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黑和土地》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深情的笔触、生动的描写,再现了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与希望,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诗歌内容理解起来不难,主要是历史资料及相关背景的了解。因此,在理清课文层次后,我让学生选取内容,分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内容。根据交流情况,我恰当补充资料,帮助学生感悟。
学习中学生能从诗歌中体会到农民的喜悦心情,但是对土地的感悟不是很深刻。我反思可能是由于现在的学生普遍与土地的接触太少。如果能在课前让学生参与有关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我想会对学生的理解有较大帮助。
20* 三黑和土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3.能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激起对土地的珍惜与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
1.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2.能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激起对土地的珍惜与热爱。
难点:
能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激起对土地的珍惜与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图片展示农民耕种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
农民是鱼 水是大地 农民深深地眷恋和爱着自己开垦的土地 土地也把爱全交给了农民 农民希望在土地上种的是土豆 就长出硕壮的土豆 希望种的是瓜 就长出甜美多汁的瓜 这样农民就常想着精心伺弄土地 土地也想和农民结出累累的果实 相伴一生。
师:农民和土地之间,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更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黑与土地》,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情感。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质疑。
简介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背景介绍: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让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理解的词语。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出示:疙瘩 耙地 顺溜 荞麦 白霎霎 蹚坏
(自由读 同桌互读 指名读)
(2)指名读句子,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3.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三黑在失而复得的土地里耙地的事。
1—3小节: 农民有了土地后的喜悦。
4—8小节: 三黑耙地
9—12小节: 三黑由荞麦地引起的回忆和现在的对比
13—15小节: 三黑的打算与喜悦
三、品读感悟,体会交流。
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师:大家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理解内容,展示交流。
2.分组汇报。
(1)交流第一部分的学习。
小组汇报:读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交流:前三节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农民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圈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出示: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联系“一……就”“整个生命”,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理解:“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体会贴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
出示: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
学生表演朗读,想象动作,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炙热感情。
感情朗读,读出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与热爱。
(2)交流第二部分的学习。
小组展示,汇报:读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小组代表讲解,展示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理解感悟:
“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表现出了什么?
学生想象画面,表演读,体会三黑的细致,感受三黑对每一寸土地的热爱与珍惜。
思考:第二部分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三黑对土地的热爱?
学生圈画句子,朗读、交流。
出示:三黑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
体会“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从中感受到什么?
学生体会旧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痛苦。
理解“叫麦籽儿睡上”。
体会:可以看出,这里将麦籽当作人来看待,对三黑来说,分得的土地是他从未睡过的好床,而将要种在地里的麦子更像是他的孩子、他的希望,他要将最好的给麦籽儿。写出了三黑对待土地与麦籽儿充满了温柔,表现了三黑对土地、庄稼的深厚情感,也表现了他内心的喜悦。
感情朗读,读出三黑的喜悦与热爱。
(3)交流第三部分的学习。
小组展示,汇报:读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小组代表讲解。
出示: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常常挨骂,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现在 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学生分组读、男女生读。对比感受,体会过去与现在的生活。
联系“爹娘骂”“地主骂”的内容,想象旧社会儿童的生活。
抓住“地主骂”“他的庄稼”,体会旧社会农民的生活,感受当时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地主对农民的盘剥。
抓住“自己地里”“快去逮吧”,体会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后喜悦、自豪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了他愿意分享自己喜悦的善良、对孩子的爱护。
学生感情朗读。读出三黑的回忆与喜悦。
(4)交流第四部分的学习。
小组展示,汇报:读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小组代表讲解。
出示: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理解“翻身的人儿”。
介绍背景资料: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十分悲惨。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
理解“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感受三黑心里的希望与喜悦。
感情朗读。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学生感情朗读全诗,体会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理解: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赖以生存的支柱。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自主交流,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与深情,受到感染,认识到这片土地的宝贵,激起珍惜与热爱之情即可。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诗歌,从中体会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作者选取了三黑这一代表人物,细细描写了他耙地的场景,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农民有了土地后的喜悦与希望。
【板书设计】
农民有了土地:整个生命 活像 恨不得 对土地
三黑与土地 耙地:每一寸 每一块 的热爱
三黑 看荞麦: 过去 现在 获得土地
憧憬: 明年 心里真甜 后的喜悦
与希望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深情的笔触、生动的描写,再现了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与希望,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诗歌内容理解起来不难,主要是历史资料及相关背景的了解。因此,在理清课文层次后,我让学生选取内容,分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内容。根据交流情况,我恰当补充资料,帮助学生感悟。
学习中学生能从诗歌中体会到农民的喜悦心情,但是对土地的感悟不是很深刻。我反思可能是由于现在的学生普遍与土地的接触太少。如果能在课前让学生参与有关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我想会对学生的理解有较大帮助。
《三黑和土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黑和土地》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课是一首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课文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作者将我们带回那个年代,感受当时的人们对土地深沉而炽热的爱。学习本诗,也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重新认识脚下的这片土地,激发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3.能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激起对土地的珍惜与热爱。
? 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能体会农民对土
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激起对土地的珍惜与热爱是教学的重点,后
一个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必有法,而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是一篇含蕴深刻、耐人寻味的诗歌,形象贴切地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农民得到土地的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由此产生的希望,作者苏金伞曾被《大公报》介绍说是“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这首诗将农民对土地的挚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利用自己的朗读、体悟,多角度感受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倡导“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点拨式指导法、反馈式指导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以农民耕种图引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农民与土地的亲密依恋,出示描写农民与土地的诗歌,从直接描写中体会农民和土地的相依相伴,为感知诗歌感情做好铺垫。
简介作者及背景,让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一个预设,从而帮助理解。
(二)初读感知。
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探究,解决生字词,疏通内容。接着我再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认读,检查学生的识字和课文朗读。对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交流讨论,理解词义。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部分?
