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燃烧和灭火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1 燃烧和灭火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7-16 17:1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1.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知道引起爆炸的原因和防火防爆及自救常识。
1.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我们知道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火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火是由燃烧引起的一种现象,燃烧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没有燃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发展到现代高度文明的社会。那什么是燃烧呢?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燃烧与灭火的有关知识。
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空气(氧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常用灭火器有水基型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是Na2CO3+2HCl2NaCl+H2O+CO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一)燃烧的条件
小组讨论
学生演示实验7-1,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并把现象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1.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在通入氧气后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教师点拨
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固有的属性,是一个定值,不会升高或降低。
跟踪练习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凡是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燃烧过程中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C.燃烧后的生成物质一定是气体
D.燃烧时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2.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C)
A.火柴梗着火点高
B.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C.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D.火柴梗潮湿
3.下列因素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无关的是(B)
A.可燃物本身是不是易燃物
B.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周围氧气的浓度
D.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4.在古代,人类就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钻木头之所以能取火是由于: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从而使木头燃烧起来。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做第130页的探究实验,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2.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教师点拨
不管燃烧还是灭火都要对照燃烧的三个条件去考虑。
跟踪练习
1.要将桌上燃着的酒精扑灭,宜采取的措施是(D)
A.用水泼灭 B.投入冰块冷却降温
C.用扇子扇灭 D.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2.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C)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漏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3.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C)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二氧化碳灭火器 D.水
4.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D)
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C.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组讨论
在实验7-2中,为什么要用塑料盖盖住罐?鼓入空气的目的是什么?点燃的蜡烛起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共同点:都放热。燃烧的类型:在不封闭的空间内平静燃烧;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发生爆炸。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跟踪练习
1.日常生活中有①酒精;②味精;③液化石油气;④食盐;⑤汽油;⑥柴油。其中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C)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
2.下列各组气体混合后点燃,不会发生爆炸的是(D)
A.一氧化碳和空气 B.氢气和氧气
C.天然气和空气 D.氖气和氧气
3.盛装酒精的试剂瓶标签上印有的警示标志是(C)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燃烧都会产生热量
B.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
C.煤井中必须通风,严禁烟火
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并且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B.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C.自燃一定是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D.发热发光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切入点,导出了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进而根据燃烧的条件导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在生活中如何进行火灾自救。各知识点一环紧扣一环、顺理成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相关知识。此课时设计巧妙,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解惑。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知识点与生活应用衔接不够紧密,应在后期训练中加以补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