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教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教案(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7-17 08:13:45

文档简介


课题
1.2化学研究些什么(一)
课型
新授
第一课时




知识

技能
了解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和伴随发生的现象
理解观察与实验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学会观察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过程

方法
初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
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积极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
初步的认识和进行从查阅资料和实验等多种渠道获得信息的放方法。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 观
通过趣味实验、科学史实启迪学生关心物质及其变化,注意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物质世界,了解身边的生活、生产中和化学有关的事物。
动手做实验,直接地感受化学变化,体验到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无穷乐趣,萌发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重点
学会观察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难点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及区别




教师:准备教具石英的结构模型,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仪器及药品
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
关于我国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信息
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生平事迹
每小组准备一根蜡烛。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欲望,引入新课:
小魔术“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
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教师演示实验
创设情境展示图片:
(1)拉瓦锡通过实验研究空气的成分(并简单介绍)
(2)结晶牛胰岛素;
(3)石英晶体。
(4)展示石英的结构模型
录象:
煤和石油的一些产品
展示图片:
化学家诺贝尔;居里夫妇。
观察实验并积极思考、质疑。
观看并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
观看谈感受
互相交流几位科学家的重大发明
趣味实验引课新奇、有趣、生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问题情境、和图片让学生初步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与结构的。
通过我国化学家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诺贝尔等一些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创造和录象,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初步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制法与用途的。逐步树立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要学好化学的思想。
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蜡烛燃烧的实验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特征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联系:
反馈练习
化学变化的一些其它特征
化学变化伴随一些现象
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形形色色的物质变化。
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创设情境引导观察蜡烛及燃烧的变化
指导学生实验:
点燃蜡烛
火焰上罩
一个干冷的烧杯
(3)罩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熄灭后点燃白烟
提出问题:
(1)观察到哪些现象了?(指导描述)
(2)石蜡熔化与石蜡燃烧这两种变化本质上有何不同?
生活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例子
演示实验
(1)煤油燃烧
观看思考
学生分组实验:点燃蜡烛
观察现象(实验前、中、后)
记录
小组交流并回答
小组讨论并回答
交流、回答
观察描述
激发探究物质及变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简单的分组实验,了解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初步的体验什么是科学探究和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合作意识,积极与他人交流,主动、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能使学生在几人合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也理解了二者的本质区别,既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又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加深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本质特征的理解。
加深认识化学变化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进一步培养准确描述实
化学变化伴随能量的变化
学生谈收获、体会
教师小结
随堂检测
(2)向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硫酸铜
(3)氯化氢和氨气接触产生白烟
指导阅读、交流
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这节课告诉我们化学是围绕着物质进行研究的,组成与结构,制取与用途,变化与性质,并要了解物质有两种变化及二者的本质区别。以后我们学习和认识 物质应从上述几个方面探究。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物质,因此处处有化学,离不开化学。学好化学离不开实验、探究。

交流、回答
(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学生举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验现象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化学变化还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初步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
【布置作业】课时作业本
【教学反思】

课题
1.2化学研究些什么(二)
课型
新授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知道什么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了解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
应用性质解释实际问题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化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会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学习。
(3) 能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通过试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求知欲。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向。
重点
学会判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难点
应用性质解释实际问题,如何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张白纸、一杯水、一瓶二氧化碳、一瓶可乐
列举生活实例引出物理性质
(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等)
实验:点燃纸张、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加热铜丝
通过上述实验,引出化学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毒性,(不)稳定性等
练习:举例说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综合训练:
书p23练习5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收获
创设问题情境:你能说出它们的颜色、状态、气味吗?
你能说出身上穿的衣服的颜色、状态?熟悉的水沸点、密度、凝固点、知道吗?
通过以上实例,你能说出什么是物理性质?
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完善。
点拨学生完成实验,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正确回答实验现象
设疑:这些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属于什么性质?
设疑: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
(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
启发学生回答
设疑:你想探究镁带的哪些性质?
通过观察,你能说出哪些物理性质?
你还想探究什么性质?
引导学生质疑
点拨学生回答
观察后回答
积极踊跃回答、相互交流、补充。
归纳小结物理性质定义
(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
学生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
回答、交流、补充
回答是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比较)
讨论、回答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观点。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广开思路、大胆猜想、设计实验,
学生质疑、学生间先回答、释疑。学生不能回答的,由教师完成。
学生谈收获、谈感想
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观点、注意观察身边的物质。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循序渐进、这些性质都不经过化学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乐趣,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掌握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
学会用观察法进行学习。
自然而然引出化学性质,培养学生一种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的升华、学生要会判断、区分二者。
检验学生的认知情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从而掌握探究的方法。
进一步感受实验探究的乐趣,化学离不开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信任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小节、反思、归纳能力
【课堂检测】
1、分别写出镁、铜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下列是关于水的一些描述(1)常温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2)水 在结冰在100沸腾(3)4时水的密度为1克/cm(4)水蒸发时能吸收大量的热(5)在一定条件下,水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6)水能溶解食盐、糖等许多物质(7)少量的水泼到炽热的炭火上,水能与炭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请回答:描述水的物理性质的是―――描述水的化学性质的是―――
3、请利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区分下列物质
(1)白酒和白醋(2)汽油和水(3)铁和铜
【布置作业】课时作业本
【教学反思】

课题
1.2化学研究些什么(三)
课型
新授
第三课时




知识

技能
(1)能用实验事实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2)理解空气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3)能用实验方法“捕捉”空气,采集空气样品;
过程

方法
(1)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社会调查和有关资料的查阅,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
重点
科学探究空气的成分
难点
探究空气的成分




教师:“捕捉空气”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
学生:就下列调查主题,进行课前探究活动
(1)用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2)捕捉空气的方法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捕捉”空气并证明其存在。
空气的成分:
1.纯净物与混合物。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空气的组成
N 2 4/5 O 2 1/5
学生谈感想
教师小结
随堂检测
通过肢体语言诱发学生探求新知
创设问题情境:
1.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捕捉”到它吗?
2.怎样证明你“捕捉”到了空气?日常生活中的还有哪些现象或实验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你知道空气中有什么物质吗?根据课题能否猜想出空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演示实验并创设问题情境:
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2.红磷在集气瓶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问题?
3.集气瓶中余下的气体是氧气吗?为什么?
4.剩余的气体能是什么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
5.打开止水夹,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的水?
6.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展示可能的方法图片
探究活动
选择仪器,进行实验,“捕捉”空气(演示)
交流讨论并作答
谈观点并举例说明,归纳有关概念。
观看实验
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写出文字表达式
点燃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交流讨论
讨论交流还可能的装置
观看图片
汇报调查结果
并分析其原因
互相交流想法
认识空气的自净作用
谈收获
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点的整理工作。
自然有趣调动情绪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化学的奥妙之处,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信息共享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拓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抛出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谈论,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互相学习,然后汇报结果,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并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布置作业】课时作业本
【教学反思】