子一起被洪水吞没。课文歌颂了老共产党员这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板书设计】
起因(1—6) 山洪暴发 村民逃生
桥 发展(7—13) 指挥过桥 稳重果敢 连心桥、
高潮(14—23) 保全他人 父子牺牲 生命桥
结果(24—27) 洪水退去 祭奠英灵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悟老汉的人物形象。我以“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上,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体会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然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引导学生感受老汉高大的形象和无私的品质。在学生交流体会老汉是怎样一个人时,根据学情相机引导学生感受洪水的肆虐、桥的危机、人们的慌乱,从而更能体会到老汉人格的伟大,老汉做法的可贵。
不足的是,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些,没有给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究时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加改进。
《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桥》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引导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威信、沉稳、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在读中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感受他崇高的人格魅力。?
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较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渲染环境的词语和句子,想象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
2.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让学生用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课题“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3.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和自然环境的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通过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的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以山洪图片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山洪的威力。
由图片建立直观印象,为后面学习课文时,感受情势的危急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
(1)注意:
“废”的里面是“发”,不要少写一点。
(2)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
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自由朗读中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并借助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我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随机指导。同时也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生字词的识记方法及写字的注意要点。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解决生字词,获得学习的满足与成就感。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4.根据故事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给课文分段:
起因(1-6段):村庄突遇山洪
发展(7-13段):老汉疏导撤离
高潮(14-23段):桥塌殉职
结果(24-27段):祭奠英灵
让学生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梳理内容,为后面的重点研读分析做好铺垫。
(三)再读课文,感受险情。(第1—6段)
1.读课文第一部分(1—6段),找出文中描写雨水(或洪水)可怕的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修辞体会当时的环境危急,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在读中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危险的迫近。
3.感受人们的紧张。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相关词语,体会人们的心情,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
结合词语,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感受当时情势的危急。
引导代入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是什么感受?渲染紧张的气氛,加深学生的感受,为体会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和高尚品质做铺垫。
(四)研读文本,感悟精神。
1.全班齐读第7—23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句子(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
引导入境想象,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形象。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让学生抓住短句的表达和标点符号蕴含的感情,感知人物形象。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引导学生抓住态度、语言的描写,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体会老汉的高尚品质。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一颗为人民群众的心。
(4)“老汉突然冲上前……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引导学生抓住动词,体会人物形象,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老汉的凶。
引导性提问: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他的儿子)把儿子揪出来排到后面,就意味着他死的危险更大,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里看出来?激发学生阅读后文的兴趣,同时为感知老汉的崇高精神做铺垫。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①抓住“吼”“用力”“推”等词来理解老汉对儿子的爱。
②既然老汉这么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通过对语言、动作、表情、态度等描写的分析,让学生对老汉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感受老支书的高尚品质。同时自然的过渡提问,引起对下文的探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部分(7—23自然段)。
(五)学习结尾,抒发感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部分(第24—27自然段)。
2.思考:课文为什么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
3.想像说话:祭奠时,老太太在坟前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4.写话抒情: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想怎样赞颂这位老共产党员呢?大家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
启发性提问,让学生感知小说设置悬念的写法和好处。
创设情境,想象说话,让学生转换角色,深刻感受老支书和儿子的感人形象,升华情感。同时紧接着让学生写话抒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用笔抒发出来,加深情感的熏陶。
(六)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在理解文章内容、深刻感受老支书的感人形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理解文题“桥”的深刻内涵,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难度了。学生已经对老支书的形象有了认知,同时前面的分析中对老支书语言的反复朗读,也能感受到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的热忱与责任,此时再分析课题的含义,也是对老汉为代表的这一共产党人形象的拓展和升华。
(七)品味语言,感情朗读。
1.这篇课文是根据谈歌的小小说改编的,全文只有六百来字,却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它好在哪儿?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让学生思考、交流这篇课文好在哪儿,既是对全文的再次回顾,同时也是让学生通过这一分析,感受小说的魅力,激发课后阅读小说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将受到的情感教育通过读的形式外化出来。
(八)课文小结。
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远离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却同儿子一起被洪水吞没。课文歌颂了老共产党员这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根据课文情节展开,按故事的发展依次提炼内容,概括板书,最后总结中心,得出“桥”的意义。层次清晰地帮学生串起故事内容,引导认识小说的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熏陶。
起因(1—6) 山洪暴发 村民逃生
桥 发展(7—13) 指挥过桥 稳重果敢 连心桥、
高潮(14—23) 保全他人 父子牺牲 生命桥
结果(24—27) 洪水退去 祭奠英灵
课件23张PPT。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2 桥课题导入相关链接谈歌
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
著有长篇小说《家园笔记》,中篇小说集《大厂》《天下荒年》,短篇小说集《人间笔记》《绝唱》等。生字广场多音字运用没mò(淹没)méi(没有)bēn(奔跑)bèn(投奔)奔 ①他没( )有丝毫犹豫,跳进河里救起了那个快被河水淹没( )的小孩。 ②一下课,同学们就奔( )出教室,直奔( )操场。mòméibènbēn重点词语咆哮 惊慌 嗓子 拥戴
沙哑 党员 呻吟 搀扶
吞没 跌跌撞撞课文讲解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阅读提示:
1.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中提到哪三个人物? 他们三者是什么关系?
3. 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课文讲解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深夜,当 ,老村支书冒着 ,不存私念地指挥 ,最后 。 洪水袭来时生命危险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课文讲解起因(1-6段):村庄突遇山洪
发展(7-13段):老汉疏导撤离
高潮(14-23段):桥塌殉职
结果(24-27段):祭奠英灵 根据故事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给课文分段:课文讲解读课文第一部分(1—6段),找出文中描写雨水(或洪水)可怕的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课文讲解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咆哮”“狂奔”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咆哮”和“狂奔”说明山洪来势凶猛,势不可当。思考:
1.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我仿佛看到老汉
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老汉像一座山?课文讲解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课文讲解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短短一句话里,连用三个感叹号,足以看出老汉话语的威严。课文讲解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的父亲大山形象课文讲解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观察老汉的神态、动作,对照老汉的语言,体会老汉的内心世界。课文讲解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思考:
1.两个“吼”字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2.你从这一“揪”一“推”之中发现了什么?课文讲解 联系上下文来看,这个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面对儿子的行为,老汉十分气愤和痛心,第一个“吼”及”揪“字表现了其不徇私情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党性。 在生命的关键时刻,老汉和小伙子都想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第二个“吼”以及“推”字表现出一个父亲伟大的爱。思考:
1.两个“吼”字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2.你从这一“揪”一“推”之中发现了什么?课文讲解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思考:
你从这一“瞪”一“推”之中发现了什么?课文讲解再次快速浏览全文,思考:
1.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题目《桥》有什么深刻含义?课文讲解领悟写法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课文讲解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人们走过危险,走向安全,这是村民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后来,这一座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的心中树起来,那就是老支书,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题目《桥》有什么深刻含义?课文讲解主题思想 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远离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却同儿子一起被洪水吞没。课文歌颂了老共产党员这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收束全篇谢谢观赏!温故而知新,同学们别忘了经常复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