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空气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空气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7-16 17:1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说出空气中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阐述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会分辨混合物和纯净物(常见物质)。
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同学们知道“风”是怎么产生的吗?(学生回答:空气的流动)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物质,同学们知道它有什么用途吗?又有哪些成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空气。(有条件的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空气发现史的影片导入)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生活中你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
木柴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 ;澄清石灰水长期放置在空气中就会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夏天当我们从空调房间走出来时,眼镜会变得一片模糊,说明空气中也含有水蒸气 。
二百多年前,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空气的组成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 、氧气21% 、二氧化碳0.03% 、稀有气体0.94%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
(1)冰、 冰水共存体分别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2)证明空气的存在:你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你能捕捉到它吗?(利用家里的物品试一试)
实验探究1:认识空气的成分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讨论举出实例。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 氧气 、 二氧化碳 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实验探究2: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
将如图所示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热,产生大量白烟 ;
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被吸入集气瓶中,且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空气容积的五分之一 ;
实验思考:
为什么要将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5等份,并加以标记?
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
为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实验结论: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讨论交流:要使实验成功关键要注意哪些问题?
混合物和纯净
物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或成分组成的物质。
举出一些在生活中常用的混合物,试说说它们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强化训练
(2017·长沙)空气是人类的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C)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空气是混合物
氧气具有可燃性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C)
洁净的空气 B.鲜橙多饮料 C.冰水混合物 D.“快鹿”牛奶
下列气体不是空气中固定成分的是(C)
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硫 D.稀有气体
有六种物质:① 汽车排放的尾气;② 煤燃烧产生的烟尘;③ 化工厂排放出的废气;④ 江河湖泊蒸发出的水蒸气;⑤ 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⑥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其中,能严重污染空气,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物质是(C)
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干燥的空气中各组分气体体积占空气总体积的百分数大约是: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其他气体0.03% 。
下列有关空气的描述正确的是(D)
空气中只有一种成分即“燃素”
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
空气的成分自古至今一直未变
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C)
某品牌纯净水 B.清新的空气 C.24K黄金 D.氦氖激光气
拓展练习
1.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C)
A.1∶4 B.5∶4 C. 4∶1 D.5∶1
2.下列气体中,属于纯净物的是(C)
A.洁净的空气 B.汽车的尾气 C.水蒸气 D.香烟的烟气
3.在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体积约为集气瓶空气体积的4/5。下列结论与此实验事实无关的是(C)
A.氮气不支持燃烧
B.氮气不易溶于水
C.氮气的熔点是-209.9℃
D.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4∶1
4.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C)
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将红磷改为木炭也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实验的要求、分析以及动手都有很大欠缺,实验的成败分析思路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