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其中的一篇,写于1958年8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有13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的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本文是罗森塔尔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而写的一篇新闻,它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倾注着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学习文章既简洁又意蕴丰富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谴责纳粹暴行,呼唤尊重生命,热爱和平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新闻中简洁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预习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查阅二战相关资料,也可以组织同学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明确: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二、写作背景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波兰南部奥斯威辛市附近大小四十多个集中营的总称,距波兰首
华沙一百多公里,1940年4月27日由纳粹德国陆军司令希姆莱下令建造。
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第一集中营(主营)占地不足6公顷。1940年6月14日收容了首批728名波兰和德国政治犯。第一集中营通常关押着1.3万至1.6万人,最多时达2万人,他们分别来自欧洲各国、美国以及中国、伊朗、土耳其等亚洲国家,其中有政治犯战俘以及犹太和吉卜赛平民。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战俘被陆续收了进来。纳粹德国党卫军头目希姆莱视察奥斯威辛后制订了扩展集中营蓝图。同年10月增设2号集中营,官方称呼是比克瑙,它包括几个较小的集中营。其主要任务是,在毒气室进行大规模屠杀。不久又增设了3号集中营,亦称布纳,是建筑和生产人造橡胶和汽油的大型企业,它也包括几个较小的集中营,负责挖煤和生产水泥。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中心”,有“死亡工厂”之称。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试验室。他们挑选了许多被关押者进行医学试验,如试验便捷的绝育方法,对孪生子女进行活体或尸体解剖等。纳粹分子对被关押者进行筛选后,将身体强壮的青年人派去做苦役,将年老体弱者、儿童和母亲杀害。为此,集中营内设有大规模杀人的四个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在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6 000具尸体。纳粹分子在这个集中营内用各种行刑方法杀害了约400万人,大部分为犹太人。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死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拿到德国出售。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他们设立的各集中营里先后囚禁过1 800万人,其中1 100多万人死于集中营内,仅在波兰境内设立的集中营里就死了670万人,其中包括80多万苏军战俘。集中营内的波兰吉卜赛人几乎全部被杀害,波兰犹太居民半数死在集中营。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当时有7 000名幸存者,其中包括130名儿童;集中营内未及运走的头发还有7 000多公斤。
1947年7月,奥斯威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揭露纳粹战争罪行的博物馆,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用以警示世人“要和平,不要战争”。每年有数十万人前往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被纳粹迫害致死的人。
但十三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迈克尔·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似乎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发生。然而迈克尔·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要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用二战这段历史导入课堂,把学生带入时代背景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让学生正确的评价历史。
三、文体知识
新闻:也叫消息,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上: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附近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使一定人群了解。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写法以叙述为主兼或有议论、描写、评论等。新闻是包含海量资讯的新闻服务平台,真实反映每时每刻的重要事件。您可以搜索新闻事件、热点话题、人物动态、产品资讯等,快速了解它们的最新进展。
【设计意图】结合课程标准,高中时期要学习必要的新闻知识,“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先交代新闻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把握新闻的文体特点。
四、熟读课文 合作探究
(一)、新闻背景部分探究
奥斯维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可是作者说这是“最令人毛孔悚然”,“像一场噩梦”,有什么含义?
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二)、新闻主体部分探究
1、走近纳粹的杀人工厂,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纳粹是怎样残害“囚徒“的,而是写现在参观者的大量感受和反应,仔细阅读文章,找出相关内容,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①“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②“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③“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④“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⑤“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⑥“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三)、本篇新闻主题的探究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但这个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
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四)、写作技巧探究
1.本文与一般的消息报道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2、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设计意图】本设计是在老师设计问题引领同学,学生以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解决本课的写作背景、主题分析和写作技巧,从而完成教学预设的重点和难点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学生以主体的教学原则。
五、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案练习。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新闻的特征和结构,掌握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学会分析新闻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教学时老师播放了有关的视频材料,设定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奥斯维辛的惨剧时时警告着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学生讨论纳粹的暴行时,联想到南京大屠杀,讨论热烈,达到了教学目的。
课件40张PPT。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美)罗森塔尔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写作背景 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就是 。
奥斯维辛奥斯维辛集中营正门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 MACHT 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密布的电网大批的犹太人被送向死亡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集中营里的万人坑被饿死的囚犯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骨集中营里的万人坑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死时的姿势。
文体知识:
1、新闻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言论、调查报告,以及各种新兴的新闻体裁(如新闻评论)。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文体常识:
2、新闻的要素(5w 1h) 5W:who(何人)、what(何事)、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y(何因) 1H:how(怎么样)
3、新闻的结构
①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
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
如: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眉题)
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
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副题)文体常识:
②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③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④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⑤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合作探究(一)、新闻背景部分探究
奥斯维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可是作者说这是“最令人毛孔悚然”,“像一场噩梦”,有什么含义? 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二)、新闻主体部分探究 1、走近纳粹的杀人工厂,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纳粹是怎样残害“囚徒“的,而是写现在参观者的大量感受和反应,仔细阅读文章,找出相关内容,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①“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②“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③“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④“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⑤“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⑥“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3、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 的。···”毒气室遇难者的鞋子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集中营的囚房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部分死难者的照片三、本篇新闻主题的探究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但这个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 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四)、写作技巧探究 1.本文与一般的消息报道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2、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忘记过去,
——(列宁)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就意味着背叛珍爱和平
反对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