概括内容,理清层次。
(三)品读感悟,体会交流。
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理解内容,展示交流。
分组汇报。
学生汇报中视情况点拨。引导学习文章写法,体会感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补充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旧社会农民的生活,
创设情境,想象体会当时儿童的生活,通过对比,感受三黑的心情,并受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教育。
补充时代背景,让学生体会“翻身的人儿”,理解农民有了土地,就等于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不再遭受盘剥,有了幸福生活的希望。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的感悟。
交流总结,升华情感:结合对内容的学习,理解诗歌题目,交流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教育,并在交流中将感情内化、升华,认识到土地的宝贵,知道要珍惜和热爱这片土地。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诗歌,从中体会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作者选取了三黑这一代表人物,细细描写了他耙地的场景,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农民有了土地后的喜悦与希望。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根据教学的中心和方法,以诗题为中心展开,根据所分的层次以两个大板块进行板书,摘取表现感情的重点词句,表现内容,最后总结诗歌的感情。直观明了,帮助学生串起内容,重点感知。
19* 三黑和土地
农民有了土地:整个生命 活像 恨不得 对土地
三黑与土地 耙地:每一寸 每一块 的热爱
三黑 看荞麦: 过去 现在 获得土地
憧憬: 明年 心里真甜 后的喜悦
与希望
课件21张PPT。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0*三黑和土地 课题导入课题导入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画面,说说你的感受。课题导入 农民是鱼
水是大地
农民深深地眷恋和爱着自己开垦的土地
土地也把爱全交给了农民
农民希望在土地上种的是土豆
就长出硕壮的土豆
希望种的是瓜
就长出甜美多汁的瓜
这样农民就常想着精心伺弄土地
土地也想和农民结出累累的果实
相伴一生。相关链接 苏金伞:(1906-1997),
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
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
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
品。1946年,《大公报》介
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多音字运用散sǎn(松散)sàn(分散) ①闲散( )下来的时候,他会去下面的庭院里散( )步。sǎnsàn课文讲解默读课文,思考:(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课文讲解1—3小节: 农民有了土地后的喜悦 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三黑在失而复得的土地里耙地的事。4—8小节: 三黑耙地9—12小节:三黑由荞麦地引起的回忆
和现在的对比13—15小节: 三黑的打算与喜悦课文讲解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一就活像一就农民对土地的热爱课文讲解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恨不得 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与热爱恨不得课文讲解 “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表现出了什么? 细致 对每一寸土地的热爱与珍惜 思考:第二部分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三黑对土地的热爱?课文讲解三黑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从中感受到什么?旧社会农民生活
的艰辛、痛苦将麦籽当作人来看 对三黑来说,分得的土地是他从未睡过的好床,而将要种在地里的麦子更像是他的孩子、他的希望,他要将最好的给麦籽儿。写出了三黑对待土地与麦籽儿充满了温柔,表现了三黑对土地、庄稼的深厚情感,也表现了他内心的喜悦。课文讲解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
常常挨骂,
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
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现在
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
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课文讲解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翻身的人儿课文讲解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十分悲惨。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课文讲解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环境描写三黑心里的希望与喜悦课文讲解 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赖以生存的支柱。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三黑和土地课文讲解 交流: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课文讲解主题思想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诗歌,从中体会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作者选取了三黑这一代表人物,细细描写了他耙地的场景,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农民有了土地后的喜悦与希望。板书设计三黑与土地农民有了土地:整个生命
活像
恨不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
获得土地后的喜悦与希望耙地:每一寸 每一块
看荞麦: 过去 现在
憧憬: 明年 心里甜收束全篇谢谢观赏!温故而知新,同学们别忘了经常复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