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
教科书设计的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调查自己身边的物品,这可以使学生比较充分地认识到材料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也可以认识一些具体的材料。教科书让学生从身边的物品中,辨认它们分别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首先翻看自己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进一步调查书包里的物品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并记录在表格中。在学生调查材料之前,教师需要进行指导,要把材料和物品区别开来,并提醒学生有序地观察。在找材料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同时也认识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许多物品是由多种材料构成的。因此这部分教学材料的教学价值有总领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需尽可能引导学生认准各种材料,明确材料是多样的,这样才能为认识各种材料的特性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寻找常见的材料。
通过对物体构成材料的统计,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材料”的概念。常见的材料有哪些呢?教科书给我们提示:金属、木头、塑料、玻璃、纸等。在寻找常见材料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材料的特性。教科书希望学生用比较合适的词语描述它们的特性,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对材料的原有认识,为后面认识材料的特性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材料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材料,燃料、化学原料、食物、药物一般都不称为材料。材料指的是那些具有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物理性质的物质。小学生从材料的角度开始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适合他们的认识需要和年龄特点的。这一课将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他们将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辨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
因为学生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无不与材料打交道。所以,他们对材料可谓“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他们对于“塑料”“金属”“木头”“纸”等表示材料名称的词汇,也早已“耳熟能详”。这一课,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再次建立联系。当然,学生们在区分和辨别各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也难免会出现问题和困难,比如,实验桌的桌面是木头还是塑料做的?电视机的外壳材料是金属还是塑料?墙上贴的是墙纸还是墙布……学生们遇到了问题和困难,他们就产生了对“材料”进一步探究的需求和欲望。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
评价任务
1.观察并记录下周围物品的材料。
2.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问:摸奖见到过吗,你摸过吗?今天我们也来摸摸,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老师先告诉你们,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你摸的时候,说说你摸到的感觉,并猜猜你摸到的可能是什么,它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摸奖猜谜活动。
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在老师准备的百宝袋里摸各种物品,学生每摸出一种物品都让他猜猜这种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
3.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材料供人们使用,今天咱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要研究的问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越感兴趣。用摸奖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似乎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对小学生来说也很意外,在兴趣盎然的摸奖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观察记录身边的材料
1.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试着把它们写在记录表中。
2.让学生观察书包、教室里的物品,并猜测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提示学生边观察边做好记录。
3.观察活动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此环节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针对三年级小朋友对探究的过程还不是十分明确的实际,我还引导他们简单说一说自己研究前的设想,特别是如何做好记录,这对学生开展好自由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谈话:我们最常用的材料有纸、金属、木头、塑料、玻璃、布。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材料供我们使用,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就拿我们教室的门来说你们知道它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呢?
2.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的材料,一起来讨论一下它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环节中我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孩子们的交流既是对研究成果的交流汇报,又是对研究方法的梳理,学生们共同分享着集体的劳动成果,在交流、汇报中学会了赞美,学会了理解,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坚定了他们继续研究、探讨的信心。】
四、课后延伸
师问:关于“材料”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问题,你们想不想研究?想研究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师告诉学生我们将在以后的几节课中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这样探究从问题开始,至问题结束。在研究了“常见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这一问题后,再让学生提出关于“材料”还想研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新的问题,继续研究下去,这样充分说明教者的“用教材教”的意识。】
教学反思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里的物品和教室里的物品,分辨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从而找出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并能初步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性。从整堂课来看,由于我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整节课的观察活动进行得比较有序。
首先课前我自己就对我们周围的材料进行了调查与认识,避免了在课堂上出现错认或不知道的情况。其次,课上的三个调查活动,我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把物品写全,但每次最少要调查五种以上的物品,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保证了物品的丰富性,同时我采用了三种形式,调查自己身上的物品时,我要学生只个人调查个人的;调查书包里的物品时,则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教室里的物品时,则以全班为单位共同讨论。这样后面的讨论时间就比较充分了,然后我让学生对照刚才调查的数据,找出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并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要大量的使用它们,再观察教室里的物品,这个部位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材料,说说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些讨论,学生对材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时我适时发给每组不同的常见材料,让他们仔细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后面材料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